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海外华文文学已走过了近四十个年头,从海外华人表达个人、群体在异乡“流动性”心理状态和感情的一种文字载体逐步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属性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切入点,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应是该学科的价值所在。本文以虹影为例,通过对《饥饿的女儿》叙事艺术的解析,探讨海外华人作家怎么实现作品文学本位上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
关键词:虹影;叙事艺术;饥饿的女儿;海外华文文学
作者简介:王宇(1991-),男,河南省淮阳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2
大部分海外作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异域的文化背景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国内的作家有着很大不同。他们在异国语境中坚持中文写作,背后隐藏的有他们在流浪漂泊中的自强不息,也有对母语和故国深沉的依恋和思念。
大多数华文作家将海外经历作为写作的重要材料,然而,虹影是非常特别的一位。虹影1991年移居英国,但她的作品中却几乎把目光都放在重庆和上海两座城市上。重庆是她出生成长的地方,上海是她读书的复旦大学所在的地方。
“回到这两个地方,我从没觉得自己有写作障碍。”对虹影来说,出国不是积累写作资源的过程,而是让她“学会说话”。那么虹影的“说话”艺术是怎样体现的呢?
一、叙事视角
若想把握一部作品的深层意义,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作品本身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而且还需要考虑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联。独特的历史叙事视角,在虹影的作品中体现得很明显。
身为女性作家,虹影自然更关于女性的生存状态,她擅长将女性和时代背景结合,关注女性自身感官及情感体验的同时又饱含直面历史的现实主义精神姿态。
来看下面这段描写:
南岸的山坡上,满满地拥挤着简易木穿斗结构的小板房、草盖席油毛毡和瓦楞石棉板搭的偏偏房,朽烂发黑,全都鬼鬼祟祟:稀奇古怪的小巷,扭歪深延的院子,一走进去就暗糊糊见不着来路,这里挤着上百万依然在干苦力劳动的人。整个漫长的南岸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排水和排污设施:污水依着街边小水沟,顺山坡往下流。垃圾随处乱倒,堆积在路边,等着大雨冲进长江,或是在炎热中腐烂成泥。[1]
这是《饥饿的女儿》对主人公“六六”的生存环境的描述,描绘了重庆长江南岸简陋的贫民区极端恶劣的环境。这些文字不仅表现了六六自小生存状况的恶劣,也为她情感上的孤独状态铺垫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人的全部心思和经历都用在了生存和填饱肚子上:偷粮库,抢烧饼,捡烂菜叶,挖野草,跳下冰冷的江水去搜寻上游下来的可吃的东西,甚至有传闻中的人肉包子。人类的感情、理性、美德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中全都异化变形。任何强大的个人也对抗不了历史的洪流,在时代的灾难中,无论多么温情和良善的人性也逐渐变得扭曲和变态。
再如对当时政治历史现实的再现:
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有好几年,经常有“反标”出现学校厕所里,在校门口石墙上,有时干脆写在地上,······公安人员和学校对每一桩反标当大事清查,突然袭击收缴全校学生的书包,查对学生笔迹,直到最后抓走小反革命分子,然后再逼供出隐藏在其身后的老反革命分子。小孩放回,开除学籍,大人就可能十几年回不了家。每次都兴师动众,满街谈论。
对于文革这段在国内一度讳莫如深,给国人精神造成极度创伤的历史,虹影进行了毫无保留地书写和揭露,这种理性客观的写作方式也得益于她旅居海外的背景。“六六”的个人记忆是虹影本人经历的艺术再现,她把个人情感置于历史的大潮中,向世人展示在苦难中孕育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使得自己的小说拥有了一份深沉的厚重感,也有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公安人员和学校对每一桩反标当大事清查,突然袭击收缴全校学生的书包,查对学生笔迹,直到最后抓走小反革命分子,然后再逼供出隐藏在其身后的老反革命分子。小孩放回,开除学籍,大人就可能十幾年回不了家。每次都兴师动众,满街谈论。[2]
对于文革这段在国内一度讳莫如深,给国人精神造成极度创伤的历史,虹影进行了毫无保留地书写和揭露,这种理性客观的写作方式也得益于她旅居海外的背景。虹影通过高超的文字技巧将枯燥痛苦的历史转换成“六六”的个人记忆,是她对本人经历的艺术再现。把个人情感置于历史的大潮中,向世人展示在苦难中孕育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使虹影的小说拥有一份深沉的厚重感,也有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叙事身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内政治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文学作品中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的视角也逐渐发生转变,作家们开始尝试从自我出发,以展示“我”的所思所感,或者采取多元角度,力求对传统全知视角进行颠覆。
虹影也不例外,她的女性视角写作包含了多重意义。
首先是女人。六六面对历史老师开始了青春期少女性的意识的觉醒,以及她离家之后随身携带安全套游走于不同的男性之间,都是作为女性对于身体和感情欲望本能的追求和释放。
其次是妻子。虹影不仅写了六六的爱情经历,也以六六的视角叙述了她的母亲、大姐和四姐的婚姻爱情悲剧,尤其是大姐和四姐,几次婚姻都不如意,却依然不停地折腾着自己,也折腾着他人。这样写的目的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了女人在艰苦的年代里仍然对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充满着向往。
比较特殊的是第三重身份——女儿。从《饥饿的女儿》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虹影是在以一个“女儿”的视角进行回忆的,小说内容虽然主要写的是与母亲之间的回忆,背后隐藏的却是她对“父亲”的感情。“父亲看着我时忧心忡忡,母亲则是凶狠狠地盯着我”,敏感的六六自小便感受到了父母对于自己的不同,也从未感受过真正的父爱。所以虹影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追寻着缺失的父爱,这种心路历程是她对自己身份的定位。
三、叙事话语
虹影作为海外作家,不以海外生活作为她的重点写作内容,却并不影响她的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这主要是因为她開辟了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虹影的文字是发自体内的有声语言,没有矫情和造作。
如在描写六六察觉到被一个陌生的男人跟踪窥视时的想法:
而每次我想抓机会捕捉这个目光,不过是为了某种确定,就象小心地逮一只翠绿的蜻蜒。每次这目光都能躲开我:或许虚飘飘的东西本不应该拽紧,一旦看清,反有大祸?
生动细腻的文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少女面对未知时恐惧中夹杂着好奇的矛盾心理。
还有描写贫民区的日常口角:
“你龟儿子奸嘴滑舌,夜壶提到老子头上来,耍假秤!也不去打听打听,老子是可以洗涮的么?你猫抓糍粑,脱得了爪爪喽?”
“罗索啥子,把他洗白。”
“我日你先人,你装哪门子神。”
“我日你万人,祖宗八辈。”
简单的方言展示出民众的火爆脾性,隐藏在背后的是沉重的生活压力。
如果说语言的运用只是虹影话语艺术的点缀,那么她的高明之处主要还是“讲故事”的方式。
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以六六放学后被人跟踪开始,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让读者不觉深入其中,跟随她的脚步走入那段回忆:她的父亲母亲,她的哥姐,她生长的重庆贫民区,她充满“饥饿”感受的经历等等,让我们如实地感受到了一个女子的心路成长历程。
读者阅读虹影的作品,明知她的故事已经讲完,却仍会沉浸在她构造的世界中并试图探寻更深的秘密。这主要得益于虹影在语言和叙事技巧上的匠心独运。所以,除了《饥饿的女儿》,我们阅读《好儿女花》和《小小姑娘》时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它们明明讲的基本是一个故事,但却不会让人产生雷同感,这也是虹影作品的魔力所在。
结语:
在国内文学发展缓慢的今天,以虹影等为代表的海外华文作家在创作中以独特的身份和认知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和经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将海外华文文学和国内文学以及国外文学结合起来,探讨并解决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问题,对我们整个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会大有裨益。
注释:
[1]虹影:《饥饿的女儿》,漓江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第13页。
[2]虹影:《饥饿的女儿》,漓江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第128页。
参考文献:
[1]虹影.饥饿的女儿[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2]谢友顺.虹影.应该恢复被迫失去的记忆——虹影专访[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
[3]陈晓明.女性的白日梦与历史寓言——虹影的小说叙事[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4]孔祥伟.严歌苓、虹影历史叙事之比较[D].暨南大学,2005.
[5]李东雷.历史沉浮中女性的自我发现与书写——论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J].作家,2012(06).
[6]张洁.虹影:成长小说 如影如虹[J].人民论坛,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