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汉字文化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0-03-23 04:58吕英姿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汉字思维

吕英姿

(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注重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可见,语文课程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汉字不仅是符号信息系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还是发展读、写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所谓的汉字文化,就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汉民族传统文化,是作为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千百年来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使用汉字创造的文化,其中包括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汉字本身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片面地追求感悟文本的内容,而忽视了汉字文化信息的渗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感受汉字包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呢?对此,笔者对以统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了深入探索,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触摸汉字包含的文化信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循形析义,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语文课堂中,不少教师只是把汉字当成简单的笔画组成,割裂了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因此,学生在汉字学习的时候思维是混乱无序的。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因义构形,又因义表意。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循形析义,构建汉字的音形义整体性,并且结合汉字的表意性,提高学生体验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如一年级《人之初》,这是《三字经》中的一篇小短文,学生的识字量不大,刚接触小短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教师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对题眼“初”通过循形析义的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第一步,导入新课《人之初》,让学生读读课题,找一找课题中有个生字,孩子很快就找出了“初”,然后联系把生字读准确;第二步,让学生观察“初”字,你发现了“初”字由什么部件组成?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初”字由“衣”字旁+“刀”组成;第三步,让学生思考一下,学习或生活中认识的带有“衣”字旁的字,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带有“衣”字旁的字、词:袖子、袜子、衬衫、裙子、被单、长裤等;第四步,让学生观察复习带有“衣”字旁的字,去发现汉字的特点,学生在观察中很快就明白了“衣”字旁表示跟“衣服”有关,形成了汉字的系统;第五步,让学生看“初”字中的“刀”,猜一猜“刀”在“初”中表示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菜刀,有的学生说是小刀,有的说是剪刀……然后出示视频引导学生循形析义,学生在视频中了解到了“初”字中的“刀”是“剪刀”,明白了“初”字其实是指做衣服时的第一步,就是表示最开始;第六步,引导孩子理解“月初”“年初”“初夏”的意思,接着才让学生说说“人之初”指什么时候?

这样,引导学生在欣赏、了解汉字的基础上,通过循形析义的教学策略体味汉字的内涵,感受汉字所特有的魅力,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文化魅力,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二、溯本求源,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当前不少的语文课堂,还存在这种现象。仅仅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不注重引导学习汉字的造字规律,更没有引导学生去追溯汉字的本源和文化的发展。笔者认为,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随风潜入夜似地浸润在汉字的文化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造字的规律,尽可能地溯本求源,特别是文言文古今义的区别。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解意思,学生容易遗忘,但若运用“六书”的理论指导学生汉字学习,让学生不仅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了汉字的音、形、义,还能从汉字的演变中了解汉字掌握汉字,触摸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的思维不再浅层化。如教学《杨氏之子》时,“禽”的古今义不同,只有正确理解“禽”的意思,才能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断句读准确了。教学时,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引导学生溯本求源,将中国汉字文化无痕地渗透到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练习把课文的字音读准确了;其次,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读准字音以外,还需读出适当的停顿。于是,重点指导容易读错节奏的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个句子,出示其中的两种停顿的读法——“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作出判断,并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理解了“禽”的重要性。接着,出示甲骨文的“”,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片的内涵:学生有的说是叉子,有的说是捕捉鸟兽的网……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明白了甲骨文“禽”字看起来像捕捉鸟类的长柄网具,再出示金文的,引导学生再观察,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明白了的“今”是表示声符,中的“禸”表示意符,是动物的意思;然后让出示“禽”的小篆和楷书。这样,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明白了“禽”的本义是捕捉鸟兽的意思,后来又隐身为捕捉的鸟兽,再后来指鸟类的总称;最后再让学生选择“这句话中的正确读法,此时对于学生来说读出正确的停顿已经很简单了。

这样从造字的原理追溯,让学生从图文中对汉字信息进行解码,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还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睹形想象,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汉字作为表意的文字,具有据义造形、以形表义的显著特点,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包含着当时社会的文化礼仪、审美观点以及哲学的思辨等。众所周知,文言文的难点在于字词的理解,可见关注文言文的汉字,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的构成进行想象画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字义,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教学《司马光》的“持”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读通课文后,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把司马光击瓮救友这小故事写清楚的呢?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来写。其次,找一找司马光的动作的词语,学生很快找出了“登、持、击”,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了“持”是个会意字,金文上面是“寸”字,下面是“手”,表示用手拿住的意思。那么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用手拿住的是什么呢?学生说司马光举起的是石头,然后教师继续追问:司马光持起的仅仅是石头吗?再联系上下文,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的表现呢?最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我仿佛看到了,一儿( ),一儿( )……光( )。

四、系统学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整合性

汉字构形是一个大系统,其科学性和规律性是非常强的。因此,识字的过程中,不再只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识字方法,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统一部首或同一表意构件的字进行组合教学,这样的系统识字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建立信息的逻辑性。如教学《守株待兔》时,文中“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中“耕”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其次,让孩子找出这句话中的生字,学生很快地找出了“宋、耕”,“耕”中的“耒”系统学生接触较少,于是引导学生观察小篆“耕”,让学生明白了从“耒”(翻土农具)从井(井田,土地),表示耕田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学过或看过有关“耒”部的字,“耘、耙、耗、耖”等字在学生的讨论中呈现。最后,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了“耒”作为偏旁时,处在字左时,末笔的捺要写成点,而且在合体字中多做意符,所从的字都与农具、耕作等有关。

这样,引导学生将同一部首构成的字进行组合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了汉字的系统性,让学生的思维不再是零碎的。

五、补充资源,提高学生思维的拓展性

香港语言学家安子介说过,汉字中的每一个转弯拐角都包含着一段特有的故事。的确,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的气息,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信息,让其浸润在中国文化中。如《囊萤夜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文中描写了车胤因家境贫寒,无油点灯,夏夜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的勤奋学习故事。本组课文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不难,但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却没那么容易。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车胤的形象,除了通过追本溯源体会“囊、恭”所包含的汉字文化信息外,教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中的“继”时,引导学生观察金文“”,感知金文字形像两束丝似断又连的样子。接着引入《论语》中“兴灭国,继绝世”,明白了“继”引申为“继承、随后、接济”等意思,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以夜继日焉”的意思是白天接着黑夜地学习的意思,从中感悟到了车胤刻苦学习的形象。接着,让学生思考古代“以夜继日焉”“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故事,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样,引导学生在围绕汉字背后的文化,引经据典、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资源,领略了汉字文化的底蕴,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活性。

总之,将汉字文化潜移默化地地运用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循形析义、溯本求源,明白汉字造字的规律,触摸汉字的温度,领略汉字背后丰富的内涵,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文言文汉字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