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建明
摘 要: 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期望,帮助学生努力实现学习期望。首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阳光;其次要因材施教,打开一扇丰富的学习之门;再次要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习期望 启发教学 学习情境 学习个性
学生一旦走进教室,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产生一种主观估计,设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成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期望。朱小曼说:“学生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1]正确和良好的学习期望会激活教学双方的热情,破除学习的焦虑和困惑,指引学习的注意和方向。优秀的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主体意识,唤醒沉睡的潜力,开启封闭的心智,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实现的学习目标,并且明白目标实现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学习的阳光,不让学生的学习精神“缺场”。
加涅说:“我们将态度定义为:影响个体行为的内部状态。”[2]这种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伴随着积极或消极、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的价值倾向。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人格积极、情感高尚、好学上进的人,是一个追求精神世界充盈的人。教师能否以平等友善的教学态度实施教学,意味着能否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渴望,预示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直接的、满意的学习效果。
教育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这是现代教育必须认识的一个真理。教育之于人,在乎人的心灵与精神,在乎人的自我觉醒和自主生长。教师只有读懂学生,在学生心灵之上投入真诚和信任,才能让教学产生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阳光。如果教师能用换位思考的态度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学习者,了解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主观情感和学生的实际问题溝通在一起,用开放和坦诚的心态理解和接纳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觉到自尊,树立信心,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彼此信任的教学关系,形成充满激情与舒畅的课堂,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课堂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学的目的不是把人变成被动的容器,而是在学生的心里播撒可以燎原的学习火种。因此,一切从学生出发,发现、引导、发展学生,做一个长大了的学生,是教师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设计教学,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支配自己的学习,发展自己的学习力,这是教师的一条教学原则。好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考虑,教学的结构方式及行为方式都需要变革。科学认知和情感意志是分不开的,如果只从简单的知识学习中预设教学方案,很有可能把教学局限于知识本位状态,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控制而轻放手,重教导而轻自学,以致课堂走向封闭沉闷、繁难偏旧、死板机械。因此,教学方式变革的终极意义是道德方式的变革,是教学走向教育的变革,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变革,是发展学力和发展人格同步的变革。
罗杰斯说:“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3]我们必须把纯粹的教师角色转变为一个与学生融为一体的人,让课堂成为“我们的课堂”,学习成为“我们的学习”。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营造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学习责任,品尝自主学习带来的愉悦,经历和体会学习背后的意义。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要尽量耐心地倾听他们学习的痛苦,竭力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体察和承受他们的感受,充分肯定学习的态度同样是学习心智的良好表现。当学生产生“这个问题我不会”的想法时,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学生的困顿,因为这种状况只是表示学生发现了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和新的学习目标,可能不单单是认知方面遇到了疑难,也可能是缺乏情感的融入,需要调动学生整个身心参与学习,调控学生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内部联系,帮助学生想办法克服和战胜它,享受学习成长带来的快乐。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互动,“你对这一课有什么样的希望”“我们已经拥有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知道的”“我们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发现这些知识”“我们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在与学生共同的探讨中调动学生生命的活力,激活学生认知的冲突,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自我意识,获得学习的勇气战胜学习道路上的障碍,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拥抱知识,和知识融合在一起,奠定学生美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心态。
二、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方法,启开一扇丰富的思维之门。
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内容和转化学习能力,需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向新任务和新目标前进,如何通过提供合适的学习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以前接触到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起点,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在引起学习注意之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取得学生的思维反应,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提高学习保持和迁移能力。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或者哪一堂课,都需要追求一种思维的品质。成功的教师在课堂内善于营造出积极的思维场,表现为有活力,解放头脑和解放手脚;有质疑,善于发问和敢于思考;有生长,开发潜能和发育智慧;有体悟,自己启发自己和自己深刻领悟。在促进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能力,化能力为德行,在学习经历中积累经验,增加体验,养成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方面表现为自由地学习,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对话和深度探索。另一方面表现为自在地发展,不仅知道怎么样,而且知道为什么,丰满认知结构和成长智能品质。学生的学习期望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关键看能否照顾每个人的差异,向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方法。我们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探问中生成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和完善学习品质。当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教学默契的时候,大家就能自由地去探索去讨论,去挑战人类的文化知识。
任何课堂都离不开启发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因势利导。《论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告诉大家于“心求通而未得”和“口欲言而未能”之时“开其意”和“达其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从学生学习期望出发,积极诱导学生开展学习信息的编码整理,化解学习疑难和教学矛盾,让课堂产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爱好和学习个性,他们往往通过独有的感知方式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如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是教师普遍关心的教学问题。教师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的同伴关系,捕捉和理解学生“学习语言”之中的学习信息,创造性地使用学生的预习情况、参与意识、表达能力、思维方法等要素开展互动交流和有效沟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打开思维的闸门,保持旺盛的学习期望,助推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水平。
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需要教师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深刻地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想法和观点。启发学生学习问题本身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经验的一种考验,能否灵活机智和巧妙积极地加以引导,改变学生无效思维和疲劳学习的现状,这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精义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的欲望,在问题寻解过程中克服学习的困难,收获学力成长带来的喜悦。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设计不同的学习问题,尤其需要关注缺乏自信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层次地做出相应的启发引导,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实质,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启发的过程成为一种踩油门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智力,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大力破除随时出现的学习问题,让全体学生分享学习的成果,获得教学之间的双赢。
真正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是应对式的互动,而且是诤友式的辨正。在共同的旨在解决某种问题的意图下,经常开展会话式的意见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分析亮明自己的观点,引起大家的深刻反思并产生共鸣或争鸣。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有意义的学习需要通过激活已有的储备结构,给学生充分和自由的学习空间,逐步习得和建立新的学习程序,让学生的思考和理解逐渐从简单的判断分析走向深刻的思辨探究状态,真正体现学习主体活动的积极成效。
三、在认知生活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场,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从书本走向生活,把知识扎根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最好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经历伴随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生活。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期望,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习得经验出发,认真思考书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之间的联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相联系的学习情境,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学科内容的解释与应用过程,从而把知识还原到生活之中,与学生的生命相碰撞,让每个学生从学科思维之中感悟生活的丰富意义,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教室变学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才能确保课堂是师生们共同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教学应该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进行,才能真正体现课堂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课堂教学必须运用独学、对学和群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缩短学习者之间的学习距离,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人本”对话,一方面与新的知识、新的文本之间发生面对知识的动静对话,以动态的阅读分析活动印证静态文本知识的呈现结果。另一方面与他人之间发生人际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赋予有意义的见解,生成有意义的认识。最后与内心进行对话,发现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发展积极的学习期望和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期望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看能否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天赋与能力是一笔巨大的学习财富,当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价值并为之努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学习得更好而提供必要和合适的学习机会。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大家的力量营造一个开放自如的学习场,强化和刺激学习同伴以多样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别人满足学习的需求,体悟同伴的认可或质疑,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无论是阅读指导还是概念辨析,无论是科学传递还是人文熏陶,无论是展开历史画卷还是领略社会宏图,在认真挖掘和融通这些广博和深远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用联想、想象、迁移、还原、融合等方式完成书本与生活的对接,在“立体的课本”中品味“文化现场”的意蕴,以生活的丰富性反哺教育的书本化,在彼此相遇、相互影响的磁场内展开书本的审美理解和熏染人生的品性气质,让课堂产生浪漫的诗意和魅力。
钟启泉告诫我们,“要使学生把问题学习当作‘我的学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就得使学生的学习观从‘知识由教师传递的认知主义的接受式学习观,转型为‘知识由每一个自身同伙伴协作建构的建构主义的能动的学习观”[5]。课堂教学要在问题情境中开展自我学习、小组讨论、信息收集、凝练思想等活动,鼓励学生负责任地发现和探究学习问题,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协作的整体作用,分享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观点,把握学习问题隐含的学习精髓。《礼记·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6]积极的同伴作用能让彼此化解更多的学习问题,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情感和想法的学习情境,让大家在知识共享、彼此互补之间建立联系,在集体氛围中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完成自我的求索和实践,深化学习认知和形成学习共同体。
如何开启学生通向学习成功的旅程,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从学生的学习期望出发,运用积极的学习策略实现学习方式变革,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自主成长。罗杰斯说:“我们探讨的真正意义上的‘学,而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绑在凳子上,再往他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愚蠢的、很快就会忘记的东西。”[7]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理解和掌握对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源源不断的学习期望中,不知疲倦地吸收和内化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这是课堂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师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融通的心意,大家通过建设性的、尝试性的及丰富变化的教学对话,获得学习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走进更具生命活力的学习型人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2][美]加涅.皮连生,王映学,郑葳,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
[3][7][美]罗杰斯、福雷伯格.伍新春,管琳,贾蓉芳,译.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41.
[4]陈晓芬,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80.
[5]鐘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4.
[6]潜苗金,译注.学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