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稷
【摘 要】文章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询与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分析校园现状植物分布,找寻植物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原则与植物在校园景观中具体运用的区域与设计手法;提出思考问题,借此希望为景观植物在校园中的运用提供相关资料补充。
【关键词】植物;校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113-01
一、校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高校的景观植物是由建筑物、硬质铺装、软质铺装、道路铺装、水景、雕塑小品和休闲运动场所、景观标识与绿化这些组成的。而这些构成景观的要素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道路、广场、水体等构筑物与外部装饰一起共同构建了校园环境。
除此之外,校园景观还分为动态要素和静态要素。动态要素指的是一些不確定的景观要素。比如说来往的师生人群、在校园干道上行驶的自行车和机动车、临时安排的景观小品等,都是属于动态要素的组成部分。
静态要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道路铺装、植被、水景,花坛、树池等都是组成静态要素的一部分。动态要素主要包括人、交通工具、临时性的小品设施等;校园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场所,而校园环境则需要为这个场所提供所需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熏陶。
二、植物在校园中的区域的功能划分
(一)入口区域
在学校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区、休闲区和住宿区。大门的入口区域是一个学校和社会连接的主要空间区域,入口区主要是指学校大门到校园内主要建筑物的区域,这个区域相当于学校的脸面,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一个主要标志。而且此区域因为与社会直接接轨,具有人流量大、车流量集中等因素。。
(二)教学区域
教学区是学校的核心区域,包括所有的教学和科研用地,由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和办公楼等主体建筑群构成,是广大师生上课、读书、参与学术活动、课间休息的主要场所。该区域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公共空间的,也是展示校园景观的重要场地。而高校校园中不乏代表性的建筑和十分具有特色的景观小品,这些建筑和小品的组合与植物景观的配置,为校园文化的提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生活区域
生活区域则主要是教职工的住宿小区,学生的学生公寓,以及为吃穿住行服务的配套设施,如食堂、洗浴房等,是影响到师生生活水平的直接区域,而这一区域的景观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与小幅度交往等需求。而景观植物的配置以简约合理为要求,不需要很精致,但是要符合生活居住方便等基本要求。
(四)运动区
运动区是当代高校校园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区域,运动区一般由室外球类场地、室内篮球场和游泳池,以及室外大操场等组成,区域在规划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大型运动会的人流动线分布,休闲座椅分布与紧急撤离通道等。而该区域的景观设计主要是围绕着体育运动与休闲运动展开,景观主题也是与运动有关,可以设立小范围的运动文化墙和与运动有关的人物雕塑。而在对景观植物上,则是少乔木,多种植灌木与草皮为主,营造自由而青春的景观植物特色。
三、景观植物在校园规划中的配置运用
(一)与校园地形的搭配
复杂地形在很多地区都是避免不了的,而校园因为人口较多,所以地形的程度相对来说不是十分复杂,但是同样也分为山地、坡地、平地这三个基本地形。场地是宝贵的资源,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很多场地因地制宜设计后,反而会成为更美丽和具有特色的风景线。跟随地形的起伏设计,以自然的原有色彩规划出大地的地脉走向,通过植物的方式来为师生规划出地形的走向。具体的植物配置,则可以在狭长的地形种植乔木配合花乔木进行配搭。而在平缓的坡地则可以打造草坪和灌木并存的状态,并配上蒲公英与紫云英等,四季变换不同颜色的花草,营造不同的景观带来的不同的文化感受。
(二)与水体的搭配
水景往往是一个景观的视觉中心,水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在校园景观的配置中,水景包括了人工和自然两种形式,水景除了能够增添学校人文氛围以外,还能调节湿度、减少灰尘与进化噪音等功效。水景因为稀少而往往能成为那一片景观中的视觉中心。因为中国园林讲究依山傍水,所以水景配合一般会有休闲亭子或者其他建筑,有经验的园艺师和景观设计师,在考虑了水面的开阔性之后,在水面种一些既能改善水质又能增添空间动线的植物。在水面种上荷花等带有香味的水生植物,则能结合周边环境,将校园景观达到一个文雅幽静的文化意境。在学校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有水景之处往往成为在校学生散心、阅读、休闲的好地方,水中种植荷花,岸边栽种柳树,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校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工作,在设计和构思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的设计案例来进行。需要不断进行查证和现状勘查。景观植物在校园中的运用,校园和外面的人文环境存在着一定差异,高校植物配置需要遵循具体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我国高校的植物规划中,有很多地方做得很好,也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是较国外而言,还有很多发展与设计规划不到位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少宗.风景园林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明洋.五感体验式景观设计[J].科技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