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中国古诗词中的运用

2020-03-23 05:56赵庶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隐喻

摘  要:隐喻是诗歌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一种修辞手段,诗人使用隐喻,往往可以把一首看起来很普通的诗句,化腐朽为神奇。诗人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诗歌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另一方面,使诗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本文尝试运用George,Lakoff 等学者的认知理论,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概念隐喻的关系,进而说明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所不在,理解隐喻正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隐喻;中国古代诗词

作者简介:赵庶栋(1994-),男,山西省孝义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1

1. 引言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可夫和约翰逊的观点,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是无处不在的,并占据重要地位。隐喻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在人类的思维和认知的深层次起作用,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以系统的方式出现。人类的概念系统不可避免地由隐喻构成。隐喻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

2.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的认知性研究发起于理查德,经过了布莱克的发展,莱考夫为集大成者。在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基于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对中国古诗词中的隐喻做具体的论述。在详细阐述之前,我将大致介绍一下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是这样定义隐喻的: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体现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隐喻可以看作,从另一个概念域(源域)中理解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例如当人们思考和谈论争论时,他们经常说:

你的观点无法防御。

你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

他的批评很在 点子上。

我粉碎了他的论点。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依赖于客观世界具体的模型来解释抽象的现象。Lakoff 和Johnson(1980)将概念隐喻按其始发域的不同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以一个概念(空间方位)完整的系统去建构和组织另一个概念。这些空间方位概念有上——下、里——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如常把高兴喻为上,如“飘飘然”,把悲伤喻为下,如“垂头丧气”。

3. 中国古典诗词中隐喻的来源

隐喻与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可以反映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差异。作为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隐喻携带着文化的标记,这种标记让隐喻在特定文化中变更加具体形象。下面,我们将讨论影响隐喻思维概念形成的因素。

(1)神话与隐喻

神话学是陈述性的文学形式,但是它又不单单是一种文学形式,它包括诗人对于宇宙,人类及原始社会自然界的探索。它也包括人类和自然因果关系的解释,这已经独立发展为今天的科学研究:哲学,文学,和艺术学。所以,我们说神话学是文化的来源。我们可以发现神话在不同朝代诗句中的影响。

诗的语言包含着很多神话隐喻。我们有关于月亮,太阳,海洋和星星的神话。例如在中国古诗词中有关于月亮的描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嫦娥是在月亮上的一名女子,也是中国的月亮女神,因为在凡间偷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药草,所以飞到了月空。她虽然变得长生,但是却永远变得孤独。基于这个神话故事,中国的月亮有了孤独,思念和悲伤的隐喻意义。

例如在诗中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

(1)望帝春心托杜鹃

(2)杜鹃啼血猿哀鸣

(3)杜鹃声里斜阳暮

望帝和杜鵑的隐喻意象来自这样一个悲剧。望帝因亡国而死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已致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血最后变成了杜鹃花。所以当读到以上这些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那隐藏在背后的悲伤。

(2)习俗与隐喻

中国风俗是古诗中隐喻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国风俗,鸟是象征性的隐喻。例如,青鸟代表传递爱的信使。据山海经记载,青鸟是西王母的仆人和信使。她可以飞过山和海洋给世人带去福音。例如这样的诗句:

青鸟不传云外信,一'香空结雨中愁李曝《烷溪沙》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自《相逢行》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另一个鸳鸯的例子,鸳鸯比作一对钟爱的情侣,她们彼此相濡以沫,双宿双飞。例如:

得成比日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临《长安古意》

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古绝句》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李白《宫中行乐词》

4. 结论

正如我们所知,诗中隐喻的使用是诗学风格的重要方面。理解隐喻和理解诗是同样重要的。诗中的隐喻可以使诗更加的生动,帮助诗人解释读者多不能理解的东西。通过研究中国古诗词的隐喻,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项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诗词。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隐喻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诗歌中的隐喻可以有利于我们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让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璀璨星河中耀眼夺目,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施叶丽.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J].杭州:浙江大学,2003.[5].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3]刘克璋.唐宋诗词一百首欣赏及英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Lakoff ,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