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静华 沈燕 缪琪 杨建斌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人才建设是一个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医院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础[1]。我院是一所地级市属综合性医院,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古镇,21世纪初,受城市产业转型、人口转移等因素影响,人才流失严重,医院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抢抓发展机遇,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等硬件不断完善,目前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推动医院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我院了实施了多项加速人才培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及经验总结如下,以期为同类基层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首先,调阅医院人力资源数据,对医院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2014年,我院职工538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46人。其中临床医技人员222人,护理人员224人。博士1人,硕士13人,研究生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42%。医技人员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53人,高级职称占比15%;中级职称190人,占比43%;初级职称176人,占比39%。数据显示,医院人才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学历人才缺乏,卫技人员中研究生比例不足;二是高、中、初三级医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三是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有6名高级职称医师,均为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将在未来3年~4年退休;四是人才流失严重,且辞职人员多为独挡一面的高年资人员。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科教科与人事科牵头,召集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医技科主任、部分老专家召开专题会议,运用质量管理工具“鱼骨图分析法”,从“医院管理、人才招引、制度建设、外部环境、医务人员”5个方面分析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原因,会上大家针对问题,运用头脑风暴法,畅所欲言,汇总参会人员建议,制作成鱼骨图,见图1。
经过分析,发现我院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医院缺乏有效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医护人员主动学习提升的积极性不高;选材用人机制传统,对年轻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不够;同时医院软、硬件等条件欠佳,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最终,结合会议意见,由科教科与人事科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交医院九届一次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正式组织实施。
结合医院实际,坚持走本院人才培养之路,实施“五大工程”,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最大限度挖掘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青年人才是推动医院科研发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生力军。近年来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医院科研发展中日渐显示其重要性[2]。为此,医院制定了《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培养方式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二层次为业务技术骨干。通过个人报名、科室推荐、医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合适人选,每个层次选拔12人,每轮培养周期为3年,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培养经费和培养目标,通过日常督察、年度考核等形式实行末位淘汰、动态管理,旨在通过3年的培养,形成一支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骨干人才队伍。
图1 我院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原因分析鱼骨图
针对医院高层次人才比例不足及招聘研究生困难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医院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暂行规定》,鼓励在职人员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对于医院委托培养的,签订培养协议,全额报销学费,对于脱产学习的,毕业后回院工作,保留编制并给予奖励,以提升广大职工提升学历层次的积极性。
青年医师的科学、规范化培训,对医院的医疗质量、长远发展非常重要,是保持人力资源结构平衡,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3]。医院制定了《年轻医师“三基三严”集中培训学习方案》,培训的重点人员为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医务人员,把年轻医师集中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长期项目常态开展。每周四下班后组织集中培训,授课采取理论培训、操作演示、病例讨论等形式。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培训师资以院内专家为主,院外专家为辅。培训内容涵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还增加卫生法律法规、医学科研、医学外语以及医学前沿热点等。除注重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也强调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体系的更新。
一是聘请科研顾问。聘请本地大学知名教授为我院科研顾问,对科研工作加强指导,提高科研质量和课题中标率。二是注重科研对外合作。借助医院对外合作平台,支持科研骨干加入合作单位科研团队,承担部分科研任务,接受合作单位专家指导。三是邀请院外专家指导。不定期邀请上级医院或医学院校专家、教授来院作科研讲座,就转化医学等前沿知识以及统计学、meta分析等科研知识进行专题培训。四是出台《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组织申报院级科研项目,为院内年轻医务人员科研起步提供平台,打好申报高级别科研的基础。
进修培训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切实提高进修质量,我院制定了《医院外出进修管理办法》,给予进修人员一定的补贴,同时建立了进修汇报考核机制,以协议的形式明确进修方向及目的,学成返院后组织进修质量考核,考核结果与进修费用报销直接挂钩;为加强外出培训管理,修订了《医院学术活动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参会范围、人员要求、审批流程等,对优秀人才实行倾斜政策,优先学习、培训、考察、参加学术会议或出国进修,重点要求外出参会回院后必须在科内进行学术信息通报,必要时在全院以学术讲座形式进行汇报,将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及医疗技术传授给其他人员[5]。
为进一步做好我院人才培养工作,医院科教、人事、医疗、护理等部门,结合医院实际,拿出多项举措确保相关工作有效实施。
与上海中山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聘请学科、学术带头人,邀请专家来院坐诊、会诊、手术指导、教学查房、授课讲学等形式,加速院内人才培养,提升医院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水平。
根据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部署,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要求本院医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必须赴支援单位开展一对一的业务指导。对到基层帮扶的专家实施签到制度,安排他们在帮扶单位开展教学查房、手术指导、急危重患者救治等培训工作。让医院专家充分树立个人技术自信,发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遵循“以培养为基础,引进为补充”的原则,打破人才引进唯学历、唯职称论的陈旧观念,考核时侧重以实际工作能力、科研能力评价人才。对于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结合医院实际,采取个性化的方案,提供不同的引进政策,配套科研启动基金和安家费用,发放相应的岗位补贴,充分解决引进人才的生活、住房、配偶就业和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人才建设的重要保障[4]。医院在职称评聘上打破常规,将临床实践能力、学历、论文、教学等一起纳入职称聘用条件,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开展相关工作;对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人才大胆使用,委以重任,提拔聘任他们到相应的业务领导岗位,并在评先评优、晋升晋级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在生活、工作条件等方面提供便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医院的建设中。
通过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措施,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积极性,不仅促进了医务人员个人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医院学科建设。规划实施后,全院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院内空白,医院微创、介入手术数量、质量均得到提高,危重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显著加强,市外患者就诊量逐年递增,患者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通过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实施,医技人员的学历结构得到优化,研究生增加28人,其中博士增加2人,硕士增加26人,另有35人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高层次人才数量明显增多,“十二五”期间,医院仅有“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十三五”期间,获评“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2人,“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2人,“南通市医学重点人才”10人,“南通市青年医学重点人才”8人。医院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也趋于合理。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考核和激励相结合的举措,更好地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力,全院学术氛围日渐浓烈,形成了争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科建设。对我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施前后各4年,全院职工论文发表数量、科研项目立项数量、科技奖项获奖数量进行统计后发现:2011年~2014年,全院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累计14篇,获市级科研项目立项27项,获市级科技奖项20项;2015年~2018年,全院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累计96篇,获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93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5项,这5项中包含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项38项,其中省级1项。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规划实施后,我院各项科研成果数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科技奖项均取得了突破。与此同时,有了科教工作的支撑,我院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十二五”期间,医院仅有市医学重点学科1个,即康复医学科,“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教强卫工程评选中,康复医学科晋升为市临床医学中心,同时消化内科新增为市医学重点学科,此外,还新增市医学创新团队3个,包括骨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
总之,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医院要把人才培养同医院发展统一起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将人才培养提到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6]。人才培养管理部门要及时更新人才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医院实际形成培养举措,还要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形成一套综合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把人员素质提升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贯穿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只有真正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队伍素质的持续、快速提升,以推动医院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