彭哲
[摘 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教学质量将会对人才输出的有效性和就业市场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此,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为目标,对其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第三方的内涵,并论述了基于第三方评价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方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第三方评价;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001-03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达标,质量评价与监督工作必不可少。而在实际操作环节,第三方评价是应用最广泛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方法。所以,明确第三方评价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提高该模式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适配度,突出其应用职能,应该成为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的工作重点。
一、第三方评价概况
通常来说,教学评价中的第一方评价来自教师的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为教育体系内部的评价,而第三方则是指与学校或其他教学机构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所作出的评价,在评价环节他们需要遵守特定规则和标准,公正地开展有关教学成效和价值的评估。目前,第三方评价机构大多为企业、行业或商业评价机构[1]。而在高职教育中,教学评价具备十分突出的特征:其一是内容综合性,其二是目的决策性,其三是方法科学性,其四是认识客观性。
由于高职院校存在多维度的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所以在教学质量评价环节需要践行发展性和过程性原则来进行作业。而且为了能提高评价有效性,需打造“定量+定性”的复合型评价体系,并制订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需要、符合用人单位共性和个性需要的评价标准。而在第三方评价方面,其开展途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校内与专业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评价,另一种是与整个学校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评价。
二、第三方评价模式的应用价值
对高职院校而言,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应用不仅可以为有效开展管控教学质量提供辅助,更具备辅助招生、推动就业、优化学校规划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社会认可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远低于普通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而且原本的第一方评价和第二方评价都存在受众局限性,社会大众对教学评价的结果知之甚少;而第三方评价的应用让社会成为评委,在此过程中评价者和高职院校之间能实现良好的信息传递。在严格的监控之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必然提升,而接收到这种成果反馈的“评委”必然会更加了解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其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也将会逐渐上升,对未来招生率和就业率的提升更为有利。
(二)提高高职学生素质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在为各大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企业的人才需求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价值评价的重要指标。而第三方评价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它们可以借助自身的用人标准来评价教学成果,可以提高教学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而且企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介入教学质量监管工作后,校方也能更加具体地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时可实现更科学的调整,甚至开展定向培养。这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能为增加就业率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第三方评价机制运行的前提下,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共赢”局面将会更加明显。
(三)提高高職教学评价价值
以往,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标准往往由内部制订,虽然也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但是其封闭性、单一性和局限性相对较强,与企业招聘要求的适配度并不高,所以评价结果的实用价值相对较低。而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企业作为人才的接收单位,应该在评价工作中具备相应的话语权。所以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引入,充分尊重了企业的监督评价需求,并依托于外部环境和企业招聘要求的变化而实现了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教学评价,让评价结果具备极强的参考性、指向性和过程性,其应用价值将会大大提高。
三、第三方评价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质量控制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控制水平应该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实践工作中,第三方评价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其反馈结果对高职院校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极为有利。基于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应用,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以便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和发挥第三方评价机制的作用。
(一)第三方评价的应用挑战
目前,第三方评价机制已经被应用在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让基于第三方评价的教学质量控制工作面临挑战。
1.评价目标模糊
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企业在教学评价环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改进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方法、推动高职教学水平提升十分有利。但是,在实践环节却容易出现第三方评价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源于高职院校对第三方评价机制应用价值和内涵的错误认知,他们只把第三方评价当作第一方评价和第二方评价的简单延伸,而没有对其本身职能和价值进行理性把控,所以在后期会出现评价主体方式选择错误的情况,这样一来,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应用稍显局限,不能切实发挥助推高职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的作用。而且还有很多学校并没有有效应用高职第三方评价反馈结果,对评价整体过程也不关注,所以导致第三方评价机制的作用无法切实发挥。
2.评价主体混乱
运用第三方评价机制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管的利益相关方需要基于特定目标协调合作,实现动态化评价[3]。但是,第三方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和行业差异,所以它们开展评价工作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在此环节,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经验,所以没能选定适宜的第三方评价主体,其管理环节也存在一定缺失。在实际作业环节不仅无法充分了解评价主体的利益诉求,也不能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调解,最终导致第三方评价主体参与实践缺乏科学性。此外,许多第三方评价主体在开展评价工作时并不积极,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性缺失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干扰了第三方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
3.评价方式单一
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角度来看,第三方评价方式的选定事关其整体作业质量。若评价方式不合理,则容易造成第三方评价资源配置不科学,将会严重干扰第三方评价机制的落实。实际工作中,高职教育评价表现基于内外部评价、整体与局部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等方式。而现阶段基于第三方评价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应用最多的评价形式是内部评价、局部和目标性评价。在应用环节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需要建立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综合性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4.评价过程缺乏规范和监督
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第三方评价机制还属于新生事物,所以其应用并不广泛。而且,由于第三方评价机制具有操作便捷和简单的特点,所以难免因重视程度不够而出现管理疏漏。目前,第三方评价的整体过程缺乏规范性,监督工作的开展也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于第三方评价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和第三方评价作用的发挥。
(二)基于第三方评价的质量监控逻辑
借助第三方评价机制,高职院校需要从计划、执行、评价和整改四个方面来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便于实现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评价和教学质量的科学监管。为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科学性和应用合理性,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理顺其设计逻辑。
在计划环节,要求高职院校基于自身发展要求、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就业市场环境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并明确各项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而在执行环节,要求高职院校内的教职工通力配合,共同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并开展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在评价环节,要求应用第三方评价机制,以第三方评价和校内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在整改环节,则要求高职院校基于评价结果,实现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等环节的优化重置,为提高就业率和人才培养成效而做出必要调整。从质量监控体系的各环节功能来看,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对高职院校而言,该系统的构建既具备积极的鼓励和激励作用,又具备严格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能为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4]在质量监控系统中,执行环节是关键,是实现有效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三)质量监控系统构建方法
为了能切实保障第三方评价的有效应用,高职院校在构建基于第三方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必须遵从系统运行逻辑作业,并在实践工作中突出第三方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
1.明确目标和制度
在这一环节,高职院校不仅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还应该对评价制度以及相关指标进行明确,以便后续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此时,高职院校需要从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的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指标。比如,增强作业环节的市场导向性,基于现有就业形势、人才缺口情况和人才培养需要制订教学目标和质量监控制度。如今,就业市场形势严峻,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极大,而且随着新技术和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对高职院校专业及课程的设置灵活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提高就业率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的契合度。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切实打造“校企联盟”,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环节,以提高其科学性。[5]
在制度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基于学生、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制订综合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科学评价。比如,以高职生就业情况、基本工作能力、职业提升能力作为评价内容,以竞争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与专业对口情况、薪资状况、晋升概率、自主创业概率等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
2.全过程质量监控
在教学质量控制环节,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实施过程,在此环节不仅要全面落实教学计划和目标,更要基于质量监控体系开展全过程评价。此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既定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开展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以确保各环节作业都能达到教学质量标准。在监控环节,还应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比如,邀请上级领导来校观摩或听课,提升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度,让质量监控工作更具有效性。此外,在这一环节必须确保质量监管的全面性,应推进基于第三方评价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好地落实于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比如,依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评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建设、教学进度把控等方面的作业情况。
3.教学质量评价
在这一环节,高职院校需要确保第三方评价机制功效的充分发挥,实现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当然,此环节还需要开展第一方评价和第二方评价,并借助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就业追踪、新生素质普查和在校生以及家长态度调研等工作,全面收集评价信息,与第三方评价报告内容一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整改依据而应用。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来开展评价工作,以便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4.信息反馈与整改
在这一环节中,高职院校整体作业方向应该依据第三方评价结果而定。此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收集所有反馈信息,明确教学质量问题,而后确定致使教学工作偏离标准的原因,锁定阻碍目标达成、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再制订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为了保证反馈的有效性和整改的科学性,高职院校必须确保第三方评价报告内容翔实、有效,使其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优化依据。不过在信息反馈与整改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在作业时还需要加强对以下两方面的重视。
一方面基于第三方评价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信息反馈重点是教学环节问题,调控重点则是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基于教学环节的质量影响因素,制订作业调整方案,以便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比如,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实施情况和教师职业素养等信息反馈结果,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以达到提升教师工作规范性、教学方案制订有效性、课程设计科学性的目的,进而实现对教学成果的有效调控。
另一方面对第三方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高职院校应该秉承追踪验证、针对性整改和全過程监督的方式作业。应秉承先确定再整改原则作业,基于有效的作业方式和全面性的监督管理提高作业科学性。比如,基于信息反馈情况,重设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教学方法创新奖励制度,为鼓励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推广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活动,并灵活调整在校生教学服务和毕业生就业服务方案,以便达成高校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基于第三方评价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架构主要包含教师自我评价、教育体系内部评价和学校外部评价三方面,其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更高、科学性更强。在构建基于第三方评价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完善制度标准、开展过程监控、强化质量考核评价以及优化反馈整改等方面着手作业。
参考文献:
[1]王旎.现代治理视阈下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实践[J].教育观察,2019,8(40):71-72.
[2]白颖,白继恩.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研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9):18-21.
[3]程光胜.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2):28-32.
[4]王彦如.以科学评价机制引导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84-285.
[5]涂瑛辉.第三方评价的高职会计教学督导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财会学习,2018(1):22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