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国家较为重视初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为此,相关部门颁布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并且对该标准中确定了不同素养,主要有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关、地理实践力以及区域认知。
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一、 地理核心素养与区域认知概述
(一)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对人们的生活与发展进行有效关注,是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过程进行重新整合与升级,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使生活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地结合,以此解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是学生未来发展应具备的品质。此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教育部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革新,并且在此基础上,使高考革新与课程革新实施全面结合。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养。
(二)区域认知概述
区域主要是人们根据环境与文化差异,通过一定的标准与方法对区域实施有效划分,在此过程中形成具有特殊性的特定地理环境。此外,区域是初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载体,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有效地理解与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是人地关系所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为此,区位认知概况为运用空间观点认知理解区域的能力和品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将研究对象依据不同尺度划分成区域的能力。
二、 区域认知素养体系的建构
(一)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主要是学生通过表格以及文字等信息,对区域实施有效定位,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位置进行准确描述,这是对区域地理学习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此外,学生在利用相关图表的过程中,也是对区域地理空间位置的有效认识,主要是通过一些地理要素,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地图,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坐标,以此对位置信息实施有效确定,该过程使学生呈现出的地理素养。除此之外,区域认知起点主要是区域范围与位置,这在较大程度上也是对区域分析的关键环节。比如,教师在讲解《季风水田农业》一课时,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区域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例地理位置实施有效确认,以此进行该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从而对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域条件和特点全面总结。
(二)区域划分
区域在划分的过程中主要与一些因素有关,比如自然条件、人类聚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以及个人文化背景对不同事物感受产生了不同区域划分标准,此外划分标准不同,也会使地表区域划分有较大差异性,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的用途。
(三)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主要包括人文特征与自然特征。其中人文特征表现在区域的特殊性方面,在对区域进行划分与定位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推出区域特征,可使不同区域进行有效的区分,以此对该区域实施全面定位。
(四)区域关联
区域内部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与相似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区域典型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区域间也存在较多联系,其中主要包括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在此过程中会涉及较多学科。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类与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并且在此基础上互通性不断提高,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思维观察能力。
三、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学校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具有普适性,其中地理学科在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品质,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这在较大程度上可确保学生获得空间概念认知能力,以此有效提高区域认知素养能力。
(二)渐进性原则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不但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还需要遵循心理学规律,是一种对事物认知的渐进性过程。此外,在发展区域理论规律的基础上,对发展区域进行有效创新,以此提高知识水平,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循序渐进地对螺旋式学习进程过程有效提高,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渐进性原则。
(三)连续性原则
区域认知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于学生各个学习环节,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素养。此外,初高中学生在学习期间,会对不同阶段知识点进行深化,这在较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连续性特点,这就需要将区域知识重点体现在教材中,使学生有效扩展自身思维宽度。
(四)主体性原则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开展,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中区域认知素养是一种认知能力,可使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学生自身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主体性原则,并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展区域认知能力,同时形成空间观念。
四、 新课标的初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问题
(一)对区域性缺乏认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图表与地图对区域进行有效的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可对区域呈现出的地理特征实施全面总结。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维度位置过度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理位置描述。此外,教师对区域地理特征缺乏认识,很难对地理原理、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只对区域表面现象进行总结,这是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区域成因。
(二)学生缺乏自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会使用案例对学生区域问题分析能力实施有效培养,这在较大程度上无法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以此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就无法提升区域认知素养能力。
(三)无法提炼信息
一些教师因自身理论知识体系不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地理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很难有效把握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重难点知识,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对重要信息进行提取。同时,不能归纳同类型问题,将深层教学案例材料理解成一般具体区域,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很难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这对区域认知素养的提高造成一定困难。
(四)不重视区域观念培养
区域认知素养理解理论、认识以及理论学习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期间,采用比较分析以及综合分析法,分析教学方法相对较少,并且在此基础上没有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过于重视独立知识的讲解。
五、 新课标的初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对策
(一)教学方法衔接
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并且难易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知识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一定的脱节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对初高中教材全面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要求寻找初高中知识选节点,以此完成不同知识的有效衔接。此外,高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杜绝对地理知识的重复讲解,把初中相关知识与高中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地融合,以此构建出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从而通过此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深层次问题解决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由于地理知识具有较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区域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时,教师首先以该地区经济开发区为例,对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进行全面讲解,再通过学生教学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自身事物出发,对其进行直观的体验与感受,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掌握区域分析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关注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此外,问题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且在此基础上与相关资料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素养。比如,教师采用典型试题对河流综合开发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河流的综合开发,在此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具体并且呈现梯度化,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框架,为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校园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真实场景与相关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将相关知识点进行衔接,以此增强地理学科的生活实用性。此外,师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不同地理景观进行全面体会与认识,以此对区域特征与表现形式进行全面了解,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区域发展条件实施有效认识,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初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自身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同时,还应增强学生对地理区域认知价值的认识,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在区域开发利用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正确地理观念实施有效培养,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认知价值判断,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实施全面把握,同时对区域发展问题与方向进行情景创设,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参考文献:
[1]唐桂春.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中),2017(2):25.
[2]李云娇,白舟.浅议区域认知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地理教育,2017(1):98-99.
[3]陈飞飞,张胜前.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以“欧洲西部”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39):172-174.
[4]雷寿平.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1):99-100.
[5]张春艳,许祥东.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以高三区域地理为例[J].南北桥,2017(13):42.
[6]李新莲.促进区域认知的地理绘本学习探讨[J].课程教学研究,2017(12):77-79.
作者简介:陈晓玲,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