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从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走过了十年历程。随着金融开放的持续深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从“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传导机制入手,分析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方面,“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包括基建 、能源、贸易等方面的合作项目降低风险,从而避免因美元波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以及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引发的跨境资本流动剧变的潜在风险。
一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人民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民币业务提供支持。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资银行分支机构近年来稳步增加。截至目前,已有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了67家分支机构。
金融交易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开展投融资活动。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获得3300万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占全部额度的16.5%。
在大宗商品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已经开始在能源交易中尝试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整体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使得人民币的在沿线国家的流通状况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目前沿线仍有约40个国家没有设立中资银行网点,当地企业在开设人民币存放、结算等金融服务账户时仍存在障碍,这也导致了人民币的使用意愿较低。
沿线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济、金融市场和政治等方面存在不稳定性以及不可控性。此外,汇率制度的差异性、汇率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致使国内货币币值容易不稳定,这就会吸引国际游资投机,进一步加剧国内货币的币值波动与经济动荡。
人民币要承担国际货币的重要职能,则需要发行更多货币,这就意味着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中将会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带来货币贬值问题。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币值稳定的特性,这就必须控制人民币发行和流出境外的数量。因此,这一问题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挑战。
投资前需全面、严格考察,确认项目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联合国际性金融组织共同出资进行大项目投资建设,在实现大规模投资的同时又避免承担过高风险;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或坏账准备,预留出更大的缓冲空间,一旦发生违约或无法收回投资本金不至于造成大的冲击。
要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改革,为汇率的正常波动提供良好的环境,稳步推进国际市场开放,有助于建立人民币国际信用体系。此外,在资本大量外流的同时,要寻求经常项目下的逆差,可以提高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量,增加贸易顺差来抵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导致的贸易逆差,获取更多美元收入,增加储备,增强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的长期稳定。
一方面,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若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将大大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原油期货合约设计以及交易所交易平台,在提高中国原油期货的交易量的同时,将原油期货与“一带一路”结合,与沿线国家展开深度合作,可以提升人民币在原油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地位。
中国在对外开展货币合作时应明确对等条件,要求对方将人民币作为国家法定外汇,允许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直接兑换。在双边本币协定中优先使用人民币,在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增加人民币计价结算条件。同时,也要注重柔性外交,维护人民币的国际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