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诵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3-24 08:47李琳
陕西教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知古诗文评价

李琳

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西安新知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提高了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从小感受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了知识储备,增加了语言积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同时,学校探索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诵读方法,发现适合学生诵读的古诗文篇章,制定校本化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教师、家庭、学校都能从中获益。

课程目标

1.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2.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精神。

3.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提升学生社会参与意识。

4.探索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5.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课程内容

诵读经典、创作、学科融合是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的主要内容。

诵读经典:《新新唐诗》《新新古诗选》《新新论语》《新新词选》《新新古文选》《新新师语》,共6本经典古诗文诵读系列校本教材。

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小学1-6年级学生古诗文背诵70篇为基础,选择古诗文经典篇目,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形成了一套精美的文学、艺术、道德相结合的新知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材。

第一册《新新唐诗》共收录唐代诗歌62首,皆为名家名篇。其中33首为《语文课程标准》中1-6年级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在编排时以诗人生卒年代的先后顺序,从初唐至晚唐排序。每首诗的学习包括“我会读、我会认、我明白”三个固定项目,及“我知道、我要牢记、我爱讲故事”等几个随机项目。部分诗歌还配编了相关曲谱,多样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册《新新古诗选》共收录先秦到清末历代诗歌65首,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学特点以及思想状况。其中27首为《语文课程标准》中1-6年级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1首为《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在编排时以历史朝代先后顺序为依据,以先秦古歌开篇,朗朗上口,由易到难,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每首诗的学习延续着《新新唐诗》的体例安排,体现了学习的延续性和一贯性,培养学生阅讀古典诗歌的语感,为学生自主创作诗歌打下基础。

第三册《新新论语》保留了《论语》二十篇,在每篇起始都会有一段总序,阐述本篇的中心思想,明确本篇的学习重点,了解本篇节选的章数,对教者和学者都有帮助。在每一篇的最后则是对本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进行归纳,形成“我要牢记”,是本篇学习之后所必须掌握并熟练背诵运用的内容。《新新论语》虽然只收录了《论语》章节的四分之一,但对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四册《新新词选》共收录历代词60首,分为小令、宋词、历代词三大类。每一首词都有一定的赏析,用浅显的语言叙述词作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作者创作的相关历史背景。与以往相比较,本册词选的赏析篇幅明显增多,这是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的。在赏析中,增加了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做好了准备。

第五册《新新古文选》共收录历代美文30篇,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6篇文章。5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第一单元的主题为“百家争鸣”,阐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政治学术思想;第二单元的主题为“辉煌历史”,介绍了中国史籍名典;第三单元的主题为“独尊儒术”,概述了儒家思想的诞生、发展、演变,介绍了儒家思想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理论核心;第四单元的主题为“名亭名楼”,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亭”及“四大名楼”,所收录的文章多与亭楼有关;第五单元的主题为“名家名篇”,介绍了“中国古代十大文豪”,收录了其相关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在本册文选中,还补充了四篇“教你学古文”,将古文中常用字进行归纳整理,释义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册《新新师语》是我校参与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教师们经过不断探索与反思,集合实践中的部分精华,编写的一本类似教学参考的书目。《新新师语》对五册诵读教材做了具体的介绍与分析,说明了每一册的编写体例,列举了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范例,提供了全套诵读活动的方案及脚本,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快速把握各年段诵读的具体要求,开展形式多样、有效的诵读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创作: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我积累后的自由体诗词创作。《新新童诗》是学生诵读成果的再创造。

学科融合:诵读、语文、美术、英语、音乐等学科的融合。

课程实施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自2005年西安新知小学建校起,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就在校园内落地生根。

依据西安新知小学办学理念“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基”,课程实施遵循三大原则:

1.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中华传统经典篇目为内容,优化、整合校园环境资源、学科资源、社会资源,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从一年级起始,诵读唐诗中的名家名篇。西安新知小学地处西安市中心区域,毗邻西安城墙,校园周边文化氛围浓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名城,大明宫遗址公园、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唐诗谷等极具盛唐文化气息的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从小耳闻目睹、熏陶积累,激发了学生诵读唐诗的自信心与热情。以唐诗诵读入手,降低了经典古诗文诵读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快速接受并热爱诵读课程。

2.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经典诵读不仅仅是古诗词的背诵,更是对中华文学史的了解与探究,是对中国历史的发现与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学习的内驱力。

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是国家基础课程的延伸与融合,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融情融景诵读经典。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

3.自主性原则。在国家課程基础上,自主研发校本课程的教材、教法、学法、策略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爱学习、乐探究、会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程管理

学校将诵读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1.专业化。每一位授课教师都要经过学习培训,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诵读课程研讨、交流,摸索出具有新知特色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课堂教学模式:以季节或景色为主题,以故事贯穿,以诗歌流派、情感为主线的古诗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内容有机组合、自主搭配的主题教学模式;有效运用学习任务单,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以诵读内容为依据而产生的对比课堂模式;以读促写的创作课堂模式等。学生在吟诵、交流、创作中,体验着中国传统文化。

2.规范化。建立正式课表,每周每班两节诵读课,固定课时,固定授课教师。

3.多样化。诵读时间多样。除每周两节固定诵读课之外,每天早晨有晨诵,中午有15分钟的午读,课前准备、放学路队都会背诵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多样。学校读书年,每月都有相应的诵读主题内容;年级共读一本书,开展年级诵读课堂交流研讨;班级选择喜爱的内容进深入学习,开展适合本班级的诵读活动,班级内交流,评选班级“诗王”。

4.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和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相辅相成。步入校门,迎面石头上镌刻的“温故知新”格外醒目,学校的校名就出自《论语》“温故而知新”。在新知小学,古朴的校牌和楼牌传达着典雅的中国文化,每一处命名、每一处景观都体现着对国学经典诵读、对环境文化建设的理解。

5成果化。利用各类平台进行成果展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赛诗会”活动,或进行“古诗大接龙”,或进行“配乐诗朗诵”,学生个个争当“诗王”。在学校的“四节四礼四活动”活动中,加入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内容,入队礼上书写“人”字,堂堂正正做人;“入学礼”上诵读表演,展示入学一个月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成长礼”上创作成长小诗;“毕业礼”上抒发毕业感言。经典古诗文诵读更和“润心读书节”紧密结合,“故事大王”“课本剧表演”的内容都出自经典古诗文诵读丛书,“诗词积累竞赛”“诗词朗诵大赛”“诗歌创作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同时在学校的橱窗里展示学生的作品,在学校网站发表学生的创作,出版学生诗文总集《朝露》。

课程评价

建立完善而多元的评价体系。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个体的提升,注重对学生多维度、综合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口试,贯穿整个学期。每个班级制定相应的口试方法,或单人过关模式,或集体竞赛模式,或利用课前5分钟的轮序模式,或生生之间的小组检查模式……口试评价方式,对教师而言,是规范系统的评价过程;对学生而言,是长期形成习惯的评价过程。

2.笔试,在学习的阶段性总结时进行。测试卷形式,由学校课程研修中心统一制题、统一测试时间、统一规则进行笔试。论文形式,是结合学生诵读成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笔试方式。

3.家校一体的评价方式,由家长参与的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在家庭聚会中进行诵读表演,请家长写出对孩子一学期诵读学习的评价,邀请家长参与学校诵读活动,开展“我与父母同吟诗”等活动,发出“关于诵读课程的调查问卷”“古诗背诵调研卷”……学生与家长一同诵诗、写诗,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家庭主文化的建立。

4.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学生之间互相考核,互相评价。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考官”,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及对他人的看法。学生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历史、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多元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评价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实效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西安新知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辟了新途径,提升了师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1.常态化的教学研究体系,形成教师之魂、学生之根。

在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西安新知小学校本研修长效机制,促使教学研究常态化,构建科学的教研管理体系,创设多样的研修模式,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西安新知小学建立了规范的研修体系,形成辐射化、联通化管理。

学校层面,校长负责,科研先行。在校长专业化领导下,学校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研究工作室实现教师专业培训常态化,促进教师团队发展;定位研究方向,循序渐进,实现教师个人成长。

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教师是教材的编写者,也是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所有教师熟悉教材,熟知教学目标与方向,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在互助中交流,保证经典古诗文诵读课堂教学质量,更能和语文课程结合紧密,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专题研究。从2005起,每一学期都进行专题研究。从教材、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调研分析,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新知小学的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200首以上的古诗词,一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如《木兰辞》《燕歌行》《长恨歌》《岳阳楼记》等大量经典长篇古诗文,还有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背一些经典古诗篇目,并能自己进行诗歌创作,形成诗集。通过诵读,学生的思维开阔,想象力增强,涌现出了一大批“小诗人”。学生的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在网络上流传,学生诗作合集《新新童诗》出版发行,2005级学生田正洋专著《望塞北》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如今新知小学的学生出口能诵诗,应景能题诗。

学科层面,教师研究,实践为主。通过经典古诗文常态课的实践与探索,从课程设置、课堂文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等多维度多视角进行观测与研讨、分析与评价,使课程与学科互通,科研与实践相连,构建完善的诵读教材体系,创设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多元的评价机制。教师与学生在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2.联合化的研修同盟,实现校际一体、社会联动。

经过十年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实施,目前长安大学附属小学、西安市新城区明远小学、西安市新城区励行小学与西安新知小学一起,将经典古诗文诵读纳入学校规范课程体系,使用新新诵读系列教材。

校际联合,使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落地生根,使学生与教师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新知小学

猜你喜欢
新知古诗文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