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一场对欧洲18世纪早期中国热的反击

2020-03-23 05:57孟刘君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

摘要:18世纪早期的欧洲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研究中国的热潮不断兴起,一时之间,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在欧洲被不断地提及,中国的孔夫子哲学成为启蒙思想家们寻求新出路的依据,在当时,整个欧洲都普遍出现了赞美中国的趋势。在欧洲的中国热不断兴起之时,笛福却在他的几部作品中对中国大加批判,进行了一场对于欧洲的中国热的尖锐反击。笛福笔下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与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中国形象大相径庭,笛福的这种背离和反叛与笛福的商人身份、思想经历以及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关键词:笛福;中国形象;启蒙运动;中国热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著名作家,因其作品《鲁宾逊漂流记》而为国内的读者所熟知。除了写作外,笛福本身也是个商人,属于英国的中产阶级,因此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了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的思想。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可谓家喻户晓,但他在其之后创作的两部续集作品在国内却并不怎么出名,它们就是《鲁滨逊漂流续记》以及《鲁滨逊感想录》)。正是在这两部作品中笛福多次提到了中国,并连同他的早期作品《凝结录:月球记事》一起,共同塑造了他眼中的中国形象。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与当时欧洲正热的中国潮下启蒙思想家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可谓大相径庭,这种对当时欧洲关于中国的主流看法所进行的背离和反叛正是笛福对当时兴起的中国热的一场尖锐反击。

一、18世纪早期欧洲的中国形象

笛福生活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早期,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早期阶段,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的看法为代表,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和积极的。当时的欧洲兴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受到赞扬,启蒙哲学家伏尔泰认为,孔夫子的中国是道德实践的优秀楷模,那里宗教宽容信仰自由,中国的君主是开明的哲人王,他们按照理性和法律的原则进行统治,有着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政府。中国人彬彬有礼,有着优良的道德,他们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理性引导着他们的政治与精神生活,孔夫子的哲学“从来没有受无稽神话的糟蹋,也没有为政教之争和内战所玷污……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的时代”。1

孔夫子的中国在伏尔泰的心中美好的如同一个异域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寄托着启蒙哲学家的哲人王开明君主制理想。伏尔泰的思想对当时的欧洲影响很大,在当时整个欧洲都出现了赞美中国的趋势,中国热不断发酵,与此对应的是中国风的流行。上至启蒙哲学家们对中国的研究和赞扬,下至普通民众对于中国事物的追捧和喜爱,这些无疑都表明在18世纪早期的欧洲,中国形象是正面的,受到推崇的。因此,笛福在欧洲的中国热正兴盛的时候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国形象就显得格外扎眼,他对中国所发出的批评声也显得格外刺耳。

二、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

笛福有关于中国的描述主要见于其三部作品,分别是《凝结录:月球记事》,《鲁滨逊漂流续记》以及《鲁滨逊感想录》。根据笛福在其作品中描写的有关于中国的内容,我们可以将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经济凋敝、农业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潦倒。

在《鲁滨逊漂流续记》中,从荒岛归来的鲁滨逊在妻子死后卖掉了自己的种植园并再次出海探险,在旅行途中他与一位英国商人合伙买船来到了中国的海岸,并辗转在中国游历。鲁滨逊和他的水手们一起游历了北京城和南京城,在书中,笛福借鲁滨逊之口评价了中国。鲁滨逊一行人首先来到了南京,南京城美观漂亮,行人如织,街道也笔直干净,但看到了这些的鲁滨逊却说:“当我把这些地方的困苦百姓同我国的一比, 看看他们的房屋、生活方式 、衙门、宗教和有些人所说的繁华, 我得承认, 我觉得未必值得在这儿花时间一提。”2言下之意在于,虽然南京城如此繁华美丽,但它的百姓却仍然穷困潦倒,生活困苦。

在去往北京城的路上,鲁滨逊并没有看到欧洲人称赞的勤劳的中国人、发达的农业以及繁荣昌盛的商業,相反他认为中国人穷困潦倒,懒惰邋遢,农业生产的方式原始落后,经济也十分萧条,鲁滨逊说道:“这个国家的人口真多,但很可怜。他们的农业、经济和生活情况实在是太落后了。虽然他们自夸如何勤劳,但对于我们这些懂得什么才算真正的生活的人来说,他们的勤劳是太难以忍受了。”3这与当时欧洲人想象中的伟大帝国截然不同,因此他感叹道:“当我回到家乡,听到我们的人民在谈论中国人的力量、光荣、辉煌和贸易这类美好事情时,我感到很奇怪”。1笛福首先就在他的书中塑造了中国经济上凋敝落后,中国人生活上穷困潦倒的形象。

(2)中国皇帝专制暴政,官员贪婪腐败,政治弊端丛生。

笛福认为中国的皇帝是一个专制的暴君,其“统治的原则是恐怖”,这与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中国实行的开明君主制是完全背离的。中国的百姓活在高度的专制之下却浑然不觉,狂妄自大。中国的考试选官制度在欧洲受到赞扬,笛福却认为中国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都是国家的蛀虫,都是贪婪腐败的无能之辈,因此他还特意在书中描写了中国的官员和乡绅来增加他笔下的中国形象的真实性。

在鲁滨逊准备从南京动身前往北京时,一位中国官员与他们同行,笛福写道:“这位官僚的随行队伍很排场,侍从很多。一路所经之地,都得供应他的大队人马吃住,简直要把老百姓吃穷了。”2在描写中国的一位乡绅时,笛福将他骑马的样子形容成“唐吉坷德式的”,“一身的打扮活像个小丑,”“神气又穷酸”。当他们路过这位绅士的家门口时,看到了这位绅士在家门口吃东西的样子:“他仰面靠在一把扶手椅上,肥胖笨重的身子把椅子塞得满满的。他知道我们在看他,愈发得意。两个女仆端来一碗肉,另外两个仆人,一个站在旁边一勺一勺的喂他,另一个则端着盘子在胡须低下接留下来的汤汁,或替他揩擦溅在衣服上的油渍。”3

笛福笔下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显然是很不堪的,通过笛福的描写,中国的政治弊端跃然纸上。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中国开明君主专制和文官制度在笛福这里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和鄙夷。

(3)中国人愚昧迷信,科技落后。

在笛福的早期作品《凝结录:月球记事》中,笛福以极具夸张和戏剧的手法赞扬中国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反讽的效果。他说,“中国有许多别的国家一无所知的知识学问,迄今为止我们自己引以为豪的一切实用的发明创造是那么平凡……因此,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些我们称之为近代发明的东西,不仅不是发明,而且还远未达到艺术上的完美程度,尽管这一点难以相信。”4这段话通过对中国科技的极端夸大来讽刺中国,并表面笛福并不相信四大发明这种未曾达到艺术上的完美程度的发明是是中国创造的,毕竟中国的科技如此发达,怎么会发明出四大发明这种不完美的东西呢?通过夸张和反讽,笛福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蔑视和鄙夷跃然纸上。

在笛福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中国的科技是十分落后的,中国人对于天文更是一无所知,人民愚昧而迷信。在《鲁滨逊漂流续记》中,笛福说道,“…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很少,虽然他们也有地球仪,和一星半点的占星术,可他们对天体运行知识一窍不通,当出现日食时,老百姓认为是一条大龙在攻击太阳,要把太阳背走,于是全国的百姓拿着锣、鼓、盆、罐,走上大街敲打起来,要把大龙吓走,就像我们要把蜜蜂赶进蜂房一样。”1

因此,在塑造完中国负面的政治、经济形象之后,笛福对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进行了大力的批判,塑造了完全负面的中国文化形象。

(4)中国军事力量薄弱,军队不堪一击。

笛福笔下中国的军事力量薄弱,军队不堪一击,军事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英国。中国的万里长城只是摆设,根本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万名的德国或英国步兵加上一万名的骑兵, 只要指挥得当,就能打败中国的全部军队。”2在提到长城时,他说长城不过是一座大而无当的建筑,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低于鞑靼人。若是碰到英国军队,长城将轻而易举的被攻陷。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军事实力软弱的中国形象,笛福通过对比夸赞了英国的强大军事实力,显示了他对本国的军事实力的自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是十分不堪的。在笛福的作品中,中国简直一无是处。中国的政治弊端丛生,皇帝是推行专制暴政的暴君,中国的文官制度下选拔出来的官员贪婪腐败又虚伪狡诈,官员和乡绅都是国家的蛀虫;中国有繁华的大城市,可是生活在其中的百姓却是穷困潦倒,生活艰难;中国人也不诚实,他们虚伪又狡诈,愚昧又迷信,他们表面上彬彬有礼,实际上目中无人、妄自尊大;中国的经济凋敝农业落后,根本不符合一些欧洲人所描绘的古老富庶的东方帝国形象。

三、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的成因

探究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的成因,要将视野放置到当时笛福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并结合笛福自身的思想经历、立场和身份来分析。

我认为,笛福笔下糟糕的中国形象,首先是对当时欧洲兴起的普遍赞美中国的热潮的一种反叛。笛福所处的18世纪早期阶段,正是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的热情最为高涨的时候,在整个欧洲总体上都在热情洋溢的赞美中国的时候,笛福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的作品中对中国大加批判,这无疑体现了他对于这种欧洲普遍赞美中国的现状的不满。他在文字中通过塑造一种负面的中国形象,表达了他对于当时欧洲主流趋势的反叛。这是笛福对18世纪早期欧洲中国热的反击,意在表达宣扬他自己的思想和诉求。而想要理解笛福这样做的原因,我们必须结合他的思想、经历、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来分析。

笛福成长于商人家庭,他自己也是一名商人。他的商人身份决定了他始终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笛福作为一名上升的资产阶级商人,十分看重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向英国输入大量的茶叶、瓷器等,英国的工业品却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统治者闭关自守的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销售屡屡受挫,中英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这种中英贸易的落差自然使得商人笛福对中国没什么好感,而这自然反映在了笛福的作品中。同时笛福在作品中借魯滨逊这个知名的形象来贬低中国,有利于突出本国产品的优越性,保护英国贸易。除此之外,商人身份也影响了笛福的生活环境,笛福并未亲自到过中国,他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主要来自商人和旅行家的记录,以及当时出版的一些有关中国的杂志、报纸等。当时带来中国消息的主要有两类人:商人和传教士。笛福的商人身份使得他更多的和前一类人接触,并受到他们对中国看法的影响。当时由于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中英贸易摩擦频繁,在中国做生意的商人吃尽了苦头,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和评价多是负面的,这也影响了笛福并体现在了他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中。

笛福在作品中对中国的鄙夷和批判也从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于君主专制的警惕。笛福反对君权神授,主张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治理国家,从而使中下层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中国的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依靠血缘和权威而非人民的同意来进行统治,这在笛福看来无疑是一种暴政。当时的欧洲主流都在赞美中国的“开明君主制”来促进本国的政治改革,但笛福却怕这股赞扬之风吹得太盛使得英国现有的政治局面遭到破坏。他主动质疑这种主流话语,认为中国是典型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皇帝的统治是一种暴政,这其中也有他维护本国现有政治局面的心思。

笛福笔下塑造的中国形象如此不堪,恰恰体现了他对于当时欧洲普遍赞扬中国的不满和反叛,是笛福对于18世纪早期欧洲中国热的一次反击,他的目的在于宣扬他所代表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维护民主制度,保护本国贸易,发展英国的资本主义。

四、小结

在18世纪上半叶,尽管当时欧洲对中国的评价主流上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有以笛福为代表的一些人对中国做出了负面的评价。笛福在其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形象进行了负面的塑造,这与他自身的商人身份、思想经历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有关。在当时欧洲对中国的一片赞扬声中,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显得格外扎眼且引人注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是笛福对当时欧洲中国热的一次反击。笛福笔下的中国不一定真实而准确的反映中国的现实,但一定折射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反映了笛福自身的期望与焦虑,他的商人身份,他对于发展本国贸易、发展资本主义的渴望,以及他对于维护民主制度的努力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对他者形象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反映的是自身的现实状况,为此我们应结合笛福自身以及英国的社会状况来看待笛福笔下的中国。

注释:

1[法]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20、216、219页。

2转引自蔡云艳、石颖:《欲望化的他者:论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英]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续记》,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5页。

1Daniel Defoe, The Farther Adventure of Robinson Crusoe,London:Palala Press,2015,p.230.

2[英]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续记》,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4-185页。

3[英]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续记》,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5-186页。

4转引自蔡云艳、石颖:《欲望化的他者:论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英]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续记》,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4页。

2Daniel Defoe,The Farther Adventure of Robinson Crusoe,London:Palala Press,2015,p.230.

作者简介:

孟刘君(1995—),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学历:本科,单位:四川大学,研究方向:欧洲社会文化史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
解构电影《面纱》里的中国形象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欧美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误读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新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