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单位有个食堂,中午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食堂吃饭,而我这个稚嫩的少年还是会继续骑50分钟的自行车赶回家吃午饭。但午饭也是母亲前一天晚上做好的,从营养学角度讲颇为欠妥。再则,总是如此好像没离开学校一样,所以就决定在单位吃午饭。于是和别人一样,我买了一把不锈钢勺子和一个白色搪瓷盆子。这种镶着蓝边的盆子无法考证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貌似已经跨越半个多世纪甚至更多,很多还印着各种什么留念或是获奖之类的文字,仿佛是在外就餐的食客们的标准配置。
公司成份比较复杂,由好几个国有股东单位共同成立,叫 “中外合资”,这种公司在改革开放初期非常流行且被人羡慕。食堂有两位厨师,一个是主厨,一个是副手。这主厨是股东单位之一旅游局派来的,这也是彼时社会的一大特征,很多国家管理机构可以随意入股组建公司。旅游局下面管着很多涉外星级酒店,所以这厨师还是一名来自酒店的大厨。厨师姓刘,大家都管他叫刘师傅。刘师傅的长相颇有些与众不同,一脸横肉,眼睛小而有光,皮肤黝黑,嘴角往下耷拉,唇上留有几根细细的胡须,张嘴可以看到镶着的两颗金牙闪闪放光。在食堂昏暗的水银灯照射下,让人极易联想到幼时影片中的那些反派形象。根据电影中受到的启蒙,刘师傅显然是属于坏人的典型。刘师傅不但长相凶恶,对待食客的态度亦是凶恶异常,加上两颗大金牙,非常符合坏人的一切标准。我当然不是对金牙有什么偏见,怎奈那时电影里的坏蛋好像都镶着金牙。
我们都是一下班就往食堂跑,因为去晚了很多菜都没了。可去得再早,都有比我们更早的。刚去食堂吃饭我还是非常拘谨,加上才工作,和同事们也不熟,老老实实地在后面排着队。但插队现象是常态,我们在排队的时候,很多老员工却已经从后厨里面买完出来了。等排到我们,好菜已没了,有些菜已是近于泔脚。红烧肉之类的大荤菜,经过插队人的一番洗礼,到我们这都只是些大肥肉了。反观他们提前打到的饭菜,真是 “绿肥红瘦”,菜是新鲜饱满,肉是五花相间,我们只有干瞪眼。
在外面排队的人中不免也有想插队的,但到了里面,却被刘师傅眼睛一瞪,厉声喝道:“外头排队去!”但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只有非常挤的时候才进到里面去买,一般都还是排队的,守规矩的道理都懂。但外面排队也有讲究,你如果排在很后面,等排到你时,你就只能老老实实吃挑剩的饭菜了。如果有人站到前面去点或是让刘师傅看到你是熟人,他便会叫已在窗口准备打饭的人 “你等一会儿”,然后让熟悉的人 “你先来”。那会儿我觉得刘师傅的饭勺就像是金箍棒,想打谁就打谁,虽然按西游记的标准,他应该是被打的那个。
虽说刘师傅长得像妖怪,还拿金箍棒乱打人,但倒也没有 “人神共愤”,并且他烧的菜和相貌成绝对的反比。食堂平日都是些容易烹饪的家常菜,但他却能把这些菜烧得相当可口。一个简单的青椒炒鸡丁,直到现在我脑中还留有那油而不腻、鲜美可口的感觉。红烧肉、肉圆、大排这种食堂大菜,刘师傅总是烧得味道不凡,百吃不厌。在我留存的记忆里,那时的饭和菜是每次都能吃个底朝天,以致当年食堂的饭菜竟变成了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味道。
食堂中设有个小餐厅,领导们有时会在那儿开小灶请客,之前一直不以为然,在这吃多少寒酸了些。直到有一次,我们部门也预约了餐厅,请刘师傅做了一餐,才知道领导们在吃饭这件事上是不会马虎的。记得那算是部门年夜饭,听说要在公司食堂吃年夜饭,我霎时便没了兴趣。主要是因为那时在外面吃得少,总认为吃馆子才是有面子的事,好吃的菜也是需得去饭店吃。当晚我懒洋洋地跟着众人去餐厅,路过厨房,见刘师傅和副手正懒洋洋的备着菜。晚餐开始,副手充当服务生,菜一道道上来,让我深信刘师傅确实是星级酒店出来的——冷盆热炒样样俱全,最后还有花式点心,比起外面的馆子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等到第二年的下半年,刘师傅不知何故,忽然就走了,是回到原来的星级酒店去了还是转投其它单位,并不十分清楚。刘师傅走后换作他的副手当大厨,菜的口味一下子就逊色好多,这老兄竟没得到刘师傅的半点真传。
这位刘师傅之所以能在我记忆中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想这可能是他那强烈的阶级情绪和那有别于一般食堂厨师的厨艺吧。想插队而被刘师傅喝出去的小同事估计视他为眼中钉,被刘师傅照顾的同事也未见得说他好话。刘师傅烧得一手好菜却只能在公司食堂混日子,于他来说也颇有无用武之地的郁闷。不过,刘师傅毫不掩饰的将人性反映,倒也是真性情,这也成了我体悟人情冷暖的开始。
后来我经历过有食堂的单位已是凤毛麟角,而带有当年时代特征的单位食堂已是无处寻觅,但那短短几年的记忆却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