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靖
第一次见到司志江书画作品《楼兰古韵》,便为其画面所震撼:晚霞似血,坍塌、破败的古楼兰,一座死去的城。废墟、遗址在群山的映衬下,苍桑、寥寂、神秘、悲凉,让人瞬间捕捉到一个久远年代的气息,升腾起无限历史的遐想。
“绘画是项孤独的事业。”司志江说。对他而言绘画就是一个人的独舞。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和寂寞。走近司志江,走进他的画,便走进一座丰盈的城堡。一帧帧、一幅幅灵动鲜活的山水展现在眼前。
司志江是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巴州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楼兰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选择山水画是某种机缘。司志江在与水山画老师学习交流中,发现一种胸怀,一种容纳百川的气度。尤其是结识了自治区美协副主席艾力江·买买提和著名画家李志天老师,两们老师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那种把绘画当作生命的精神,深深令他折服、敬慕。还有一些内地画家,为了写生不远万里来到新疆,看胡杨、看沙漠,令司志江十分感动。他十分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新疆本土画家,我们就生活此地,生活在胡杨林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美展现给世人?南疆各族人民身上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一种团结的力量,就像胡杨一样。
画家司志江先生
司志江爱山水,擅长山水画,与山水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缘在他的作品里,地理的辽阔浩瀚与地域的风土人情元素一以贯之。他一往情深地用手中的笔,将祖国的山山水水酣畅淋漓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作品《云山叠翠》《山高水长》《远山近水》等气势磅礴、群峰清逸、山水秀丽,在云蒸雾绕中恍若仙境。司志江对巴州更是情有独钟,他善于将目光落在本土,从而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高原夜色》清冷、空旷,清凉的色调中沾染着一丝高原的孤寂与忧伤;《驼铃声声》狂风漫卷雪山、驼铃声声中,头戴红巾的西域女子骑着骆驼在雪中独行,该作品在2014 年的“第八届民族情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中获得金奖。
对传统文化司志江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中国的国学是国民的一种修养、民族的魂魄,中国的文化中流淌着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从中国文化中能看出一种民族的担当。长期以来,他一直将自己的视野放在祖国的山山水水、西部辽阔的土地上,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明月出天山》《塞上行》《天山路漫漫》《群峰竞秀》《白鹭洲头》《河畔人家》,得到新疆画界的好评。
司志江常常一人独自写生。他走近大自然,到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去观察美与动态,体悟最原始的生态,感悟生命的本身,他直面自然物象作画,因此他的山水时尔蜿蜒逶迤、时尔苍茫浑厚、时尔气势恢宏,在重峦叠嶂、云山雾罩中将祖国西部山川的秀美、雄浑厚重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地理风貌、自然风光,深深体会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格局美,气韵美、色调美。
他认为,意境是山水的灵魂。他的山水恬淡、荒寒、疏朗、秀美。充满了空灵淡远、清逸洒脱的意境。从他的画中读到了中国山水画空灵含蓄的诗意之美,观之清爽宁静,渺远飘逸,令人难以忘怀。
司志江是12 岁学画画。上世纪80 年代,司志江去西安美术学院进修深造,此次的学习进修为他打开了一扇艺术大门,让他开阔了眼界,结识了众多的绘画大师,学到了精湛的画技和艺术的表达形式,但把绘画作为终身职业,却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著名画家刘文西的学生马瑞生先生。在与马老师相处过程中,司志江深深地被马老师人品与人生态度所吸引,为他精湛的绘画技法所折服,从此,义无返顾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
司志江在国企工作,遇待不错,收入稳定,但为了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绘画,2000 年,司志江毅然放弃原有的工作。辞职之后生存的压力、生活的挑战随之而来,司志江却坚持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人生总有一些特定的机缘与巧合,司志江选择中国画就纯属机缘巧合。司志江开始是学西画的,遇到了朱域老师后他触发了他对中国水墨的感觉。中国画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追求“以形写神”,讲究笔墨神韵,“气韵生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司志江体会到中国山水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国画丰富的笔墨变化和优雅的美感后,便毅然放弃西画,投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去,一画30 年!
在绘画中,司志江不断地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2015 年,司志江在巴州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得到了新疆、巴州画家同行的好评。在他的山水和胡杨作品中,找到一种最适合表达西部地域风貌的创作手法,将绘画造诣与对艺术的理解融为一体,山水以形写神、以线造型、以虚带实、以大观小,笔墨苍劲、大气磅礴,在绘画技法与艺术美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司志江一直坚持画自己最熟悉的,表达内心最想表达的,深思静悟力争每一次创作都有所创新、进步。
出生在新疆库尔勒的司志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眷恋、深爱苍茫大地上的西风古道、大漠、古城、群山、胡杨、流动的沙丘,这些都是他永远看不够的风景。说到胡杨,司志江便会滔滔不绝,他说:胡杨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死而不倒、倒而不朽,一株沙漠里的植物让生命有了一种精神的高度。
最初画胡杨,是一次机缘。在一次往工地送货的途中,汽车快到三十四团时坏在了路上。这里叫英苏村,荒弃的土墙、寥落的屋舍令人感到了沙漠的无情与生命的无奈。眼前几棵气势壮观的胡杨映入眼睑,尽管它们已经死去,可那些干枯粗壮的树杆依然坚强不屈地立而不倒,令人震撼。刹那间,多少年想要表达的事物找到了。他下决心要画胡杨,画一辈子胡杨!激励自己要像胡杨一样任凭风吹雨打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生命姿态。
体悟到胡杨生命的意义,司志江画的胡杨,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精神。因此他笔下的胡杨线条有力、笔锋豪放,画面独具匠心、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无数次,他穿梭于轮台、库车胡杨林,写生、观察、创作,从那些茂盛的、枯死的、幼小的、苍老的胡杨中,去寻找胡杨的气韵与魂魄。以中国水墨的简朴、素净,用遒劲的线条、粗犷的笔调,将大漠胡杨的风骨、品格艺术地展现给世人。作品《晨曲》《古韵千秋》《幽幽丝路情》《金秋》《生命之舞》《守望》他用黑、白、红、黄等墨色,将胡杨树干、枝叶刻画得栩栩逼真,姿态肆意,如同一簇簇跳动的金色火焰,墨色苍劲、色彩奇丽、气象豪迈,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司志江常说,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一切,我们就要无愧于这个时代。他的目光离不开这片土地,作品不论离开不大漠、胡杨、骆驼、维吾尔族老人。他早已将自己与大漠群山紧紧地融为了一体。他说:绘画是一扇窗口,艺术家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生长的土地、将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展示给世人。
“绘画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业。”司志江说。作为巴州美协常务副主席,他身上始终肩负着一种责任和义务,要影响、带动巴州画家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绘画是这样:在困惑看到希望,在希望中感到困惑,在一次次的困惑和突破中超越自我。司志江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他说:绘画是一门深不见底的艺术,需要我们有开阔的眼界、深刻有思想、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对于什么是好作品,司志江认为:在众多的作品中,哪幅作品让观众停留得最久,那就是好作品,因为画家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打动了别人。在内心浮燥的人无法静下心来做事的时候,司志江却安坐梨城一隅,醉心于描绘山水,将一幅幅优秀的作品呈现给世人,他要做好他喜欢做的事。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在司志江的工作室,到处弥漫着艺术与美,时光在幽深处静静吐露着芬芳。大幅的山水、胡杨、骆驼、人物、绵延起伏的山脉、苍劲有力的胡杨、漫漫风沙中的驼队,在柔和轻盈的光线里更加沉静凝重。
画案中央笔、砚、墨、颜料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它们即整齐排列,又相互穿插,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收藏酒瓶是司志江的业余爱好,他的品味与众不同,酒瓶在这里此更像是一件件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此外,碧绿的荷叶瓷器、蛇形的胡杨笔架、胡杨花笔筒,无不透着奇美,让画室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他的画室里,灵动的山水无处不在,每一个远方、一个地域、一个空间都充满艺术情调。乳白的灯罩是一幅桂林山水,两只巨大的驼鸟蛋是两副清秀的山水,硕大的葫芦是一幅青绿山水,没有生命的石头,经他点缀,便有了灵气;普通的器皿寥寥几笔便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干枯的胡杨枝,被他打磨成一弯精美的笔架,一朵朵胡杨花镶嵌在笔筒上,朴素典雅、趣味横生。美、艺术与他如影相随。尽管如此,审视自己的作品时,他却频频摇头:为作品中无法弥补的瑕疵缺憾。他常说:一幅好的作品首先要能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在不断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中,他的作品更趋成熟。
著名画家蒙德里安说:我们在静观中忘我,走向纯美,到那里,美聚集我们本身,并将反映在万物上。司志江早已将绘画融入生命,他用画笔用色彩展示美,诠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