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琪
[摘 要] 近年来,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自我学习、表达意愿、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传统以教育灌输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结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分析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原因、内在逻辑,并提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 键 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012-02
“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这为当前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新媒体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时代境遇,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一、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新媒体的普及和运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并以其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一)传播内容多样
新媒体借助现代信息传播和通信技术,其传播内容更为综合多样,新媒体通过“具有个性化、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大学生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2],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克服了传统的教育场域限制,形成了覆盖面较广、影响范围较大的传播网络,渗透到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各个层面,传播内容呈现多样性特征。
(二)话语主体交互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表现在教育者将社会的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其内化进而转化为自觉的外在行为,是一种“单方主导”的话语结构。新媒体的发展突破了现实生活领域中的话语道德、素养、政治考量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3],与之相伴的是传统话语霸权机制的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互动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权的双方主导,即话语主体的交互性。
(三)教育效果隐匿
新媒体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特征日益明显,大量无过滤性的信息通过重新排列组合、编辑重组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再通过“说教式”和“填鸭式”的直接引导来保证,而是通过有意识的暗示和无意识的引导,让受教育者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渗透功能和潜移默化作用。
二、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原因探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传统模式,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是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根本出路。
(一)价值渗透: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交互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二者的主体性有机整合,象征着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主体性。[4]而主体性是两种关系的统一,是基于肯定“主体性”这一条件之上,突出“交互性”的一种原则。[5]即突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具有交互性,教育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在,更强调共享经验、互动和交流。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信息共享,在平等双向交往的基础上实现价值互相渗透。
(二)话语建构:单一性与多样性的转变
“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话语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拥有发言权,谁要保持沉默(至少在某些場合下)。”[6]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话语的表现形式必然不同。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话语内容更加充实,其内容形态逐渐从平面性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不同地域的教育主体提供不同信息资源和共享的渠道,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承载的信息含量,使传统的话语主导权难以维系,需转变话语方式,重建话语体系,实现话语传播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三)方式选择:分众化与互动化的融合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育者自身为主导,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获取信息更为方便,信息传播由传统的单向传播逐渐转变为多项互动式传播,而媒体与生俱来就具备着分众化特点,因此,要在方式选择上,注意分众化与互动化融合,掌握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即将传统教育方式的权威性与新媒体的互动性融合起来,增强受教双方的互动,满足受教育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利用與论凝聚社会力量,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
三、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相互分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常“呈现出‘泛理论性与‘去实践性、‘去理论性与‘泛实践性、‘去理论性与‘去实践性等多种与应然关系背反的实然形态。”[7]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交流互动有着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特征,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信息是能把握和解析现实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内容,往往表现为理论体系不足,实践引导式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通过理论引导,使学生从思想层面的认知转化为价值层面的认同,进而转化为自发、自觉的行动。
(二)独立性与包容性的统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鲜明改变,以新媒体为交流介质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许多新领域与新途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思想领先、围绕中心工作,具备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和独立的内容体系。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概排斥传统的理念、传统的途径与方式,同时又应充分注意到信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变化,与时俱进。”[8]要全面、系统地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特点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取舍、细化和加工,同时,要用历史的深远眼光和包容的全局眼光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用正确的社会思潮和跨学科的胆量去进行实践和创新,实现独立性与包容性的统一。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同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好鉴别、采择、吸收和消化工作,才能实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新媒体时代,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要求他们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在继承传统的教育方式中面对新形势、新局面、新变化,开辟和掌握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实现线上、线下,传统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做到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四、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解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客观性、概括性总结和提炼,是理论概括性与实际应用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从其内容上来说,可从以下三方面考量。
(一)“知行合一”模式
“知行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命题,强调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达到知行合一,通俗来说,就是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从内在逻辑关系来说,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以实效性为追求目标的教育活动。因此,在新媒体视阈下,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就是要在理论指导中,注重主体化与开放性,同时利用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有效进行实践教育。即注重教育的随机性与潜移默化性,在把握教育对象非特定性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大学生与其心理认知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新媒体环境中的有效课程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情感资源相整合,有效覆盖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二)“多维互动”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采取的是“主体—客体”模式,受教育者多处于被动、依附地位,教育方式多为灌输式、训诫式。[9]而新媒体影响下的受教双方关系更加便捷和灵活,因此,构建“多维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符合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多维互动”主要通过新媒体作为媒介,在师生之间以双主体作为前提相互作用,表达思想情感,同时,发挥新媒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使受教育者的认知自发地向积极方向转化,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联动服务”模式
新媒体以其海量且新鲜的信息资源加快了受众的反应速度,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打通诉求反馈渠道、打破学科界限壁垒,形成“联动服务”的教育模式,以此促进学生在新时代多元化交错的背景下取得良好的发展和进步。一是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服务,“发挥学生发展与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微博信息监控制度,指派专人跟踪校园网络舆情”[10],对学生的意见诉求和思想行为进行适时监控,从而推动联动服务开展。二是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动服务,将不同学科间的教育方式、内容进行衔接,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建立横向衔接的工作运行机制,畅通交流渠道,融合教育资源,实现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献:
[1]新华网.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坚强指引: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8-04-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21/c_1122720324.htm.
[2]谭洪波,朱宁,孙韵壁,等.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41.
[4]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7.
[5]成晓光.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9(1).
[6]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0.
[7]曹洪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6(5).
[8]赵兴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7.
[9]吴宇,徐智.“微博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维互动模式构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
[10]叶燊.微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与模式重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8).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