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容
(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三年级学生,刚从写话步入习作阶段,在观察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观察不全面,观察没有一定的顺序;观察时多关注静态,忽视动态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借助范本指导观察是一剂良药。这个单元中的课文都指向观察,文质兼美,观察方法独特,是很好的习作范本。
静态观察,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所做的观察。对于刚刚步入习作之门的三年级学生,从观察简单的静态事物入手,重点在于观察要全面、有序。
1.观察要全面。许多学生在观察静态事物时,认为用眼睛认真地看就可以了。当然,用眼睛“看”是观察事物的主要方法。但单纯地用眼睛观察事物,有时就和盲人摸象一样,难以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特点。只有充分运用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才能更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教师借助课后题表格引发学生交流讨论,作者观察杨梅时,除了用眼睛看,还用了哪些感官?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予以梳理,用眼看看杨梅的色彩和形状,用手摸摸杨梅的表面生着小刺,用口尝一尝杨梅的味道。作者用多种感官全面观察杨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
在了解观察要全面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让学生拿出抽屉里备好的橘子,引导学生从看、摸、闻、尝等方式观察,把观察所得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观察橘子的样子时,大家先看看它的颜色,谁能用学过的色彩的词语说一说?再看看它的形状,发挥想象,说说它的样子像什么?凑近一点,在表皮上你又有什么发现?然后摸一摸,闻一闻,把手感和气味完整地说一说。接着指示学生慢慢地剥开橘子的表皮,掰开果肉,进一步观察白色的橘衣和橙黄色月牙形的果肉,发挥想象,说说自己的发现。最后,让学生取出一片尝尝,说说它的味道和感受。通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白:在观察中,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多角度共同参与,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能使观察的对象更立体。同时,让观察者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产生表达的灵感,进而有了表达的欲望。
2.观察要有序。学生学会了利用多种感官全面观察后,对事物的观察切忌杂乱无序,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会儿远,一会儿近,这个部分还没有观察清楚又赶着去观察另一个部分,这种随意的观察,不能准确而完整地取得对观察事物的了解,甚至会忽略事物重要的特点。观察无序,写出来的观察内容自然没有条理。要达到“言之有序”,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多方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静态的事物,可以按空间顺序观察。或由远及近,或从上到下,或由里而外,或由整体到局部。[1]如在教学《搭船的鸟》第二自然段时,先默读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圈划出表示翠鸟身体部位的词语,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课文插图翠鸟的图片,了解翠鸟不同部位的颜色。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发现作者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先整体观察鸟儿是彩色的,然后局部观察羽毛、翅膀、长嘴的颜色。从而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描写翠鸟,把观察所得写得生动鲜活,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既适合观察动物,也适合观察植物、物品及景观。
学生交流收获后,教师适时出示不同类型、不同姿态的小动物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仔细观察外形。然后,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接着全班交流,反馈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同学笔下的小动物?说说理由。此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并学会在观察事物时灵活运用,从而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让观察更全面。
动态观察,就是对事物的运动状态所做的观察。观察事物的静态学生容易掌握,而观察事物的动态则难以把握。[2]在观察训练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范文引导学生去交流,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的。
1.观察要抓住动作细节。我们身边的事物,不少都是处于活动与发展过程中的行动状态。怎样把这些复杂多变的动态描述清楚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去发现和学习。《搭船的鸟》翠鸟捕鱼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读时,找出描写翠鸟捕鱼一连串的动词。慢速播放视频,指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读时关注这些动作的词语,从中感悟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翠鸟冲入水中,再写它飞出水面,衔着小鱼,最后写翠鸟站在树枝上把鱼吞下去。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教师此时巧妙点拨:把捕鱼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把连续的动作冲、飞、衔、站、吞一一分解开,使翠鸟捕鱼的情境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如临其境,惊叹翠鸟捕鱼的敏捷与机智,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作者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把一个场景分解成几个画面来写,选择合适的动词把每一个画面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然后,再把描写连续的几个动作的几句话连成一段话。也就是将分解的画面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场景,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就大大降低了作文训练的坡度。
学生在课文中体会作者怎样留心观察动态事物后,教师设计一个学生能亲身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由文本引向生活,提供真实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点燃习作兴趣,凸显“阅读铺路,读写结合”的理念。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升旗的活动片段,简单写一写。教师先播放学校升旗的短视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旗手升旗时的动作。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观察所得。接着,学生尝试写一写,注意用上连续的动词。最后,全班交流,组织评议。评议的重点为是否抓住旗手升旗时的动作进行描写。通过升旗的视频创设情境,训练分解动作写活动场景。将观察与表达有机融合,让小学生学习观察变得情境化、生活化。
2 观察要有连续性。对一种植物、动物或一处场景的观察,有时要按时间或季节的变化,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发现其变化规律。在教学《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波浪线画出草地的颜色变化,用横线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将三个时间点:早上、中午、傍晚,草地的颜色绿色、金色、绿色及变化原因分别填入观察记录单。接着,让学生按照顺序连起来说说草地的变化。最后,教师小结: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观察,观察到的草地颜色也不一样,看来我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一样通过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发现它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可见,连续观察某一事物,就能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寻找到事物变化的原因。有不少学生有过养蚕的经历,笔者也曾让他们连续观察蚕生长过程中蚕卵、幼虫、蚕蛹、飞蛾的外形、颜色、吃食的变化。借助日常生活中一系列的动态观察,让学生逐步学会连续性观察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3]
总之,教师的教学要指向“留心观察”,善于挖掘文本,用范本引路,引导学生打开观察思路,激活观察的情感需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推动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持续观察,逐渐学会从静态观察到动态观察,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