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逻辑及其决策思路

2020-03-23 06:10陈文琦
今日财富 2020年5期
关键词:外部性新旧报酬

陈文琦

本文从新旧动能转换和报酬递增的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基于报酬递增视角厘清了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并从分工和外部性两个角度提出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决策思路。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在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產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等八个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阶段性和全局性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被集中概括为“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亟需破解一系列重大难题,实现根本性转变,而新旧动能转换是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的目标与途径的集中提炼。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由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召开的政府会议中上做出的“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的重大论断中首次提出。十九大报告认为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如何通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应对新矛盾,引领新常态,成为中国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命题。

大量的文献围绕着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现实途径、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较为清晰的阐述。但是,现有文献中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研究在深度上尚嫌不足,没有文献从报酬递增视角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和路径等范畴进行学理性探讨即是一例。而报酬递增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概念,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石。很难想象新旧动能转换这样一个涉及经济增长动力、路径和机制的全局性举措没有报酬递增理论的指导,这首先与新旧动能转换强烈的政策性和现实性导向有关,而报酬递增理论浓厚的学术性阻碍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此外,经济学学界对报酬递增概念阐释不够,使得报酬递增概念的捉摸不定,更遑论对报酬递增进行中国特色的阐释进而应用至新旧动能转换的解释之中。

因此,本文旨在利用报酬递增理论解释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和路径,从新旧动能转换和报酬递增的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从报酬递增视角厘清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逻辑,重新认识新动能的内涵和外延,以期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理论指导以及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别梳理新旧动能转换和报酬递增的内涵,第三部分基于报酬递增视角探讨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第四部分提出基于报酬递增视角的新旧动能转换的决策思路。

二、新旧动能转换和报酬递增的内涵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

我国经济发展的旧动能是大量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投入、大量投资、大量中低端产品的出口、大量投资房地产。基于农业国的比较优势和约束条件,旧动能在农业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发展阶段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我国具有的比较优势不断转变,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不断消逝,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旧动能的边际收益不断递减,贡献率不断降低,我国亟需探索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形成对旧动能的不断替换。

根据经济理论和研究文献,在需求、要素、技术、制度、产业等层面上,新动能可以概括为内外需求层级的提升、现代生产要素大量运用、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是在需求、要素、技术、制度、产业等方面增长方式的综合改变,整个经济体由此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新旧动能转换,需求新动能、要素新动能、技术新动能、制度新动能、产业新动能全方位竟相迸发,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双轮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告别粗放型增长,实现集约型增长。

(二)报酬递增的内涵

来源于农业的生产实践观察,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分析中的报酬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是构筑传统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假设之一。基于报酬递减规律,经济学家可以用正规、 清晰、 精致的数学公式得到唯一、可预测的和均衡的世界以及自由市场选择达到最优的结论。为了实现竞争均衡的结论,报酬递增长期被排除在经济分析之外。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报酬递减规律的经济学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如在生产力增长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未得到解释的剩余,被称作是“对我们的无知的度量”,而这些难以解释的剩余之中,包含着报酬递增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概括了报酬递增的来源: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积累(包括培训教育、干中学、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外溢)、经济思想和知识、经济制度、经济组织、恢复经济均衡。

但是,报酬递增至今仍然是经济学中难易捉摸的概念之一。一直以来,报酬递增概念没有统一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如平均财富的增长、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平均成本的降低、组织的经济等。本文认为,报酬递增现象就是如果同等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等的产出只需更少的投入。经济学界对报酬递增的把握和研究大多沿着分工和外部性两个维度进行。

三、报酬递增视角下新旧动能转换的逻辑

(一)报酬递增视角下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逻辑

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在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单纯依靠要素投入经济终究会达到人均收入不再增长的稳态,要走出稳态,有赖外生的技术进步,这意味着以大量要素投入和低效利用为主要表征的经济发展旧动能的效益逐渐减弱,无法支撑长期的经济增长。阿罗、罗默、卢卡斯、巴罗等经济学家继承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分别从干中学、知识外溢、人力资本外部性、公共服务外部性角度将报酬递增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考察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罗默、阿格因、豪伊特、格罗斯曼、赫尔普曼等经济学家继承了斯密、杨格的分工学说,构建了水平创新模型和垂直创新模型,论证了经济增长的产生和持续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加深来实现的结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各种形式的外部性和分工深化等报酬递增现象,正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具体来看,内外需求层级的提升扩大了市场范围,有利于推动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及技术创新,直接体现了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现代生产要素大量运用则意味着人力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愈发发挥出决定性作用,而人力资本发挥出的外部效应深刻体现了报酬递增的效果;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是集中体现为制度供给的公共服务,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报酬递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进而可以说,新旧动能转换的本质就是摆脱报酬递减,实现报酬递增机制。

(二)报酬递增视角下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逻辑

我国现实经济中存在大量的逆报酬递增现象,比如在发展策略上重总量刺激和需求侧的调控而轻结构优化和供给侧的质量优化,“大投大放”的粗放型投资和“大进大出”的粗放型外贸,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低成本生产要素的扩张性投入和粗放型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落后产能等。依靠旧动能的逆报酬递增的发展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难以为继。一是需求动能后劲缺乏,在“新常态”背景下,粗放式的投资,中低端的出口和消费使得“三驾马车”的动力不足。二是要素动能有待优化,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现代要素供给不足,对劳动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利用粗放,导致要素有效供给不足。三是技术创新动能迫需激活,传统的复制模仿型创新效益越来越低。四是制度供给动能亟需改革,制约经济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藩篱仍未破除。五是产业结构动能亟待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在世界经济体系面临结构性重塑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继续扭转长期依靠旧动能的逆报酬递增现象,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逻辑。

(三)报酬递增视角下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逻辑

新旧动能和报酬递增是个历史性概念。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长期处于报酬递减甚至不变时期,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中,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增长迟缓。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自觉的科学技术研发取代生产经验积累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从根本上逆转了报酬递减的趋势。最近几十年,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比重的提高并取得决定性地位,报酬递增逐渐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转换,经济发展的旧动能越来越无法适应报酬递增的需要。从历史视角来看,我国必须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巨变的过程中,把握工业革命4.0的先机,实现旧动能对新动能的彻底替换,全面摆脱报酬递减现象,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逻辑。

四、报酬递增視角下新旧动能转换的决策思路

新旧动能转换的决策要沿着分工深化和外部性这两个报酬递增机制的思路而进行。从分工深化角度来看,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首先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提升需求的层次,进而为分工深化奠定基础;其次要推进产学研的合理分工与深度融合,畅通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渠道;最后要以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为重点,促进产业供给高端化。从外部性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以要素为“基”,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提升人力资本供给质量;其次要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挥产业集群的共享、匹配和学习的报酬递增机制,推动技术溢出和创新;最后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规则体系。(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外部性新旧报酬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人间最美半新旧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共享单车的经济学分析
狼的报酬
新旧《中小学生守则》透析
当NSX遇上NSX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