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归来》的美学意蕴

2020-03-23 05:56吴柄铄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归来张艺谋

摘  要:《归来》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作品,改编自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电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张艺谋通过电影的镜头艺术,将原本书中的悲剧故事转变为一个温情的故事,从而挖掘人性深处的真与善,为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归来》;张艺谋;电影美学;美学意蕴

作者简介:吴柄铄(1995.11-),男,壮族,广西崇左市人,硕士在读,广西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美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1

电影美学是电影审美意识的抽象和升华,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的杰出导演,擅长运用独特的意象来展现电影美学,表达中国人的心灵感悟,影片《归来》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被划成右派,逃回到家中却被女儿告发,“平反”后,妻子却陷入失忆,再也无法相认。张艺谋实现了小说文本与电影的对接,运用电影的美学艺术展现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隽永深情,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

一、《归来》的艺术表达

视觉效果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影片《归来》在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画面构图上,都展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影片的镜头淋漓尽致展现了人生的戏剧性,命运感浓缩在每一个镜头中。影片中,无论是军大衣、还是深蓝色的工装,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高度还原了“文革”时代。《归来》借助“去色彩化”手段,以一种独特的色彩语言来向观众传达一种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美感,强烈的怀旧色彩更能表现历史题材,电影以灰色、白色的冷色调为主,反衬出混淆黑白的文革时代,大范围的明暗对比,全程给人一种暗淡、压抑的观影氛围。在人物形象设计上,逃犯陆焉识的形象被设计成为邋遢肮脏、满脸污垢的造型,昏暗的画面给人压抑的视觉效果。影片后半段,随着文革结束 陆焉识的重新归来,电影的色彩逐渐丰富,画面也增加更多的暖色调,人物形象更鲜活,展现出生命力。

在影片拍摄手法上,影片频繁采用特景,即人物肩部以上的或细微局部,表达人物的个性和情绪。影片镜头多次特写陆焉识,在陆焉识试探家门的情节中,他在家门口与爱人冯婉瑜仅仅一墙之隔,两人一明一暗,逃犯陆焉识在暗处,冯婉瑜在明处,虽一墙之隔,却已被划分成两个世界的人。在陆、冯两人重逢的画面中,更多采用逆光镜头,使画面充满柔和的光线,凸显出人物的温情。在影片末尾,坐在轮椅上的冯婉瑜和举着牌子的陆焉识,随着镜头的扩散,身后的景物逐渐变得虚化,而镜头中的人物愈发的清晰,突出人物形象。

在情节安排上,电影截取小说的后半段故事,突出陆、冯两人无法相认的爱情悲剧,从一开始陆焉识逃跑回家的紧张气氛,到回家面对失忆妻子的转折,剧情层层推进,为后面冯婉瑜失忆的种种情节埋下伏笔。影片前半段紧张的剧情推进,在火车站会面中达到高潮,陆焉识与冯婉瑜两人各在天桥的一侧,却无法相会,这一片段使观众达到情感的最高宣泄点,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二、《归来》的审美艺术

电影需要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美丑,《归来》没有刻意的技术性渲染,而是如细水长流,追求“内美”,以叙事性讲述关于历史、亲情、爱情的故事。电影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和环境,需要引起观众的共鸣。影片采取了诗意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浓郁的怀旧色彩,充满浓重、深情的人文关怀。影片的视觉效果制造一种情感共呜,这种画面的感染力源于影片意境的构建,通过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情”与外部温暖恬淡的“景”的融合,塑造出静谧和谐的“艺术境界”。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 “一件艺术品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归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反映的是文革时期普通知识分子的遭遇,折射出个体在大时代环境下迷茫、凄凉的悲惨遭遇,表现人性的抉择。电影最后,冯婉瑜痴痴守在火车站口的场景,令无数观众动容,电影不再是生硬地机械拍摄,而是融入了剧中人物的深厚情感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观众也从中感受到满是温情、细腻的审美体验。

三、《归来》的精神内涵

中国审美追求"澄怀观道",“澄怀”,是指挖掘心灵中善美,寻找内心的自我。陆焉识想要回归自我,他两次“归来”均以失败告终,从第一次的“精神”归来,两人却在天桥相隔,第二次“肉体”归来,妻子却失去了记忆,精神层面却再也无法回归。陆焉识怀“平反”归来,却物是人非,电影描绘了一种人的生存困境,个体无法摆脱宿命的控制,人终究要在与时代历史的对抗中败下阵来,这是关于人生存在的意识美学。

《归来》反映了在大时代下,个体在爱情、亲情和命运中抗争的过程。“归来”是一场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探索,在戏剧化的人生遭遇下,坚守更能彰显人性之美。陆焉识试图唤醒妻子的记忆,这种尝试正是寻求“精神”的归来,张艺谋用悲剧艺术来向人们展示人生的无奈,恰似《等待戈多》的荒诞,直指人性深层的思考。影片传递着意识形态主宰的时代下个人的卑微和渺小,陆焉识的遭遇是一种人生悲剧,这种悲剧既是个人在政治與历史夹缝中的渺小、脆弱,也是生命个体对于自由的追求。生命个体与时代历史的对抗,注定了个体不可避免的失败,这种失败凸显了悲剧之美,《归来》在给人一种悲剧力量的同时,又能够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感动。

结语:

电影美学,在于能给人以别致的审美体验,在于引导人们改变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艺术欣赏给人们以心灵的抚慰和向上的鼓舞。”[2]《归来》坚守着人性之美,建构了一种恬淡和谐的审美意境,引导观众以“澄怀观道”的审美胸怀走进电影艺术的美学意蕴,在情与景间融为一体。

注释:

[1]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983年,第7页.

[2]任翔:《艺术的韵味》,济南:济南出版社,第60页.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7页.

[2]任翔.艺术的韵味[M].济南:济南出版社,第60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页.

猜你喜欢
归来张艺谋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冰冻6年的情爱“归来”:天空瞬间就放晴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
《归来》:去掉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