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宾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热题。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不但体现出素质教育,更凸显出人文修养教育。将高中历史教学由当前知识本位与应试教育向核心素养优化教学发展,是时代教学发展的必然。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思想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结合教学实际对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探究,提出意见。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优化策略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立德育人”依旧是教学本质。提高新课改教学的实效性,落实立德育人的教学目标,离不开核心素养教学。建构和优化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体制是实现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必需的品格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务必重视核心素养教学,认真研读新课改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具有历史学科思维和情感、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简析
历史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日常学习、积累中获得的历史知识,培养的历史意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的综合反映。主要表现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从历史视角出发思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读史使人睿智”,学生通过精读历史文学、典故,并深入推究,有效拓宽自身思维视野。现将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概念总结为: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学科思维与能力,是历史学习方法、历史知识、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主要包含唯物历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五大方面。
唯物历史观是主要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历史方法论和历史观念。学者只有合理运用唯物历史观,才能针对性地认识历史。唯物历史观不仅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还是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史料,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高的基础条件。
史料实证是经过历代学者严格检验而获得的史料,然后以此为探究基础,重现历史的方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以史料为依据,将求真务实作为教学目标,结合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史料辨析,促使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简而言之,史料实证是揭示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历史、评判历史、阐述历史的重要依据。
时空观念是学习者在认识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历史分析、观察的过程,失控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础,学生只有时空观念牢固,才能实现时空思维的有效拓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材中与时空相关联的历史术语、地图、年表等,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进程,然后结合历史时序及历史地图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将历史事件放到具体框架中考查、推究。
家国情怀是学习者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人文情怀,关注社会时事,并将振兴祖国为己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史实是掌握的根本,历史解释是关键能力,那么家国情怀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的灵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解释是将历料做依据,历史理解做条件,对相关事情进行理性的分析、客观的批判展现的能力。历史如过往云烟,具有不可重复性。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技能,是学生根据已知历史背景、知识前提分析历史人物、现象、事件的意义,明确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从而有效揭示历史价值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叙述能力。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简析
(一)师资因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大都重视历史知识考点的讲解,忽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吸收与理解,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使历史教学失去本质意义。虽然部分历史教师也进行了历史教学创新,但教学知识的讲解只局限于课材,不能科学地延伸、补充历史知识,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热情的培養;有些教师未能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思考,只注重教学任务,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部分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不强,由于教师未能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导致历史教学出现高能低效现象。过于重视学生成绩,依旧采用背题、猜题教学法,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二)学生因素。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习惯被动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历史探究能力。学生历史学习目标不明朗,导致缺乏历史学习积极性,学习自控力差。习惯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很少与其他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与探讨,导致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习历史的兴趣较低,既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不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科学地设计历史教学目标不仅是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前提,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以往教学中,由于历史教师忽视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学习方向不明朗,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理清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学情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譬如:教学“美国联邦制”时,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探究1787年美国宪法的特点,并鼓励学生说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总统制的利弊。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变得明朗。学生通过有效探究历史文献,科学融合历史背景与时空观念,利于学生历史价值观培养。
(二)科学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初中学生便已接触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不应强迫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以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侧重点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内化历史知识。譬如: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时,历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影视资料,并设置问题: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无产阶级斗争的是哪一个国家?苏联在反革命叛乱胜利后是如何恢复经济的?帝国主义为何要干涉社会主义等?历史教师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史料意识与历史解释能力,感受到历史学习乐趣,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认真贯彻这一理念,科学设计教学计划,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答历史问题,内化历史知识,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譬如:教学“戊戌变法”相关内容时,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捕,惨遭杀害。谭嗣同为什么没有选择逃往国外?谭嗣同在受刑前为什么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言论?历史教师可以“谭嗣同事迹之我见”为讨论主题,针对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谭嗣同死得到底值不值为话题,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学生们纷纷认为:谭嗣同之所以没有逃往国外,是因为他期望用自己的牺牲警醒世人,“反对清政府的压迫,推翻腐朽的统治,继续同封建势力做斗争”。通过自主讨论,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利于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
(四)科学延伸历史知识,丰富史料实证。
科学地延伸历史知识,是对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的开拓,能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故事多而广。好的历史知识包含深刻、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学知识深度、广度的开发,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高质性。譬如:在探究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惨败的原因时,历史教师可添加——“杨芳御敌之道”。杨芳虽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勇将,但当他听说英军炮击精准,几乎百发百中时,便感到很奇怪,和巫师商量对策。巫师们纷纷认为:英军队伍中有会使用妖术的人,可用妇女的尿液破除他们的妖术。于是,“聪明绝顶”的杨芳便听信巫师的话,令将士搜集妇女的尿液装于马桶内,待两军开战时,打开马桶盖,将尿桶正冲敌船,企图破解“妖术”。战况可想而知。
这则史料充分反映出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愚昧无知、夜郎自大。通过向学生补充故事资源,对学生探讨清政府鸦片战争惨败的原因起到间接启示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入探究历史核心素养内涵,积极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计划,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楠.高中歷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高考,2017(27):96-97.
[2]包卫国.浅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穿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好家长,2017(51):100.
[3]王慧萍.以历史核心素养引领高考复习[J].考试周刊,2015(26):60-61.
[4]刘科.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8):16-18.
本文为2018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批准号是:GS[2018]GHB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