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雄伟
(福建理工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协同举办相近专业的贯通教育,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为中职学生继续提高学历层次提供了有效通道。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构想后,中高职教育贯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的重要实践。但在近年来各地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何切实解决中高职教育“贯而不通”“联而不合”的问题,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文章从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实施以来的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五年制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定的基本原则,可以将其规范性要求和工作重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看似只是企业能不能招到合适的工人,毕业生能不能拥有一份心仪的工作的新闻报道。事实上,技能开发作为中高职教育贯通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中高职教育贯通不仅关乎招聘方和应聘方能否实现有效供需对接的问题,而且是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效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当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输出优质劳动力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当代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力攀升和中低端制造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对中高职教育贯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所以,要高度重视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输出。
只有切实关切学生职业晋升路径、满足职业教育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认同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年青人选择职业教育的主观意愿。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正处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在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期间,要注重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探寻自我价值,也要注重学生离校后终身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发展素质教育。培育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办学之本。同时,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将反过来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为社会提供优质职业教育供应,提升社会认可度。以办学自信作出办学成效,以办学成效增强办学自信,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和学生长期发展统一起来,共荣共生,实现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教育价值、学生终身发展的个人价值。
在我国教育系统中,中高职教育的教育地位和教育作用长期得不到充分的认可,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然而,中高职教育是各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甚至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在教育管理重心适度下移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办学自主权、如何扩张教育管理权限是当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可充分发挥两种职业教育类型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优势,探索自主办学和创新办学的有效路径,在实践中逐步确立“接得住、用得好”的办学自主权。另外,正在试点探索的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贯通培养、公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学校战略合作联盟、建设供给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更新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内部系统等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将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办学经验和改革路向。
各地的实践表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在试点运行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该模式尚未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与上述规范性目标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就现阶段而言,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在现阶段中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教育主体存在着诸多困惑,如校企合作问题、师资结构调整问题、实训场地和教室建设问题、培养方案的设计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本质上都是职业教育定位不清的问题,故而出现了产教分离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国内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尚缺乏目标导向思维,没有以职业教育学生快速融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所以没有与普通教育模式形成差异化发展。与普通教育培养雷同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目标不清,缺乏目标导向思维。一些实施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的职业教育学校甚至没有把学生技术技能提升作为办学重点,避重就轻,简单拼接。社会各界和学生本身对职业教育贯通模式认可度不高,认为这种办学模式仅仅是变相学历晋升的一个路径而已。这个主要矛盾不解决,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难以有效挖掘学生的发展个性和发展潜能,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产生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正确发展问题;对于办学主体而言,如果没有抓住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现存的主要矛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办学思路,不仅费财费力,而且难以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对于国家社会而言,中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质化将在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影响国内人才合理结构的形成。
有不少实践案例表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与普通教育的错位发展。2019 年2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是,就实践情况看,首先,现阶段中高职教育中的培养方式、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学科评估等与普通教育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培养路径较依赖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学历文凭体系,培养方式同质化,导致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弱化,使得社会对技能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办学成效不够显著。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虽然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一定的知识支撑,具有普通教育性。但是,如果一味迎合知识含量高、不适合中高职在读学生消化吸收的培育目标,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将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最终忽略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其次,择校分流后,学校选拔培养方式也不能适用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功能。由于技能导向型考核机制严重不足,高职扩招后仍然采用与普通教育无异的选拔方式,导致中职学生在校学制较短的情况下,公共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却大大增加,学校为了升学率和优秀率,也往往把注意力转向升学导向,挤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生实训时间减少,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次数也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引导学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得不到落实。由此可见,当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人才体系过分强调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学历提升,将不断模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边界,偏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
从已有的部分地区实践中可以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贯通和衔接存在着同一化甚至混同化的现象。由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体系不完善,使得该项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的实践成效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行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有待加强。现行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职三年基本是在校学习和实训,没有安排跟岗或顶岗实习,课程讲授上也存在内容重复的情况,课程整体设计碎片化。理论课程学习上,中高职的课程的衔接性及渐进性不足;职业技术实践上,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实训不足。此外,理论学习和职业技术实践的配合性不足,相关理论知识教育没有很好地嵌入职业技术教育当中,让理论知识教育更好地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而且,现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以及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对于以中职教师为主体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专业师资一时难以适应这种专业素质要求的提高。另一方面,现行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的培养方案存在机动性较大,导致实践操作的随意性。新模式在运行初期的探索阶段,各试点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往往缺乏充分的论证和统一的规范,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活动。例如,由于五年贯通培养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只要通过就可发放中职毕业证书,这就导致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所有的课程和实训集中在中职阶段,而不是有序地对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调整至高职阶段。而等到学生升入高职阶段后,又常常面临许多课程重复开设的问题,既导致教学资源的无谓浪费,又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切实提升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笔者认为,不仅必须明确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的培养目标,而且应该优化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积极做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两种培养模式之间的有效衔接。
要确立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正确思路,首先应该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基本原则。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目标,一是为当代中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弥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力缺口;二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快速实现职业匹配、快速融入劳动力市场的优秀学子。因此,职业教育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应当与《中国制造2050》紧密配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只有明确了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的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真正使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的补充成分”上升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不同类型的教育”。
在明确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的培养目标后,当务之急应当是建立健全技术技能职业分类体系,构建职业资历框架。这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地方加快试点。技术技能职业分类体系建设中,必须抓好着力点,打好组合拳。一是以行业为依托,制定系统的行业资格认证。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对各个行业的行业资格认证进行研究,对适应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主要技术技能进行考察,并吸收到职业教育中来,建立健全自身制度体系,制定一整套的行业等级资格框架,为职业教育的选拔机制做好制度设计。同时,建设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与产业行业的衔接体系。二是建立专属于中高职教育贯通的选拔培养机制,形成与普通教育不同的资历晋升体系。中职学生考取高职,除了一部分公共基础课程,选拔培养机制应当偏向技术技能考察,依托市场、依托行业,形成资格等级晋升机制。着力打造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的贯通职业教育模式的技术优势,在分流节点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培养计划和经费投入落到实处,而且激发了学生分流报考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的积极性。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试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不成熟和欠完善之处,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其运行机制。首先,建立健全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继续落实和实施企业接纳跟岗和顶岗培训,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热情,尽早介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把企业岗位要求融入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资格标准体系,并贯穿培养全过程,配套相关的校企合作信用机制,到学生毕业可直接胜任企业岗位要求。其次,坚定不移地彰显以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师资结构调整、实训场所或教室建设、培养方案的设计等应当以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的建立为目标,以打造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特色优势为核心。在此基础上,根据办学需要、教学需要、学生特点进行调整。针对现阶段中高职教育贯通培育的学生理论学习成绩普遍不高的特点,应该培育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偏重于选择技术、技能和操作类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扬长避短。当然,这种机制设计并不代表不尊重选择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升学意愿,更不是堵塞学生学历晋升的路径。而是从实际出发,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踏踏实实增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育模式下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使其快速融入劳动力市场。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我国现有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层次,是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技能型优质人才的重要任务。2019 年,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实施方案》提出了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的具体部署。因此,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构建科学合理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就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笔者针对“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着力点: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应该具有内在衔接性。因此,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要体现所培养对象规格的纵向贯通衔接。这就要求对人才岗位能力培养上的贯通衔接,应该以用人单位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和功能定位。同时,为了提高培养对象获取高层次职业技能与资格证书的能力,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中设置与国家职业技能、资格标准要求相融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方案。二是新模式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课程体系的衔接在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衔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一般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即基本素质能力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由于基本素质能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课程。因此,笔者认为,在中高职贯通模式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衔接中,不仅要注重从“基础性”到“专业性”的层次递进关系,而且还应该注重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有机融合与无缝对接。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为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而设置的,这就要求其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要与国家职业技能、资格标准等基本要求相融通,从而达到从中职的熟练应用层次技能型人才向高职的设计与创新层次技能型人才提升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