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峰 罗娟 贾振振 林志添 潘苹 刘凤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传染性疾病逐渐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1]。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以及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均明确指出,全国居民慢性病导致的病死率逐年增加[2-3]。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4]。基于此,本文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A follow-up survey of health care for the aged in China, CHARLS)分析我国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部门了解我国慢性病现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来源于2015年CHARLS数据库,该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县(区)和村居抽样阶段均采取按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调查对象覆盖了全国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
利用Excel对CHARLS数据库进行处理和筛选,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通过Stata 15.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
本研究通过对CHARLS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删除缺失等逻辑错误相关字条,最终得到有效样本个数为997个。其中患慢性病人数为198人,占19.9%,未患慢性病799人,占80.1%。数据处理后可发现,男性人数比女性略多;51岁~70岁人数最多;睡眠时间在0小时~6小时的群体占比高达41.9%,具体数据见表1。
本研究发现,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51岁~60岁、>80岁人群患病率最高;未婚或离异这一群体患病率较高;未参加医保人群的患病率要高于参加医保人群;居住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患病率相对较高;吸烟人群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喝酒频率大于1个月的人群慢性病患病比率要明显高于喝酒频率小于1个月和不喝酒人群;经常感觉情绪低落的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偶尔情绪低落的人群;非盈利机构及企业群体患病率要明显高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然而,本研究的有效样本量偏少,可能会对分析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见表1。
本研究以是否患慢性病为因变量(患病=0,未患病=1),性别、年龄、是否识字、婚姻状况、睡眠时间、吸烟情况、喝酒频率、情绪低落、是否参加医保、工作性质、居住地区等因素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本研究依据CHRALS数据库中所包括的慢性病类型,共纳入以下14种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肺部疾病、肝脏疾病、心脏病、脑卒中、肾病、胃病、精神疾病、老年痴呆、关节炎、哮喘。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是否识字、睡眠时间、吸烟情况、情绪低落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的重要因素(P<0.05)。其中女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睡眠时间越短、喝酒频率越高、越容易情绪低落的居民更易患慢性病。见表2。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18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9.8%,近1/5的居民患有慢性疾病,且有慢性病年轻化趋势。研究发现,女性患病率要高于男性,这与毛瑛[5]在其研究中的结果基本一致,但与部分学者研究结果不一致[6-7],这可能与地域和研究对象存在一定关系。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慢性病的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与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8]。究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机能会逐渐下降,容易受到疾病侵蚀。因此,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尤其注意高龄人群,突出重点人群,覆盖全部人群。
研究结果发现,情绪低落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中,多数学者都是从个人特质、收入状况、文化程度等物质方面去对慢性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而较少涉及到精神、心理方面的因素[9],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都承受力许多压力,从而使得居民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逐日增加。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既会受到个人行为特质的影响,也会受到个人情感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重视加强精神、心理方面的引导。
本研究显示,睡眠时间、吸烟状况均为慢性病的影响因素,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其中,睡眠时间越少,慢性病患病概率越大,国际上普遍认为的成年人每天标准睡眠时间应该为7小时~8小时,然而我国有41.9%的人群,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充足的睡眠可以恢复人的免疫力,使身体少受病毒的侵害。吸烟是导致各类疾病的根源,这已经是国际上公认的事实。相关研究[11]表明,适当的饮酒不仅不会伤害身体,反而对健康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防控过程中,戒烟、控烟应成为慢性病防治的主旋律。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患病状况[名(百分比,%)]
表2 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慢性病与普通疾病不同,其具有周期性长、病情隐蔽的特点,是一种长期疾病。慢性病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改变生活方式、提前预防是慢性病控制重要手段。然而,健康体检作为能够提前筛查和预防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能够有效地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12],却未得到我国居民的重视。目前,我国居民的体检参与率较低,疾病预防意识有待加强,如能将体检纳入到医保支付范畴,会极大地提高居民参与体检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进而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在今后的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将工作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迁移。
我国慢性病防控数据采集应该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加强不同层级卫生医疗机构之间信息沟通等问题。慢性病病程长、需要长期定期的复诊,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疗服务提供者而言,互联网医疗都能够提供非常大的助力。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应该提前谋划,提高自己远程医疗的服务能力,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与可及性,同时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13-14]。积极、全面推进慢性病防控监测工作,依托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健康中国战略指导,构建慢性病防控的信息管理体系,建立慢性病防控监测、患病监测、影响因素监测、死亡监测等数据库,以便于为科学防控和评价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部门应加大疾病预防的力度,坚持以疾病预防为导向,部门间应密切协作,从源头上控制慢性病的患病,应该重点强化全面健康教育,动员全民参与,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科学指导合理膳食,降低各类人群危险因素暴露,营造提高全面健康的社会大环境[15]。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慢性病防治基本健康认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大力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从社区切入,层层普及。将慢性病预防视作重大任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提高居民慢性病主要知识知晓率和居民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慢性病的疾病特点决定了其防控措施的实施必须长久、持久方能见效。除了需要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使慢性病防控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外,还需要解决筹资、人才保障、技术支持和评估体系建设等实际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经费来源可以借鉴美国和泰国的经验,对烟酒以及含糖的软饮料征收“健康损害税”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