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凌 黄伟斌
胡西塔尔这款古老而又年轻的维吾尔族乐器从失传到重生,不仅承载了维吾尔人悠久的音乐历史,更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形制上看它既保留了维吾尔族乐器的传统特征也充分吸收了小提琴、曼陀铃等乐器的养分;从装饰手法和制作工艺上看,它不但继承了维吾尔族传统的审美取向和手工工艺,而且大胆吸纳了其他民族乐器装饰和工艺的精华;从研究发展上看,它勇于创新与开拓,不断改进和开发新的款式,形成了自己成套的乐组,给维吾尔族乐器大家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维吾尔族乐器大家庭中,有一款别具特色的乐器——胡西塔尔。胡西塔尔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拉弦乐器,原称“艾西塔尔”,是新疆地区皈依佛教时期的回鹘乐器。“胡西塔尔”为波斯语“八条琴弦”之意,久已失传。到20 世纪70 年代,维吾尔族著名的器乐演奏家和制作家吐尔逊˙阿合买提根据民间的传说,在参考艾捷克、小提琴以及曼陀林等乐器特点和形制的基础上挖掘研制而成,取名“胡西塔尔”。维吾尔语“胡西”是“非常悦耳、好听”或“ 欢乐”的意思,“塔尔”意为琴弦,合起来就是“悦耳的琴弦”或“欢乐的琴弦”之意。其音色清脆高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带共鸣弦的胡西塔尔
胡西塔尔的形制在维吾尔族乐器中是极具特色的,它的整体外形与曼陀林较为相似,也具有几分小提琴和琵琶的韵味,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极具特色的木雕百灵鸟造型的琴头,使其在维吾尔族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乐器。值得一提的是胡西塔尔的木雕琴头:其造型为一只展翅的百灵鸟,这在维吾尔族乐器中是独一无二的。维吾尔族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在长期的伊斯兰宗教和文化影响下,形成了本民族的风俗和禁忌。胡西塔尔琴头上那振翅高亢的百灵鸟不仅是对伊斯兰教传统偶像禁忌的突破,更是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胡西塔尔由琴头、琴颈、弦轴、指板、共鸣箱(音箱)、琴码、系弦板、托架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成半梨形,由7-8 块桑木拼粘而成,外形像瓢状,正面蒙以松木薄板,面板中部略成拱形(有的为平面),在中下部的两侧开有两个对称的巴旦木形音孔。为了降低音箱略显宽大的视觉感,也为了方便运弓,在音箱的中部两侧做了弧形挖切凹进的处理,使得乐器的形体显得均称而美观。琴的全长约70 厘米,共鸣箱长 35 厘米上下,最宽处18 厘米左右,琴头、琴颈用一块整木制成,长约25 厘米。琴头略向后弯曲,弦槽前开,左右两侧各设两个车木带棱葫芦形或扁圆形弦轴,顶端为木雕百灵鸟造型。琴颈正面粘贴指板,指板下端为反“S”形收边,与小提琴一样无品位。指板上半部与琴颈粘连,下半部悬空伸向琴码,和下方的主系弦板相呼应。指板与共鸣箱的这种结构关系是对小提琴的借鉴,主系弦板的形状也与小提琴的近似。指板的左侧设有5-7 个小弦轴,用以张固共鸣弦。共鸣弦靠指板左侧系于共鸣箱下沿独立的辅系弦板上。四根主奏弦靠指板中偏右侧系于下端的主系弦板上。这种共鸣弦的设置是维吾尔族传统弦鸣乐器形制的特征之一。例如萨塔尔、刀郎热瓦普、刀郎艾捷克、哈密热瓦普等乐器都设有共鸣弦。胡西塔尔的支架为上大下小的车木葫芦形,一般只在上端大葫芦腰线装饰或无装饰。支架上端与共鸣箱连接处设有一块由前向后的垫木,用于固定系弦板和支架。支架下设有一可转动的半圆弧形托板,和艾捷克琴的一样,演奏时支托在腿上,用以支撑琴体。琴弓为直弓,借用了小提琴的样式。这种带共鸣弦的胡西塔尔音色明亮、浑厚而富有层次感,主要用于独奏。[1]
不设共鸣弦的胡西塔尔
另有一种不设共鸣弦的胡西塔尔形制:这种简约的改良形制也是由吐尔逊·阿合买提加以改制的。[2]胡西塔尔“在合奏中会因共鸣弦多而影响和声效果。吐尔逊江在听取专家及演奏家们的意见后通过反复试验又研制出无共鸣弦的高、中、低、倍低4 种成套的胡西塔尔弦乐组。其演奏方法上保留了民族艾捷克、萨它尔等乐器的风格。”[3]这种无共鸣弦的形制一方面解决了合奏中影响和声的问题而且简化了琴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演奏时左手的上下按弦(不受共鸣弦轴的影响)。这种取消共鸣弦的改良型胡西塔尔不但可用于独奏,而且更适合于合奏和伴奏时使用。
胡西塔尔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共鸣箱以及琴头、琴颈和指板上。采用黑白相间的骨质饰片镶嵌装饰,具有典型的伊斯兰装饰风格。装饰纹样以线性二方连续的几何纹样和带状纹样为主。从整体上看,装饰主要设在琴身的边缘和转折带,这不仅达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而且也起到了强调形体和结构的作用。用于装饰的线性几何纹样主要以麦穗纹为主,再间以折线波纹、绳纹等其他线性纹样。这样组织和处理纹样的手法做到了疏密有致而富有节奏感,体现了对称、均衡、和谐的形式美,完全符合“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法则。
带石榴图形的波线边缘纹样的胡西塔尔
共鸣箱是胡西塔尔琴身所占体量最大的部位,其背面常用线性的麦穗纹沿深浅相间的瓜瓣形接缝线进行装饰,在每块瓜瓣形中央则用1-3条其它的线性纹样装饰,纹样两端再装点以圆花瓣形纹样。共鸣箱侧面的颜色与琴颈、琴头、支架的颜色相一致,为或深或浅的木本色,给人以上下整体统一的视觉感。共鸣箱的侧面沿边线用麦穗纹装饰,再在其中以波线纹等别的装饰线或圆点构成的图形和花瓣形加以着重装饰。指板正面一般沿两侧边缘和下端用麦穗纹装饰,中央则用圆花瓣形或等腰锐角三角形组成的带状纹样装点。指板下端为一条反“S”形曲线,这也是该琴的特点之一。系弦板边缘以同样的线性麦穗纹装饰,再在上端点缀一圆花瓣形。共鸣箱的木质面板只对外轮廓线进行装饰,浅黄褐色松木面板的外轮廓用麦穗纹和石榴波线纹组合而成的边沿纹样装饰,其内侧波线纹的波尖上用了具象石榴图形,这种带石榴图形的波线边缘纹样也是胡西塔尔装饰所特有的。[4]共鸣箱腰部两侧的弧形凹缺处常以深浅相间的木条装饰,在其上再镶嵌装饰圆花瓣形和小圆点。也有用黑白相间的菱形骨片构成的四方连续纹样对其进行装饰的,使用这种装饰形式时,在琴头的百灵鸟身上装饰同样的黑白菱形四方连续纹样,从而产生上下呼应的装饰效果。木雕百灵鸟琴头一般在其胸腹部进行装饰,再点缀出眼睛。鸟的翅膀常以五至七片羽毛形浮雕加以表现,其优美起伏的弧线给百灵鸟增添了几分美感。另有一种简约而平板的翅膀形态,没有起伏的浮雕羽毛,只在其上用花瓣形和圆点加以装点。胡西塔尔的木雕百灵鸟琴头和蒙古族马头琴的琴头一样是其民族审美心理的突出表现,寄托了维吾尔人热爱音乐艺术的美好情怀。
胡西塔尔还有一种简约形的装饰风格:琴的通体为浅黄褐色的木本色,共鸣箱背部深浅相间的瓜瓣形木板明度对比不大。百灵鸟的翅膀为五至七片羽毛形浮雕,有优美的波线,在鸟的胸颈上刻有圆形小凹点,用以代表羽毛,雕工精细,全身无装饰,只点缀眼睛,也有将鸟喙涂成黄色的。在指板和系弦板上只沿两边用线性麦穗纹装饰,共鸣箱正面用胡西塔尔特有的双层边沿纹样装饰,突出了琴身的优美曲线。这种简约装饰给人以质朴、典雅、自然和谐的美感。如今又发展出一款只保留百灵鸟琴头、无共鸣弦、而且琴身无任何装饰纹样的素色改良胡西塔尔,有中音和低音两款,除弦轴、指板、系弦板和托架为黑色外,琴身通体呈现为沉稳的棕褐色,与西洋提琴的色彩相似。[5]
在维吾尔族乐器制作中,选材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要想制作一把好琴,必须选好材、选对才,否则会直接影响琴的品质和使用寿命。传统的维吾尔族乐器制作选材主要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既是大自然所赐也是环境所迫。新疆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沿的绿洲地带,其余的则生活在北疆的伊犁、乌鲁木齐和东疆的哈密一带。以农业为主的维吾尔人还擅长园艺,在其居住的庭院内外和村边地头喜欢种植花草果木。这不仅能起到美化居住环境和改善生活条件的作用,更有遮阳纳凉、抗风防沙的功能。而这些房前屋后的果木以及新疆本土生长的云杉、胡杨、红柳等都成为制作乐器的主要原材料。用于制作琴体的主要木料有桑木、核桃木、杏木、沙枣木、胡杨木等。而用于指板、面板的材料则是采自天山的云杉和来源于内地的红木、桐木以及现代室内装修用的各种饰面胶合板。如水曲柳、榉木、椴木、柚木、胡桃木、橡木等实木胶合板。萨塔尔、都塔尔、弹拨尔的共鸣箱面板都选用桐木制作,桐木具有质轻而韧、不易变形、导音性强、纹理美观无节等特点,是制作乐器不可或缺的上等材料,有着“琴桐”之美誉。
维吾尔族乐器制作的第一步就是根据乐器部件的大小形态选择好自然阴干的木料。先把乐器部件的大形画到木料上,接着用锯子、锛斧把乐器的大形加工出来,再进行锉刨、雕刻、打磨、镶嵌、髹漆等深加工。以弹拨类乐器为例:乐器的主要构件为共鸣箱、琴颈、琴杆、琴头等,其中共鸣箱是最重要的部件。共鸣箱的加工方式分为整木挖凿和分块拼粘两种方式。共鸣箱较小的热瓦普、弹拨尔等一般用整木挖凿而成。而共鸣箱较大的卡龙、艾捷克、都塔尔、胡西塔尔等一类乐器则用拼粘、榫卯的方式制作。胡西塔尔的主体构件是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和指板、系弦板、支架几部分构成。各部件先分别进行粗加工,等拼接组合后再进行细加工。琴杆和琴头用一整块桑木或杏木先把大形制作出来,其中最费工的是雕刻百灵鸟琴头(百灵鸟的翅膀和尾羽一般都是分别雕刻制作好后再组装到鸟身上,也有和鸟身一起用整块木料雕刻而成的)。待琴杆、琴头基本制作好后再和拼粘好的共鸣箱组合成一体,然后进行较精细的刨削、打磨、镶嵌装饰等后续加工。共鸣箱选择自然晾干的7 块薄桑木拼粘,拼粘前先将裁切好的瓜瓣形桑木薄板通过侵水、烘烤、弯曲定型后,再使用传统木胶(骨胶)粘接。用绳索和固定支架把拼粘好的共鸣箱捆绑结实(定型),待木胶晾干后,解开绳索和外支架,再将共鸣箱正面的沿口修平后粘上云杉面板。粘贴面板时要用特制的框架和木楔、绳索把面板严丝合缝的牢牢固定在共鸣箱上。等自然晾干粘结实后取掉框架、楔子和绳索,然后进行修边打磨细加工。将琴的主体基本刨光打磨好之后再粘贴指板,指板的木料选用结实耐磨的红木类。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对琴体进行装饰。琴体的装饰可繁可简:重点放在共鸣箱、琴头、指板、琴杆上。共鸣箱的侧面和背面可不装饰或用线性和带状二方连续几何纹样着重装饰。装饰工艺主要是用黑白相间的骨质几何和形线性和带状纹样镶嵌而成。镶嵌纹样前先把要装饰的部位按需要的图形和尺寸开凿出3-4 毫米深的浅槽,然后把预先拼粘好的黑白骨质饰片镶嵌进去,并抹上粘胶以牢固饰片。待胶干透后,把高出琴体的饰片修锉平整,然后对琴体进行全面的精细打磨和抛光。这道镶嵌工序费时最长且至关重要,是考验工匠手艺水平的关键,更是衡量琴档次的重要指标。装饰线条流畅、饰片大小均匀、图案组织美观以及打磨精细是衡量一把好琴的主要标准。后面的工序是开音孔和打磨髹漆。上漆大都使用透明清漆,以保持和凸显木质琴身的自然纹理和本色。传统和讲究的工匠使用天然桐油熬制的光油(清漆),现在大都使用化学聚酯清漆,分高光和亚光两种。最后就是组装系弦板、弦轴、支架、琴弦、琴码和调音等工序。
胡西塔尔这款古老而又年轻的维吾尔族乐器从失传到重生,不仅承载了维吾尔人悠久的音乐历史,更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形制上看它既保留了维吾尔族乐器的传统特征也充分吸收了小提琴、曼陀铃和琵琶的养分;从装饰手法和制作工艺上看它不但继承了维吾尔族传统的审美取向和手工工艺,而且大胆吸纳了其他民族乐器装饰和工艺的精华;从研究发展上看它勇于创新与开拓,不断改进和开发新的款式,形成了自己成套的乐组。给维吾尔族乐器大家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特别是给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演奏增色添彩。愿胡西塔尔——这款维吾尔族乐器大花园中的奇葩在未来的岁月里常开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