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多恩《神圣的十四行诗》的主题研究

2020-03-23 05:56杜蓓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题意象

摘  要:英国十七世纪玄学诗派的代表诗人约翰·多恩一生创作了约200多首诗歌,很多学者把目光放在对他的爱情诗的研究上,并且硕果累累。然而,学术界对于他在晚年创作的宗教诗歌和布道文却研究的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数首《神圣的十四行诗》为例,尝试探究其中的主题,包括宇宙的本性、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或作用、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以期对这位诗人的人生观有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主题;意象;十四行诗

作者简介:杜蓓(1979-),女,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1

约翰·多恩在十六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涉足爱情诗,虽然那时他还是单身,直到1609年才转向宗教诗歌的创作。八年后,他娶了安妮·莫尔, 这导致他被宫廷放逐。在此期间,他开始放弃天主教信仰,但直到1615年才皈依英国教会。约翰·多恩的宗教诗歌统称为圣诗。其中, 最大的组成部分是19首《神圣的十四行诗》,这既是对他的宗教冥想的记录,也是他职业生涯的象征性转折点。

虽然这些十四行诗主要采用了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包括两个四行诗和一个六行诗节,但是也借助莎士比亚的双行诗体或其他结构或韵律的变化达到修饰的目的。《神圣的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表明, 多恩或许对着他的朋友们大声地朗读, 提高诗歌的争辩的语气, 几年后他开始传阅其手稿。虽然不一定体现传记的实质, 十四行诗确实反映了多恩对所持宗教信仰的冥想,以一种非常个人的方式强调了神的审判、神的爱和谦卑的忏悔。

《神圣的十四行诗1》里,诗人相信神创造了生命,现在要来做修复的工作,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末日快到了,“我就要奔向死亡,死亡也快来迎接我”。绝望在他身后,死亡在他前面。这样的恐怖让他软弱的身体快要消灭,罪把身体压入地狱。多恩在痛苦中努力挣扎,但更愿意放弃自己的主权,“只有在你允许的情况下,你才能高高在上,我才能仰望你,我会再次站起来。”然而,他依然感受到作为人的软弱和无能。“我们阴险的敌人引诱我,使我一时难以自立。你的恩典可以支持我抵制他的诡计。”于是诗人用磁铁比喻神的能力,吸引着他的铁石心肠,最终避免更深的坠落。

对于《神圣的十四行诗》而言,地点似乎并不重要,但每个场景确实可以唤起一个特定的时刻,这对说话人是重要的。这些时刻和说话人的灵魂状态相关,使他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听者来说话,对方通常是上帝,但有时是他自己的灵魂。因此,《神圣的十四行诗》在说话人和听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戏剧化的语气,虽然说话人面对的问题很少在行文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他经常通过隐喻表达他对上帝的热情,例如只有让身体感知疼痛,才能消除性的冲动,从而净化他的罪。例如,在《神圣的十四行诗1》中,说话人祈求“你”—即上帝, 此刻就修复(他),因为他“快要死去”,在罪恶当中感觉到“恐惧”。他接着说,只有当他仰望神,他才能“复活”,这是一种对性欲也是对救赎的比喻方式。死亡和复活是多恩宗教诗的主题,死亡意味着腐朽、休息和另一种生命的开始。复活体现出的是肉体再生和灵魂再生的高度统一。曾经有一段时期,布道被认为是灵魂的奉献和戏剧性的娱乐,所以多恩富于机智和博学的风格吸引了重要人物们的注意,他也在会众面前布道。随着他越发的虔诚,离生命的尽头越来越近的时候,他对死亡的想法非常地着迷。

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首颇具神秘色彩的诗歌——《神圣的十四行诗10》。死神在多恩的眼里,虽然是骄横的,又是可怖的,然而并非强大,因为“你自以为已经把芸芸众生毁灭,可怜的死神,他们没死.你至今还杀不死我;休憩和睡眠,其实就是你的写照。”诗人在信仰的反光中对死亡的认识显得透彻和深刻,“你是命运、时机、君主和狂徒的奴隶,你与毒药、战争和病魔同流合污,鸦片与巫术也能灵验地进行蛊惑,而且效果更佳,你又何必颐指气使?人们小憩一会,精神便得以永远清朗,便再不会有死亡,死神你自己将死亡。”

在这首诗中,死亡观真实反映出多恩的矛盾心情:一方面, 他的心中向往死亡的到来,因为死亡意味着可以被上帝拯救和获得重生, 这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共同的信仰。另一方面, 死亡使他心生恐惧, 因为罪的代价是死亡,也是诅咒。他一直以来接受的信仰中,死亡的意义在他的认知里再清晰不过了,这也为他后期叛教种下了心理阴影。由此,他既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恐惧, 又积极地渴望着。在这两种情况下,说话人认为,惩罚是必要的。因此,一个对于神之爱的主题式处理涉及恐惧和绝望,而不是希望和信任。说话人急切希望去天堂,逃离地狱,但通常把他自己描述成一个悲惨的罪人,以至于他进入天堂的机会很渺茫。

诗人渴望在内心的世界里找寻到光明,“你得不断叩我心门,向它吹气 、光照它、寻找它、修补它,好叫我可以活过来……使我成为新造的人。”多恩生活的年代发生了很多具有顛覆意义的社会现象,新的理论、新的信仰随之出现,不断挑战旧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诗人的独创性来源于他对人的欲望的深入分析,不仅对罪的净化,也对战胜死亡有着极深的渴望,这种欲望使他痛苦和焦虑。他的诗歌在融合激情与智慧的同时,也融合了他深沉的怀疑,并经常使用双关语和古怪的隐喻,深刻而复杂。

参考文献:

[1]顾莹华.《约翰多恩的诗歌特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约翰多恩.《艳情诗与神学诗》[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猜你喜欢
主题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