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国
相声演员莫兴伟
以莫兴伟为班主的“新疆相声巴扎”,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民营文化产业,是个值得深度关注的文化现象。
1978 年,莫兴伟生于山东聊城地区茌平县的农村,和许多内地农村一样,他的家乡也是个民间文化浸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地方。他的太奶奶就是一位民间文化传承者,会讲很多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他常常依偎在太奶奶的怀里听着故事睡着的。村头田间,叔叔大爷们也会说上几句山东快书,逗人一乐。1994 年12 月,他参军入伍到新疆,部队驻在奎屯。新兵训练时期莫兴伟因为模仿了几句山东大鼓书而被连长发现,推荐登上舞台,他以参军前后的经历创作了一段鼓书《当兵前后》,参加团里的春节晚会,一鸣惊人,从此成为连里、团里的文艺骨干。在部队培养下,他不断进步,名气越来越大,后来调到师演出队,成了专业曲艺演员。那时候,部队支持他,自己也对曲艺充满热情,希望尽快提高水平,就利用探亲机会,大着胆子到河南新乡拜访山东快书名家杨明扬先生。杨先生1931 年生人,解放战争中受过伤,转业后,拜一代宗师高元钧为师学习山东快书。1993 年12 月成立杨氏父子山东快书义校,培养学生1800 余人,中国曲协授予他“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杨先生也是聊城人,见莫兴伟是同乡、军人,从新疆远道而来,非常高兴。看了他的表演后,一词一句、一招一式认真教他,纠正他,做示范动作。在一丝不苟的老师面前,莫兴伟一点都不敢怠慢。他每次上完课都要把老师说的话记在本子上,把老师的动作复习几遍。回到部队,他再给战友们表演一番,大家都倍加称赞。因为他刻苦努力,老先生破格收他为徒,经杨先生推荐,莫兴伟正式成为山东快书高元钧先生弟子。不仅如此,杨明扬先生还把他介绍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跟随李立山学习相声、快板。李立山先生是全国曲艺大家,曾与牛群搭档演出《巧立名目》《冒号》,上过央视春节晚会,创作过快板书《哪咤闹海》等曲目,在中央戏剧学院曲艺大专班授过课,是一位能演能编能讲课的全能型曲艺人才。莫兴伟听他讲授,看他表演,理论和实践结合,对相声的精妙之处也多有领悟。在两位恩师教诲下,莫兴伟在曲艺这条路上迅速成长。
2004 年,莫兴伟从部队复员。参军十年,他爱上了新疆生活,复员后落户乌鲁木齐。复员后他当过记者,开过饭馆,跑过业务,当过老师,2007 年神华新疆分公司艺术团成立,莫兴伟在艺术团一干就是6 年。艺术团以服务企业为主,每年也就两三台节目,待遇不错,但每天清闲松散的生活让他感到不安。他要追求自己的相声梦,搞自己熟悉的曲艺演出,因此下决心离开了艺术团。莫兴伟联络了七八位好友,2012 年8 月1 日,成立了相声剧场。之所以选定“八一”这个日子就是想时刻不忘自己是名退伍军人,无论何时,都要坚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他也预感到今后的路不会一帆风顺,要像军人那样永不服输,不怕困难,一往无前。果然,旗开没能得胜。经过5 个月准备,2013 年元旦在新话剧场首演,演了两场,五五分成,刨除各种费用,莫兴伟赚了35 元,演员还都是义演。他很沮丧。给李立山打电话,李老师鼓励他:“你们刚开始演出没赔钱就很不错。新疆的沃土适合曲艺发展,只要你们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师父打气,他有了精神。再说,他也没了退路。他们又与北门某个展厅签订合同,一周演出一场,三七分成,演员拿三,场地拿七。虽然可怜点,但总比闲着强。坚持了一段时间,上座率仍然低迷,前景惨淡。人家说他们是“五无”:无演员、无作品、无场地、无资金、无观众。四顾茫茫,不知路在何方。就在这时,2013 年8 月水磨沟区主管文化的区领导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你们到我们水区来吧,我们给你们打造个水磨剧场,欢迎你们入驻”。
军旅生活中的莫兴伟在进行相声表演
水磨剧场装修以后,宽敞明亮,设施齐备。可容上百位观众,作为时髦的小剧场,这些已经足够了。莫兴伟看过,十分满意。这里原是七一棉纺厂所在地,有几万家属职工;如今这里成了新商贸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店、宾馆鳞次栉比,交通又很便利。而且,这里汉族居民集中。人们衣食富足了,生活安逸了,就需要文化娱乐,可是周围竟没有一个曲艺场所。水区政府借着企业转型的机会,发展第三产业,盘活闲置物业,推出七坊街创意园,打造独特的文化艺术孵化园地,引入影视、美术、摄影、刺绣、书法等文化机构进驻,如果相声巴扎也能在这里扎根,经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那就不仅能绝处逢生,也可闯出一番事业!想到这些,莫兴伟信心满满,过去的挫折、失败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他要抓住这个机会,珍惜这块宝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不辜负水磨区政府的厚爱,也不负自己朝朝暮暮的梦想!他一定要反相声巴扎做得风生水起!
莫兴伟和新疆相声巴扎的演员们
要把相声巴扎办成大众喜欢的演出团体,必须有一支思想端正、技艺精良、团结向上、富有创新精神、把曲艺作为终生事业来做的演员队伍。演员一心不能二用,不能兼职,不能有客串的思想,把这儿当副业,进来就要有破釜沉舟、做相声巴扎职业演员的抱负。现有的十几个演员多数都比较年轻,是从社会招来的曲艺爱好者,有基础,肯学习,条件好,有培养前途,可以长期留用。也有大学毕业生,因为喜欢这个行当,辞掉原来工作投奔而来。经过几年的舞台历练,这演员已经成长为相声巴扎演出的主力。董凤桐和张铁利两位老前辈是相声巴扎压台的。董凤桐先生生于1931 年,20 世纪50 年代就与侯宝林先生比邻而居,过从甚密,善于捧哏,有师徒之谊。在侯先生点拨下创作多个相声,《中国相声史》中传统曲目目录里就收录了他4 个作品:《都不怨我》《杂谈空城计》《一比吓一跳》《罗淑珍》。1956 年他创作、表演的相声《都不怨我》参加北京首届业余曲艺会演荣获一等奖。马季在全国职工文艺汇演中再次表演了这个相声,获得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1979 年他加盟乌鲁木齐市曲艺团,表演、创作两不误。1981 年8 月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中,他创作并与刘霞合说的相声《新疆好》获得优秀节目二等奖。1983 年3 月创作并与张铁利合说相声《妈妈》。张铁利先生(1938-2019.3)北京人,是相声艺术家孙宝才弟子,善逗哏,谈吐轻松,对答机敏,表演幽默,舞台经验丰富。他们一辈子倾情曲艺,献身舞台,退休之后,仍然老骥伏枥,现已是耄耋之年,“巴扎”甫立,便以顾问、师父身份,给年轻人讲相声传统理论,讲经验,指导排练,传授技巧。他不顾高龄,联袂登台演出《八扇屏》《夸住宅》等经典段子,给年轻人做表率。年轻人技艺提高,老前辈功不可没。莫兴伟相声、快板、山东快书兼能,有20 余年舞台实践。如今相声巴扎演员队伍已经形成以青年为主、老、中、青三代的梯次结构,既有传承,也富活力。
相声巴扎在管理上,突出向演员倾斜,票房收入的70%都纳入演员分配。实行公平、民主的管理制度。按照演员的能力、场次,演员互评打分,演出场次,票房与演员收入分配挂钩。开始时,每周演一两场,后增至三场,现在固定每周6场,只有周一休息。剧场119 个座位,每场不低于八九成观众,节假日有时还要加座。这样一套透明、公平的管理制度,使得相声巴扎运行顺利,经营情况日益向好。
抓好曲目建设。一是学演优秀传统曲目。传统曲目是经过时间考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立得住的、常演不衰的曲目,比如《报菜名》《八扇屏》《对对联》等,既有教益,又有观众,还能提高表演技巧,是必练必演的节目。董凤桐、张铁利二位老先生开始就从传统曲目入手,让年轻演员领略传统曲目、表演的情趣、奥妙。经过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年青演员也能表演了,使传统相声得以流传。二是学演优秀新创曲目。新创曲目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每年央视春节晚会都有这样的节目,它们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呼应群众心声、时代诉求,深受观众欢迎。三是努力创作“疆味”相声,追求“疆味”风格。只演过去的、内地的还不够。作为新疆的“相声巴扎”,应该有新疆人儿、新疆事儿、新疆趣儿、新疆味儿,这样,新疆人看着才来劲,外地人看着才有趣。他们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也取得不少成绩,比如《打灯谜》《办喜事》《大话新疆》等就很受新疆人的欢迎。此外,在表演中融入新疆的方言、民歌、舞蹈,把耳熟能详的歌曲、绕口令如《大约在冬季》《编花篮》等改成新疆歌、新疆话,使观众听来亲切,笑声不绝。现已完成的两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也贯穿了这种追求:小品《寻亲》2019 年 11 月 24 日 参 加了在张家港举办的首届全国原创曲艺小品优秀节目展演,中篇评书《智者阿凡提》也已开始公演。现在,他们的资料库里已有上演曲目600 多个,保证每场都有新节目,让观众耳目一新。
莫兴伟参加基层慰问演出活动
抓好观众的培养也很关键。曲艺是表演,没有观众便没有曲艺存在的理由。演员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把观众吸引到剧场里。这是要求要有好节目,好表演,好台风,演百姓人,说百姓事,抒百姓情,表演要和观众感情相通、相融。在剧场之外,也要融入百姓生活,把节目带进百姓生活当中,培养曲艺爱好者。哪里有观众,他们就到哪里演出,社区、校园、敬老院都是他们常去慰问演出的地方。从2015 年起,他们就与乌鲁木齐市第88 小学合作开展“传统曲艺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传授曲艺文化和曲艺基础知识,曲艺也成为该校人气最高的兴趣课堂。第26 小学11 岁的李旭宁和韩子瑄同学经过培训班的培养,成为所在学校相声兴趣班的小演员。自2017 年起,相声巴扎成为水磨沟区“阿迪·艾沙”民族团结一家亲教育活动基地。居民经常来到剧场,和演员交流互动,接受演员的表演辅导。2018 年10 月水塔山街道办事处和相声巴扎联合成立了“青少年曲艺传承周末义校”,莫兴伟担任校长。双休日、寒暑假,他们开办少年曲艺培训班,每期都有几十名上百名学生参加,其中的佼佼者会被单独集中起来,另择时间“吃小灶,”成效显著。最明显的就是性格的改变: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了,腼腆的孩子胆大了,敢当众打起快板有模有样地说上几段了。这些孩子成为了学校的文艺骨干,甚至参加全国曲艺展演、比赛,有的孩子从此起步,将来或许就走上了专业表演的道路。
维吾尔族姑娘娜依拉,10 岁就到相声巴扎接受培训,说相声、打竹板都很出色,2018 年14岁时和搭档汉族少年王敏江表演快板《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在盐城举办的“中国盐都·全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交流展演”,受到专家赞扬。同年11 月,娜依拉又以《捎枣》在山东省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讲好中国故事”的首届山东快书汇演少儿组中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十佳表演新星”的称号。维吾尔族少年沙合扎提自从跟随莫兴伟学习曲艺以来进步很快,不论相声、快板还是山东快书都显示出表演天赋,多次参加新疆各个电视台和大型演出,2018 年8 月北京曲协举办少儿曲艺大赛,沙合扎提表演的山东快书《娄金斗和大花狗》荣获优秀演员一等奖,后被乌鲁木齐市保送到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专攻京剧表演。
新疆相声巴扎除了正常的剧场演出,还联络其他文化、企业团体,举行各种曲艺演出活动,扩大曲艺的影响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团队素质明显提高,成为新疆文艺界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2016 年4 月,相声巴扎发起“全民笑星大赛”活动,得到百余位民间曲艺“大咖”的加盟,本土网络红人也踊跃加入,5 月22 日进行决赛,单口相声、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等21 个节目陆续登场,评委现场点评,当场打分。经过激烈角逐,由杨宝珍和张俊羿合说的相声《新兵英雄》一举夺冠。经过大众评委的评选,还产生了最佳潜力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台风奖。这次大赛,是新时期以来乌鲁木齐市对曲艺表演现状的一次检阅。尤其是少年组,小选手都是“00”后,他们表演的相声、快板、说唱有板有眼,很有潜力。
新疆相声巴扎的演出在国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16 年10 月,著名相声演员侯耀华、李金斗、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马小平来到乌鲁木齐,观看了演出,给予了热情鼓励。并为董凤桐举行了拜师仪式,正式确定了与侯宝林先生的师徒关系。董老先生表示“要继承创新,努力把‘疆味相声’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新疆相声。”
2018 年8 月17 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三期边疆民族地区(新疆)曲艺工作者培训班在乌鲁木齐举行。8 月19 日下午,会议特别安排与会人员观看了相声巴扎的精彩演出,有10 位少年学员的群口快板《说头》、少年学员沙合沙提的快板《方便的时候》,还有青年演员演出的相声《我爱看电视》《宠物趣谈》《歌唱达人》、莫兴伟与小赵斌的相声《规矩论》、董凤桐与张铁利的相声《歌曲漫谈》。老、中、青、少四代同堂,各展英姿,华彩频现,笑声爆棚。在乌鲁木齐能拿出一台这样水平的曲艺晚会的,也只有相声巴扎了。更令他们高兴的是,2019 年7 月9 日,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来到相声巴扎调研,观看了各族少年表演的相声、快板等,给与热情赞扬和鼓励。各方对莫兴伟这个民营文化产业的强力支持,使他感到文化环境的大为改善。尤其是中宣部、文旅部、财政部2019 年1 月14 日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7 月12 日文化和旅游部又发布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确定了发展曲艺的九项任务,更使他感到,只要把好方向,精心谋划,战胜挫折,在改革开放新时代,梦想都会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