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中的传统节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近年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方性传统节庆活动,更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与商业利润,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辽宁和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悠久,节日庆典丰富多彩。
在辽宁农村,一 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 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杀猪宴,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延年益寿。
按照传统习俗,无论是广东还是香港、澳门,人们在除夕这天都分外忙碌。除夕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把在家中贴了一年的春联、年画撕去,然后把新买的春联、年画贴上,寓意除旧迎新,寄托对未来一年的美好向往。除夕中午,在用过午餐后,人们又开始忙活起晚餐来,因为次日春节是不能杀生的,所以这天晚餐必须做得丰盛一些,以剩余春节吃用,这也寓意着“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就是一家老小吃团圆饭的时候,
也是除夕节庆的高潮部分,大家在忙碌一年之后,终于能够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愉快地吃上一顿团圆饭,燃放烟花炮竹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春节期间,大湾区民间有醒狮拜年的传统风俗,在舞狮进村前,醒狮队要给该村人家派帖说明,醒狮队进村后,先到该村宗祠、社坛、庙宇、渡头处参拜,然后才走访人家拜年。
古人在送别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枝也 成为一个象征离别的意象,为历代的文人所歌咏。清明折柳是辽宁延续千年的风俗,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谚语。辽宁《营口县志》也有“门前插柳”的记载。旧时辽南人清明早起,人们折柳枝儿编成圆圈戴在孩子们的头上;妇女们则用扒掉皮的细柳条,编成一串串小巧玲珑的圆环戴在发边;细条盘成圈,插在屋檐、门窗以及水缸中,以祈平安顺遂。
清明节是粤港澳地区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在这天,广东人都要扫墓祭祖,以表达慎终追远的孝道。中国人历来提倡孝道,因而设定清明节作为每年扫墓祭祖、对先祖表达敬意和追思的节日,以此来体现子孙对先祖的一种报恩思想。有的地方风俗喜舞狮祭祖,还要在祖墓前煮饭用餐,寓意和祖先同庆节日。
辽宁省的阜新和黑 山地区庆祝端午节的方式非常特别,至今保留着 “克仗斗石”的传统。“克仗斗石”是由两村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原本是村庄内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端午节这天清晨,两个村子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阵,并朝对方扔石头;再过一会儿到了上午,由岁数较大的长者出面叫阵,一边叫阵一边继续互扔石头;11时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饭。等到午后两点钟,“克仗斗石”正式开始,这时候,种地的也不种了,小商小贩也不卖货了,家家户户关上门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热闹,每个人都是高高兴兴的。
在大湾区,最著名的端午风俗活动莫过于端午赛龙舟了。广东河流纵横的地理特点,造就了广东人端午赛龙舟的传统。在先秦时期,越人已有制木成舟的技术,受楚国文化的影响,越人也逐渐形成端午赛龙舟的习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成为广东人重要的节日传统活动之一。在赛龙舟过程中,沿途会有不少民众参观,欢呼声、加油声、呐喊声,声声云集,现场十分震撼。龙舟竞渡已成为大湾区端午节必办活动,成为端午节河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秋节,习惯上又 把它叫团圆节。因为每月的十五日月最圆,八月十 五又时值秋高气爽,这天夜间月又最亮。外出办事和远离家乡的辽宁人,有条件的都要赶回家中团聚。在农村,这天晚上人们在浩月从东方升起时,家家户户都把西瓜、月饼等最圆的果品、食物,放在院中的桌子上供月。为了讨个吉利,人们在供月后都要吃点月饼,庆祝团圆。
同样,每年中秋节这天,无论到多远发展的广东人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每到中秋之夜,广东人各家各户就会在自家门前或者楼顶摆上香案,燃烧蜡烛、香,进贡柚子、月饼、糖果等食物,以此拜月,祈求阖家幸福美满,拜月完毕,就会分吃拜过月的月饼,闲聊家常,不亦乐乎。另外,广东人还流行在中秋节期间给亲戚送月饼的习俗,一般都是晚辈给长辈送,也有姐妹间互送;这个习俗虽然口头称送月饼,但实际上所送礼品远不止月饼那么简单,除了月饼之外,还有水果、公鸡、猪肉等礼品,送到亲戚家后,亲戚也要按照来礼数量进行回礼,以示礼尚往来。
辽宁地区在冬至这 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 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辽宁冬至特色还有“三候”,即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中国古籍《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说,过了冬至,阳气就会逐渐变长,所以人们在冬至这天会互相祝贺。而在广东地区,就有“冬大过年”的说法,意思是冬至比春节更重要,可见冬至在广东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每年冬至日,广东外出游子都要回到家中,与家人团圆,并吃汤圆。冬至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是幸福美满的象征,这个节庆凝聚了人间的丝丝亲情。
粤港澳大多数节庆来源于中原地区,但是又不乏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有自己一套规范、整理的过节传统,迥然于其他地方。除此之外,广东的牛王节、香港的长洲太平清醮、澳门的观音诞等特有的民间节庆,同样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