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策略的贫困代际传递治理

2020-03-24 11:04曹军会朱玉春
关键词:贫困治理

曹军会 朱玉春

摘 要:家庭是贫困治理的社会基础,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貧困治理的重要方式。基于家庭策略的视野,通过对两个贫困家庭在减贫过程中不同减贫方式的分析与比较,探讨家庭策略如何被自主运用来解决贫困问题。研究发现,“反馈模式”的代际关系下,多子女所带来的路径可选择性与关系灵活性让家庭有更大空间采用有效的家庭策略,以“代内合力”和“代际合力”为一部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充分的资源及“资源变现”的空间与条件,从而为实现“家庭减贫”创造机会。在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家庭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充分激发家庭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贫困治理;贫困代际传递;家庭减贫;家庭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是创造理论成果的沃土。相较于西方国家反贫困政策实践由纯粹个体向注重家庭结构的转变,中国则始终重视家庭因素在扶贫中的作用[1]。目前既有关于贫困家庭以及贫困与家庭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大多关注贫困家庭的形成机理、贫困在家庭中的传递,以及贫困对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而较少研究“家庭减贫”,即家庭通过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的现象。贫困会刺激个人的脱贫行为,而家庭成员个体的行为相互联结并嵌入于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之中,形成摆脱贫困的家庭观念、家庭策略与家庭共同行为。推进贫困治理,不仅要激发个体的脱贫志气与自我发展能力,还要激发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家庭作用的有效发挥。在认识并剖析“家庭贫困”的同时,同样应推进“家庭减贫”研究。

家庭代际关系主要指上下代之间所形成的抚育、赡养、继承、交换和交往关系[2]。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认为,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或者延续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是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3]。

国内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开始于2008年前后,从2015年起,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打响,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与贫困代际传递。有学者指出人力资本是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受父辈的影响,子辈会由于效率性人力资本、动力性人力资本和交易性人力资本的缺失而陷入贫困陷阱[4]。二是贫困文化与贫困代际传递。一些研究指出贫困文化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会被子辈所继承,从而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5]。三是综合性的贫困传递机制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性地分析贫困传递是如何实现的。如有成果通过个案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职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网等自致性因素,父亲的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网以及子代儿时的家庭结构等先赋性因素,社会支持与社会流动等社会性因素在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作用[6]。通过对既有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共同之处:(1)既有研究基本都是在西方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框架下展开,没有分析西方的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框架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2)这些研究认为,贫困代际传递是发生在贫困家庭子女受到抚养、接受教育的这一生命阶段的一种现象,也就是默认贫困家庭子女如果在教育中获得了脱离贫困的知识与技能,在参加工作后,其父母与他们之间的贫困代际传递就自动被阻断。(3)这些研究都是将父母作为供养的一方,子女当做被供养的一方,代际的二分没有考虑子女之间的分工关系。(4)对于破解贫困代际传递的观点也较为一致地认为,通过教育扶贫让贫困子女得到好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7-8]。

即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忽视了以下问题:(1)费孝通先生指出在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中,“西方的公式是F1→F2→F3→Fn,中国的公式则是F1F2F3Fn,即中国是“反馈模式”,西方是“接力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别就在前者不存在子女对父母赡养这一种义务[9]。“反馈模式”的代际关系更为复杂,那么这两种代际关系下的代际贫困模式是否相同?(2)在我国,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已经获得相对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能力和素质,但是他们仍然没能摆脱贫困。为何在一些情况下,对下一代的较好教育没有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3)我国有“寒门出贵子”的俗语,那么“寒门出贵子”这一现象出现的机制是什么?为何有的贫困家庭中,贫困在代际间传递,而有的贫困家庭能够依托家庭的力量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家庭减贫”?(4)中国很多家庭为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并不只存在着代际的关系,子女间的关系,特别是子女间的分工对于整个家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深入子代内部,多子女贫困家庭中子代内部的分工对阻断代际贫困传递,实现“家庭减贫”会产生什么影响?2016年以来,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关注到了贫困的代际逆传递问题[10],代际逆传递体现了复杂的代际关系中贫困传递的复杂性特别是双向性,这对于推进代际关系中贫困的传递研究是有启发意义的,但是还是未能对前述的几个问题做出较好的解答。家庭是灵活而能动的,它在很多方面是作为 “策略”的家庭而应对社会经济变动的格局[11],会面对一些困难做出理性决策,形成一些解决困难的“家庭策略”。家庭策略强调家庭本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其应对复杂多元化社会中的调整与适应,并对家庭的运行和发展做出合理的安排[11]。诸多基于家庭策略视角的研究,也生动展现了家庭面对不同情况所做出的积极主动合理的调整和适应,从而实现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和家庭的发展[12-13]。基于上述判断和实地调查的情况,笔者拟从家庭策略的视角,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与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展现贫困家庭中贫困在代际关系中的变化以及贫困家庭如何运用家庭策略,以家庭力量来实现“家庭减贫”和社会进步。

二、贫困的传递与消减:两个案例的阐述

本文两个案例来自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案例中的家庭均为贫困户,但是在代际关系中贫困的传递却有不同的表现。

(一)贫困传递的案例

案例1:陕西省安康市S县N村刘恒(化名)家是全村特困户之一,刘恒年近30,家庭成员只有他和体弱多病的老母亲。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以及母亲健康问题的影响,刘恒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当年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是他的父母还是供他读完了高中。高中的学历加上健康的身体,使刘恒可以在城里找一个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从而脱离贫困。但是2010年1月其父亲病故后,作为独子的刘恒,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由于母亲年老体衰,经常生病,需要刘恒时不时回家照顾,导致他无法从事较稳定的工作。刘恒没有选择,只能在安康市的一些建筑工地打短工,并且频繁往返于N村和安康市两地之间。家庭因素限制下的就业选择让刘恒所拥有的劳动能力无法发挥出来,没有积蓄,自己和母亲的生活仍然贫困,年近30的他还未婚娶。可以发现,贫困在代际关系间的传递是持续存在的,由于子代“反馈”责任的存在,让刘恒“无可选择”的仍然处在贫困的境地之中。

(二)贫困消减的案例

案例2:李月(化名)家几代人都住在陕西省汉中市A县D村。家里有父母和一个哥哥李明(化名)。A县丝网产业较为发达,李明家所在的村里也有很多小型加工厂,农闲时其母亲就到加工厂打杂工补贴家用,李月的父亲身体较差,经常生病,身体好些的时候去加工厂打杂工,生病时则由李月母亲照顾。

李月的哥哥李明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加上家庭条件的原因,初中毕业后父母没有坚持让李明继续读书,而是允许其外出打工;因李月读书成绩较好,父母对李月的学习一直非常重视,要求严格。2004年李月考上了省外的一所重点大学,到外地求学,学费和生活费则一部分由父母承担,一部分由哥哥承担。由于妹妹在外上学,考虑到父亲身体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家里,2006年李明选择回到了县城附近打短工,没有活就回到村中,有活的时候就骑摩托去县城或县城周边地方干活。李明娶了邻村的媳妇并在本村盖房居住,虽然赚钱不多,但是能满足生活,还能照应着父母家里。李月大学快毕业时,父亲和哥哥均支持她选择外省更好的工作机会,李明表示妹妹不用挂记家里,家中的事情由他来承担,父母也表示家里的事情不用她操心,于是李月选择在外地工作。后来看到家乡丝网生意较好,工作4年后李月回到村里开了一家小型加工厂,除了这几年工作攒的钱,其父母和哥哥也都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分积蓄,帮她把小厂子办了起来。李月回到村里后也结婚定居,并且承担起更多的照顾父母的责任,分担哥哥的压力。厂子效益较好,规模有所扩大,就在村里雇佣了一些短工,嫂子也在厂里面打工赚钱。提到父亲和哥哥,李月非常感激,认为是父亲和哥哥的付出给了自己读书和创业的机会。在生活中,李月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帮助父母和哥哥改善生活,父亲生病时她出钱买药看病。因此,父母和哥哥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不难发现,面对困难的家庭生活环境,李明李月两兄妹间有较为理性的分工和合作,在不同生命阶段规划不同的生活,承担不同的责任,正是这种分工,让李月有了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使其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李月自身的发展,也反过来为整个家庭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创造了条件。

三、代际贫困与家庭减贫——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

家庭策略的概念来自于西方家庭史的研究,它是家庭及其成员的决策过程和时机[14]。通过这两个案例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我国“反馈模式”的代际关系下,贫困的代际传递有着不同的表现,而一些家庭会主动、理性的运用家庭策略实现“家庭减贫”。

(一)反馈模式下的贫困传递及治理中的家庭策略运用

案例1所展现的是在“反馈模式”的代际关系下,贫困代际传递不只是像经典理论所认为的,只是发生在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培养教育这一阶段。在贫困家庭子女成年后,由于其承担的家庭责任,即使其获得较好的教育,具有一定工作能力,也还是摆脱不了贫困,因为他们会因供养父母而产生大量花销,甚至要放弃本可获得的工作机会。由此可以判断,子女向上对父母的“供给”,将继续影响其自身向下一代“供给”的质量,也就加固了贫困传递的代际延续,使贫困在代际间长期而复杂的传递。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贫困家庭子女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是仍然没能脱离贫困的原因。

家庭策略突出了家庭内部围绕资源配置效率的理性决策,而且服从于家庭再生产的实践逻辑[15]。面对贫困的代际传递,如案例2展现的,多子女家庭会理性主动地运用家庭策略加以应对。具体来讲,根据实际情况对子女进行不同的分工。成绩不好的子女,就會较早终止学习,全面参与到生产劳动之中,并且承担起更多的照顾父母的家庭责任,同时供养其他兄(弟)姐(妹)读书。而成绩较好的子女会受到父母更为严格的要求,他们是家里的希望,其读书深造的开支父母难以承担的,则会由其他兄弟姐妹共同承担,正因为留在家里的子女承担了更多照顾父母的责任,使其有更自由的空间到大城市读书工作。这样,辍学的子女由于读书较少,很难找到收入较高工作,并且他们不但要照顾父母,同时还要为上学的兄弟姐妹提供学费,因而一般都会处在较低的生活水平,即贫困“选择性”地传递给部分子女;另一部分子女获得来自父母和兄弟姐妹两方的更充足的资源,且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就在很大几率上能够摆脱贫困,拥有较高的劳动能力,过上较好的生活,进而实现“寒门出贵子”。而过上较好生活的子女,同样存在“反馈”的义务,会逐步开始更多地照应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家庭,给他们生活上的帮助,从而实现整个家庭的贫困消减与状况改善。

面对贫困的代际传递,运用家庭策略以家庭力量实现贫困消减的过程可用图1表示为如下三个阶段:

(二)对家庭减贫中家庭策略的进一步分析

综合既有学者所提出的家庭策略分析框架[14],笔者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分析如何运用家庭策略实现“家庭减贫”。

1.家庭策略实施基础:多子女带来的路径可选择性与关系灵活性 。就如有学者指出的,在家庭内部经济困难时,迫使家庭通过增加或减少家庭成员等手段来改变家庭结构,以增加家庭适应社会的能力, 家庭适应性的增强又反过来改善了家庭应付暂时困难的能力[16]。家庭子女的数量对于家庭的行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两个案例的比较可发现,多子女带来的路径“可选择性”与关系灵活性是减贫家庭策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家庭能够自主的、理性地选择合适的家庭策略应对困难与挑战,是以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运作条件为基础的。在案例1中,刘恒家无法应对贫困的代际传递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单子女家庭所带来的“无可选择”,只能由这个子女承担起“反馈”的责任。而多子女家庭,就可以根据子女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适时调整不同家庭成员的角色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供养关系。读书好的孩子继续读书谋求发展,读书不好的则尽早工作并照应家里。多子女让家庭有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策略的空间,路径“可选择性”与关系灵活性是家庭策略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2.家庭策略实施的逻辑环节:资源集中与资源变现。(1)代际合力实现资源集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子代难以从父代获得足够的资源。运用家庭策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在于有学者所提出的“代际合力”[15]。在贫困家庭中,父母和先参加生产的子女共同承担对其他子女供养的责任,就如案例2中,李月的父母和哥哥共同承担李月读书深造所需要的开销,并且为李月创业提供所需资金。通过两代人共同承担所形成的“合力”以实现资源的集中化,从而为一部分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供给。(2)代内分工实现资源变现。“资本变现能力”的概念最初是由会计学科所提出的[17]。这里的“资源变现”指的是子代在积累一些成长发展所需资源之后,这些资源切实让子代获得了更强的劳动能力,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得到更高回报。在案例1中,刘恒实际上已经积累了一定资源,但由于在“反馈模式”的代际关系下,他肩负对上一辈的照顾责任,让其不能去用所积累的资源找较好的工作,资源难以“变现”。案例2中,正是通过子代代内的分工,哥哥承担更多的照顾父母的责任,为妹妹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让她可以到离家更远的地方读书,并且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生活。通过代内分工,哥哥为妹妹创造了更大的空间,父母和哥哥两代人合力使妹妹所积累的资源得以变现,拥有资源的妹妹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代内分工实现的资源变现,也是家庭策略实现的重要逻辑环节。

3.家庭策略实施的目标:“代际进步”与家庭减贫。家庭会运用家庭策略理性地决定每位成员的角色行为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求实现家庭整体利益的最大化[18],通过家庭策略的理性运用实现贫困的代际选择性传递与消减,是解决家庭困难,实现家庭利益的重要途径。面对贫困问题,家庭策略的实施目标:一是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实现“代际进步”。通过家庭策略的实施为下一代有发展潜力的子女创造发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家庭力量解决了由于资源供给不足等因素所造成的子代同样陷入贫困的问题,让下一代有发展潜力的子女能够有所发展,从而使“一代比一代强”,从贫困的代际传递转向“代际进步”。二是实现家庭整体摆脱贫困。代际进步实现一部分子女“先富起来”,这部分子女会出于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激,向其他家庭成员进行“反馈”,帮助其改善生活,从而实现了家庭的整体减贫。

4.家庭策略的运用阶段:扩张期结束后开始运用。案例2展现了多子女给贫困家庭带来的实现“代际进步”与家庭减贫的机会,但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一些家庭的致贫原因就是子女较多,贫困问题“竭全家之力”也难以应对。这是因为家庭策略的运用要与家庭生命周期相配适。根据 Glick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模型[19]可以发现,多子女家庭的贫困程度在家庭的扩张期与扩张结束期两个阶段内不断加深,因为这一阶段家庭子女不断增多,且只存在父母单向对子女的供给。而从案例2可以发现,决定第一个子女何时离家的“时机”,即在决定家庭扩张期何时结束这一节点上,家庭策略开始运用并发挥作用,而在扩张阶段结束后需要说明的是:Glick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概念化了家庭扩张、萎缩等不同阶段,但是这一理论的分析基础仍然是“接力模式”。根据费孝通先生“反馈模式”的理论,子女离家并不等于家庭在扩张结束后进入萎缩阶段,分家后所持续存在的反馈关系,实现着家庭的延伸。也是因为这一原因,此处论述为“家庭扩张期结束后”,家庭策略开始运用。,随着年长子女离家并开始向父母进行资源反馈,同时向其他子女进行资源上的供给,家庭策略运用的效果开始呈现。

5.家庭策略实现保障与失败风险。(1)家庭策略的实现保障。家庭策略的实现保障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持续存在的家庭凝聚力。案例2有效的家庭分工,不同家庭成员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为家庭做出不同贡献,这体现出了和睦、紧密的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巨大家庭凝聚力。家庭凝聚力具有强大的抗逆力和适应性,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得以保持[20]。正是这种持续存在的家庭凝聚力,让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合力与分工成为可能,一些家庭成员愿意为家庭付出更多,承担更多的责任,为其他家庭成员创造更好的条件。其二是利益的反馈。家庭成员内部的利益反馈对于实现家庭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先富起来”的子女,同样承担着道义上的向其他家庭成员“反馈”的责任,这种利益反馈是滞后的,但是也确实为整个家庭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家庭策略的失败风险。通过家庭策略实现贫困的选择性传递和消减同样存在着失败的风险。如有学者指出,老年人仍用道德考量与子辈之间关系,但是子辈却逐渐用理性化方式考量代际关系[21]。一些子女获得资源过上更好的生活后,却不愿承担反馈父母的责任,并且持续不断地向父母索取资源。同时还可能出现代际内“啃食”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年纪小的子女不停向兄长一辈索取资源,但不承担家庭责任,兄长一辈被家庭策略长期捆绑,出现“扶弟魔”等现象。

四、结论与讨论:作为贫困治理之社会基础的家庭

反贫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基于家庭策略的视角,通过对两个不同的贫困家庭发展过程的比较,发现贫困家庭可运用家庭策略,应对贫困的代际传递,以家庭力量实现贫困消减。在“反馈模式”的代际关系中,面对复杂的贫困代际传递,一些多子女的贫困家庭在拥有家庭策略选择与运作空间的条件下,会自主有效地运用家庭策略,一方面通过“代内合力”和“代际合力”为另一部分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所需资源,另一方面也为这一部分子女所积累资源的“变现”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条件。在实现部分子女“先富起来”后,“反馈”的代际关系会为家庭的整体减贫创造条件,从而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

重视家庭的主观性、能动性,关注家庭的理性选择,探究家庭面对贫困所运用的家庭策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深化对于“家庭-贫困”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更丰满地认识贫困在家庭中的不同变化。家庭不仅仅是贫困的存在空间,也是消减贫困的重要依托。正如有学者所倡導的“我们需要重新为家庭的战略地位定位。在放任家庭能力削弱还是支持家庭的问题上,除去支持家庭,我们别无选择。”[22]本文研究发现,在贫困治理中,家庭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社会基础,推进贫困有效治理,就要提升家庭的活力,激发家庭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家庭作用在摆脱贫困中的有效发挥。在深入剖析“家庭贫困”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推进并保障“家庭减贫”的实现,对于减贫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贫困治理中,随着现代化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的独立性被强调并逐步凸显,我国家庭的意义与价值仍将持续存在,要将“支持家庭纳入中国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框架之中,建立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22],保障家庭作用的有效发挥。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案例也体现了不同家庭面对困难有着不同的行动,解决问题时不同家庭所需要的外界支持亦是不同的,因此实现对家庭的分类治理,是激发家庭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家庭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路径。当然,由于我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严格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就如本文所指出的,多子女所带来的路径“可选择性”与关系灵活性是家庭策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单子女家庭在家庭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上没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家庭行为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特征,研究如何激发家庭活力,会具有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小言.我国农村贫困成因动态认知的维度构建分析——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结构性扩充[J].理论学刊,2018(5):135-140.

[2] 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维系、变动和趋向[J].江淮论坛,2011(2):122-129.

[3] 王瑾.破解中国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8(1):119-122.

[4] 李楠.人力资本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2018(7):116-117.

[5] 李晨,曾月.贫困文化在农民工及其子女群体中的代际传递及影响[J].经济论坛,2013(7):165-169.

[6] 陈文江,杨延娜.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学研究——以甘肃M县四个村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4):18-23.

[7] 何得桂,武雪雁.特殊贫困群体脱贫的方法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特殊贫困群体脱贫的重要论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3):5-11.

[8] 张瑞.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J].人民论坛,2018(4):74-75.

[9]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7-16.

[10] 刘成良.贫困的代际逆传递——基于华北、中部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6(2):180-190.

[11] 麻国庆.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J].思想战线,2016(3):1-6.

[12] 罗小锋.家庭策略视角下的香港-内地跨境家庭维系——基于香港内地移民的实证研究[J].南方人口,2008(4):21-29.

[13] 王利兵.家庭策略视角下的农民分家方式探讨——基于闽南北山村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3(5):140-146.

[14] 樊欢欢.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论——中国城乡家庭的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0(5):100-105.

[15] 李永萍.家庭发展能力:农村家庭策略的比较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8-120.

[16] 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1999(6):1-18.

[17] 谢志华.资产的本质是变现能力[J].财务与会计,2006(20):12-14.

[18] 杨静慧.家庭结构调适:进城务工农民的家庭策略实践[J].学术界,2017(9):167-175.

[19] Glick Paul.The Family Cycl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7,12(2):164-174.

[20] 楊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3):26-53.

[21] 葛传路,梁虎,牛晓冬.贫困代际传递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34(12):58-66.

[22]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33-145.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
PPP扶贫模式研究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
浅析习近平困难群众利益保障思想
如何让基层干部甩开膀子抓脱贫
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
贫困治理转型与“治理型贫困”的兴起
互异与共融:民间组织参与藏区贫困治理的能力比较与路径探究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