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

2020-03-23 06:11蔡小莲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文言文

蔡小莲

摘 要:常规的文言文教学,常囿于对单篇字、词、句的辨析和掌握,难以突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之感,不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毋论学生阅读能力的自主发展。笔者把群文阅读策略引入文言文教学,以求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养成、阅读素养的提高、思辨能力的培养等多维度的关注与建构。

关键词:文言文;群文阅读;形象定位;创作意图

2017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阐释如下: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在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还可以教什么学什么?当然是要追求“言”与“文”的最大统一,在优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与规律,从而为终生的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

疏通字词、把握文意、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做法。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之感,不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能否将群文阅读引入文言教学,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从而实现更广、更深的挖掘,实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呢?笔者尝试着把目光投向文言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一、拓宽视野,发掘群文议题

群文阅读讲究取材的视野,不能忽略立意的聚焦。议题的选择,是群文阅读的设计难点。选择恰当的议题,才能据此组织相关的文章,据此确定教学活动的主线;好的议题,才能激发学生享受阅读的兴趣,保证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18课《狼》为例,尽管历来对“狼”有各种解读,但大多仅限于“贪婪凶狠而又狡猾的恶人”这一形象,主要是为了衬托屠户的勇敢和机智,从而告诫世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其实,狼之所以“贪婪、凶狠”,那是因为肚子饿了,为着填饱肚子保证活命,这不过是出于欲望的驱使、求生的本能,怎么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其实也是不过分的,更何况,狼是有着几分智慧的动物,于是就有了文中的“犬坐”“假寐”等举动。

若以群文阅读的角度去看此狼的形象,则不免单薄。当我们把视野拓宽,聚焦更多文学作品中的“狼”,便发现,正如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一样,狼也每每会在文学作品里成功变身。它时而是聪明无私的母亲,时而是坚忍执着的斗士,时而是忠诚专一的朋友……狼的形象摇身一变,宛如被赋予了可贵的“人性”。作家对于狼的关注,没有停留于它的“兽性”,而更注重对其意象的挖掘,从而不但展现其“兽性”,而且展现其“人性”,而“兽性”和“人性”所体现的,正是“狼性”的多面性。

這,就是本课的议题。

二、巧组文本,引发深度思考

群文阅读虽为多文本阅读,但不能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要将具有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成阅读整体。应该说,选择什么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了群文选择应该要强调它们的互文性。什么是互文性?她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到:“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可见,互文性强的群文必须能给孩子传达一种明确的信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要学会整合,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性的知识。

于是,我选择了三篇关于狼的现代文——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朱成玉的《一匹狼的自由》和西风的《等待朋友》,与蒲松龄的《狼》放在一起,组成了这次群文阅读教学的素材。这些作品差异很大,各有各的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但正因为如此,它们的互补性很强,整合成功会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采用默读、跳读、快速浏览和抓取主要信息的方法,来进行多文本阅读,发现文学作品里狼形象的共性和差异;辩证地看待狼,体会作品形象定位与作者创作意图的关系;并在比较中培养多角度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突破了《狼》一课中“言”的难点之后,围绕着“狼”在几篇文章里的不同形象定位,紧扣议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主问题:

1.你从这几篇文章里分别读到了狼的什么特点?读完,你还讨厌狼吗?

2.这几篇文章里的狼有共同点吗?结合每位作者给予狼的评价,你能揣摩出他们的写作意图吗?

3.在这几篇文章里,狼与人的形象分别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增加,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在后面两个问题的环节,我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积极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引领学生发展深度思考能力。虽然最后有个别小组还不能很准确地概括出自己阅读的心得,但从学生交流的过程可以看出,这几篇文章,他们都认真读进去了。

三、多维对话,实现深层阅读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还应促使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多层次、多角度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多维交织的语境下提高思维能力。在完成上面三个主问题的探讨之后,我组织学生观看《狼图腾》视频,并提出质疑:同样是狼,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能化身出不同的形象呢?我们师生的对话如下:

师:几篇文章中所体现的狼之特点,是否能在我们观看的视频或资料里找到依据?

生1:能。比如《狼》和《母狼的智慧》里都表现了狼很聪明,视频里明确了这是狼的特点。

生2:视频里说“狼是团结的动物”,这让我想到了蒲松龄笔下两头狼的合作。

生3: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的向往。难怪《一匹狼的自由》里,它不愿意屈从猎人对它的驯服。

生4: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可以以命来报答。我想这会不会就是《等待朋友》里那头狼保卫牧羊犬丹尼的原因呢?

师:非常好,你们都善于发现和思考。请告诉老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写作的启发呢?

生1:我觉得,写作文不能脱离现实,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师:每一种特点都要抓吗?

生1:不是……

师:那该表现哪一个特点,由什么来决定呢?

生2:要看自己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师:哦,那也就文章的……?

生3:写作目的。

生4:中心思想。

师:没错。一个优秀的创作者,要懂得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意象,也就是我们说的写作对象,并且也要能根据创作意图准确定位其笔下的形象,是重点表现它的聪明还是它的贪婪,这是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的。对比狼形象的变身,我们还能发现什么?

生:……狼变好了。(笑)

师:狼怎么变的呢?它不是一直就那样吗?(笑)

生:……

师:我们来看看几位作者对狼的关注点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或者说,狼的形象与我们人类是不是有了更多相似的地方了呢?

生:是。

生1:读《母狼的智慧》时,我会联想到我的妈妈,我妈妈也是为了我什么都可以付出的。

生2:《一匹狼的自由》里那头狼让我很佩服,它像人一样勇敢执着。

師:也就是说,蒲松龄笔下的狼,更接近于我们一贯印象里的狼的模样,而后面三篇文章里的狼性,接近于人性。

生:对。

师:那说明了什么?如果说贪吃、凶狠是出于欲望的本能驱使的话,现代作家的创作,更注重对狼的什么的挖掘?

生1:狼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现代创作对比传统创作,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狼的意象的寓意。这就从物质转向了精神层面的挖掘。你们的观点,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作家姜戎的《狼图腾》里,更是把狼作为中华民族早期的图腾,它象征着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意志和尊严。通过今天的群文阅读比较,老师也希望大家明白:只有进行多方位的阅读,我们才能拥有对狼乃至对世界更为全面的知识和认识。请大家课后认真读姜戎的《狼图腾》和沈石溪的《狼王梦》,从而有更多精彩的收获。

……

一组群文里狼的形象,看似矛盾,整合、探究之后,就能统一到最恰当的点上。这是多维对话,实现深层阅读的结果。

反思这一课,能顺利达成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到意象选择与形象定位之间的关系,有一点启发不能不谈,那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者由于生活经历、主观感受、写作目的、文体选择的不同写出了差异,而学生要根据作品语言的感情色彩、主题思想、作者的抒情议论,凭个人的阅读能力读出各自的体会,在课堂发言,努力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做到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通过阅读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实践证明,群文阅读,是让文言文教学走向更宽广天地的一种理想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