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姣姣
传承?老祖宗的传家宝
队员一定知道24节气歌吧,那可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结晶啊!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里,很多农谚都是有道理的。虽然现在有天气预报,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我们不能丢。
农谚竞赛 队员们知道多少老祖宗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呢?赶紧去搜索一下。咱们开展一场全校的农谚竞赛。采用“中国诗词大会”竞赛模式。活动主题:诵经典天气谚语,扬传统文化。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全体队员。比赛内容:1.横扫千军。各中队选出能说出天气谚语最多者为中队优秀选手。2.你说我猜。各中队最佳选手集结随机组队,在180秒内和搭档一起答对八道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晋级。3.擂主争霸。选手在150秒内说出与出示图片相关联的天气谚语,以此确定擂主。
意境美育 从立春到大寒,气象万千变化,24节气饱含传统的中国韵味,而最能体现中国韵味的绘画方法,无疑就是国画了。学校大队部开展一次“节气?意境”国画展示。展架、橱窗、黑板报??让校园里的国画高手们一展风采,用唯美、传统的意境,展现出24节气中不同的气候现象以及中国韵味。一支丹青笔,万千气象于画纸间流转。
小贴士:关于24节气,队员们的爷爷奶奶辈一定是比谁都了解。在农谚竞赛和意境美育活动前,不妨来一次家庭茶话会,邀请家里的长辈们给队员们说一说24节气的故事。
案例由匡慧娟名辅导员工作室指导
寻访?中国气象发展史
关于气象的研究,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红领巾寻访小队准备就位,向着“气象”出发!
寻访小队分成三队,找寻和气象有关的“第一”。
新中国第一套气象邮票 1958年8月25日发行的《气象》特种邮票,全套共3枚。第一小队队员写一写、画一画,并了解它们的含义。
新中国第一家气象台 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第二小队到上海参观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或者寻访当地气象局),了解中国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
新中国第一次电视天气预报 1980年7月,中国有了第一次的电视天气预报。第三小队举行一次“天气预报主播秀”,模仿电视台天气主播,正确使用天气术语,展现新时代红领巾风采。
小贴士: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校外资源来确定寻访方案,有效盘活“手拉手”活动,各寻访小队可以到各地校外教育阵地参加实践。
实践?我是小小科学家
科学家通过研究大气、云、风和各种形式的降水(雨、雪、冰雹等),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大气变化。我们能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吗?队员们不妨来做一回气象科研人员吧!
天气日历 像科学家那样学会观察记录,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队员们通过亲自观察、记录,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组织一次中队会,把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这个月的天气变化特点是什么?这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一个季节的气候呢?在这一季节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特点?在中队会中,队员们能体会到科学家们的辛苦,学习他们善于钻研的精神。
人工降雨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幻想着掌握呼风唤雨的本领。现代,实现人工降雨已不再是难题。世界首次实现人工降雨的科学家是美国物理学家欧文。他年轻时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实现人工降雨,使人类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成功了。少先队员Cosplay一回小欧文,和爸爸妈妈合作科学小实验——人工降雨。
材料:盘子一个、烧开水的水壶一个、夹子一个、冰块一盘
实验步骤:1.把烧开水的水壶装满水,加热;2.水烧开了以后,把装冰块的盘子放在正在烧开水的水壶上面,让水蒸气吹到冰块的盘子外面;3.装冰块的盘子“下雨了”。
小贴士:队员们一定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那就邀请学校的科学老师作为特邀辅导员,对科学实验进行指导,让两个活动更科学、更专业,以此培养队员们的科学素养。
畅所欲言
2月10日气象节,你最想参加哪方面的气象活动呢?
我特别想去气象局参观体验一下。百叶箱里究竟藏了什么?怎么测量出降水量有多少呢?卫星云图是哪颗卫星发射回来的信息呢?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一定能给我解密。 队员 陆羿澄
我就想过把天气主播的瘾,让我站到演播厅里,在灯光照射下,闪亮登场。 队员 彭奕博
我想做一期24节气水墨画私人定制展,让全校的老师和队员都能看到我的唯美国画,都能认识我。
队员 王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