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维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道理,学生们都懂,但往往是知易行难。仍有不少学生觉得,重读索然无味,毕竟内容早已了然,或是毫无意义的,从中并无新的发现。然而,古人所说的道理并没错。有问题的,或许是学生重读的目的不明晰、重读的角度无变化、重读的方式不正确。影视对比阅读,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何谓影视对比阅读?影视对比阅读,是指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作对比,以求深入理解原著的一种阅读方法。影视对比阅读,能依靠影视作品的声画效果,吸引学生重返文学文本,并从中发现二者的异同、探究其中的原因、评价二者的优劣。这不仅能让学生树立原著本位的观念、养成重读名著的习惯,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下面,笔者将以《水浒传》为例,具体地阐释如何进行影视对比阅读。
一、对比故事情节
《水浒传》是百回长篇小说,篇幅较长、情节繁复、人物众多。受时间长度、制作成本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影视作品往往会对原著进行增删、改动。若从情节完整度、叙事顺序、细节、人物关系等角度,对比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并可以探讨影视作品的改编水平,学习影视作品的改编经验。
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为了让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故事情节更加简练,央视版《水浒传》将次要人物李忠删去。然而,这一改动并不明智,因为原著是用李忠摸银子的情节,反衬出鲁达取银子的爽快豁达。
同是这一回,央视版《水浒传》新增店小二拦着金老父女、逼迫金翠莲唱歌的情节。这一改动,可谓是一石二鸟,比原著高一着:既表现出金老父女的势单力薄,又表现出店小二的助纣为虐,还展现出郑屠的仗势欺人,更展现出鲁智深的疾恶如仇。
二、对比人物形象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发展于民间的说话话本,最后成书于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是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也就是说,《水浒传》不同于那些由作家个人创作完成的中国古典小说,其故事是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许多人的记述或创作,最后由一位作家作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的。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小说携带着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其中难免存在着封建思想的糟粕;即使经过施耐庵的总结性创作,小说也可能保留着不同的内容,显得庞杂而又矛盾。
而影视作品不可能不面对以上问题,并对其进行现代化改编。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角度,对比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我们会找到诸多差异,并能探讨平面人物、立体人物等相关问题。
比如,原著漠视女性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使扈三娘完全处于失语的状态。她是因为宋江义气深重,推却不得,才嫁给矮脚虎王英。但央视版《水浒传》对此处的男性叙事进行改动——扈三娘在结婚前要考量王英武艺,并请李逵作裁判,输了才肯委身与他。这一改动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可信。
又如,原著中宋江的形象是非常复杂的,时而大仁大义,时而虚伪狡诈。影视作品的改编往往会执其一端,弥合原著中的前后矛盾。央视版《水浒传》便是如此,将宋江刻画成一个奴颜媚骨、渴求功名的人物——梁山泊受招安之后,宋江未等圣旨读完,便匍匐在地,久久不能起身,蜷曲得如同虾米。这种改编固然让人物形象更统一,但也让复杂的人物简单化,失去多义性阐释的可能。
三、对比作品主题
《水浒传》的结构比较独特。一方面,它在整体上是有机统一的,讲述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由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展现“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主题;另一方面,其中主要人物的故事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视为中短篇的人物小传。因此,《水浒传》可改编的选点特别多、范围特别广。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大趋势,《水浒传》改编往往会采用不同的体裁样式,并根据时代、受众的特点增添新的内容元素。若将小说的关键处及主旨句与影视作品的经典镜头、片头、片尾作比较,我们能发现作品主题的差别,并能探讨背后的原因(如,社会文化心理)。
比如,原著是以批判腐朽统治、歌颂农民起义为主题的,展现的是内忧。而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在片头处展现的是大漠风光,将“打金兵”“剿山贼”相混淆,片尾处展现的草料场也是地处边疆,林冲发配边疆是为抵御外患。因此,不同于原著主题,电影是转而宣扬保家卫国意识。这一主题的差异,反映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港人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想象和热爱),渴望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集体无意识。
又如,央视版《水浒传》既远承金圣叹“独恶宋江”的态度,也近接七十年代中期批判“宋江是投降派”的論断,对涉及招安的相关情节进行改编——原著中林冲是在征方腊后,在途中病逝,而央视版中林冲是因宋江放了高俅而气死;央视版中有宋江和方腊在涌金门外私下和谈,结果以谈判失败告终,原著中无此情节;央视版中让宋江等人打方腊的是高俅和蔡京,让宋江和方腊以所谓以“贼”灭“贼”的方法自相残杀,原著中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