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骏
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是19 世纪英国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和艺术设计教育家。罗斯金的艺术设计思想既宏观又具体。他从手工业设计谈到劳动价值,进而反思工业革命的弊端,从资本的原始积累谈到资产阶级财富观,揭露国家贪婪的欲望和资本家的意愿造成了非正义的战争,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与同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相比,尽管罗斯金的艺术设计思想偏向唯心主义与理想化的乌托邦,但他的批判精神与改良举措在当时及之后仍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
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转型,劳动的异化与人的异化问题、传统手工艺设计保护传承的困境、艺术设计中的经济与伦理问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等,均成为艺术设计领域对现实困境进行学理反思的热点。重温罗斯金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重要的路径启发与经验教训启示。
英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教育家约翰·罗斯金
道法自然、忠于自然是罗斯金设计思想的根本,更为深刻的是,罗斯金强调设计作品与自然的和谐。他充满深情地描述曾走访过的农舍:“这个农舍依山傍水,大约是查理时代的产物,屋子上有竖格的窗子,屋门外是一个低矮的拱状门廊;围绕着农舍的是一个三角形的小花园,我们可以想象一家人,他们过去常常坐在这个小花园里度过他们的夏日时光,听潺潺的溪水透过石楠的篱笆轻轻地传过来,看绵羊在远处的丘陵上沐浴在阳光中。”[1]而这一情结自他年幼时就深深植入他的内心。因为他的住所“一边是诺伍德连绵起伏的山峦,冬季的日出更为壮观;另一边是泰晤士山谷,温莎望远镜里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配合房子的大小,屋前屋后都配合开发了花园。前花园里,万年青枝叶繁茂,紫丁香娇柔婀娜,金莲花生机勃勃。后花园面积比较大,里面梨树和苹果树结出的果子,是整个山上肉质最好、口味最佳的,远近闻名。”[2]罗斯金在这样的住所里度过了大半生,他称这种生活“让人备感身心愉悦”,这对于他形成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建筑与装饰设计思想极为重要,使之一生都坚持艺术应从自然中汲取素材、想象力以及创造的动力。
罗斯金对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推崇同样源于他忠于自然的设计观。他将哥特式建筑风格称为哥特式精神元素,他认为这种精神元素包含六个特征,其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然性。自然性即“热爱自然事物本身的样子,并且坦率地呈现,不受艺术法则的制约。”[3]哥特式的建筑师喜欢将事实与设计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为真实,他们改变从罗马和拜占庭工匠那里学习来的设计模式,使设计风格更加具有真实感、科学性和生机感。他们对植物形式有着独特的爱好,最为典型的是树叶。“对哥特式流派的工匠而言,自然界中的叶子成为体现强烈情感的题材,工匠尽力用符合设计原则和材料本质的最大精确度来诠释叶子的各种特点”,罗斯金赋予这种设计风格极高的评价,认为“对植物优雅的外在特点进行细腻的观察,这是世界上一种更为静谧柔和的现象,由天赋来支持,通过华丽来增彩……其中蕴含着乡村深思生活的历史,深受传统的柔和感的影响,历经细微的研究”,他认为“凿刀的每一道细腻笔触,辨别地勾画出花瓣的图形轮廓或描绘出枝桠的生长方向,这是自然科学整体发展的写照,它是以医药学的发展、文艺复兴的进度影响国内民智和全国和平的最有必要的原则的确定为开端。”[3]
罗斯金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轰轰烈烈改变世界的时代,工业与技术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阶层贫富分化更为明显,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而随之摧毁的,是艺术从业者的心境。他悲哀地描述大半生居住的赫恩山通了铁路后,“观光旅游列车呼啸而过,猛烈地叩击羊肠小道,粗暴地向牛群咆哮,摧毁了穿越的道路旁每一片木栅栏。列车没想过收敛,相反,肆意地炫耀暴行。”[2]现代工业破坏了自然,等于中断了建筑师、设计者的创造力来源,使艺术设计创造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为“设计永远不是一个慵懒的想象力的产物,它是观察的积累以及轻松的好习惯的结果”,所以,“没有观察,没有经验,就没有设计”,例如在设计中想要对颜色有准确的把握,“除非他们(工人)看到了没被污染的大自然的颜色”,想要改进设计,就需要“打动他们的心灵,改善他们的习惯”,因为“美好的艺术只能由那些生活在美的环境中的人创造出来,只能由那些轻松自如的对待工作的人创造出来;除非你能为工人们提供一个美丽优良的环境,否则你别指望他们会创造出什么美丽的东西来。”[1]
罗斯金将手工艺称为“高级艺术”,他提出高级艺术通常有三大功能:强化人类的宗教信仰,完善人类的精神状态,为人类提供物质服务。[4]这实际上佐证了实用艺术思想。“艺术的全部生命力都在于其真实性或实用性。”[4]47他倡导简洁、实用、经济的建筑设计,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建筑的实际功能有两种,要么是用来容纳或保护某物,要么是用来摆放或者承载某物”,因此,“要判断一座建筑成功与否,我们必须知道它要抵御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当遭遇这种威胁时,石头的最佳搭建方式是什么,要使这种搭建方式起作用的最快方法又是什么。”所以,“如果它确实建造精良,也一定要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目的,没有必要添加式样来增加花销。”[3]他主张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日用品设计,都应当符合老百姓的实用需求:“你的作品不一定要引起公爵夫人的注意,但是这些作品应该能立刻满足佃农的需要,并提高佃农的鉴赏水平……制造不仅要设计美丽、精巧,而且要适应于日常应用,并且在简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中也大方得体。”[5]罗斯金对于实用艺术的倡导有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与社会批判精神,也直接影响了现代工业设计,无论是在设计史还是教育史上都值得书写。凌继尧曾在《艺术设计学》中这样评价:“罗斯金的思想对同时代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注意到艺术工业问题。在他之前,艺术学仅仅研究‘高级技术’——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的这些样式仿佛完全不同日常生活发生联系。而罗斯金在牛津宣称,在各种艺术领域里,从高级艺术到低级艺术(指衣服、器皿、家具等产品的制造),艺术的健康方向首先取决于它在工业中的应用。”[6]因而,尽管罗斯金从骨子里反对工业革命,但实际上,罗斯金的思想对英国十九世纪“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从而“推动了艺术与现代工业的结合,也推动了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7]
约翰·罗斯金画作《威尼斯石桥》
约翰·罗斯金画作《山岩石和高山玫瑰》
但罗斯金并非从一开始就倡导实用艺术,无论是在1843 年发表《现代画家》第一卷还是1851年出版《威尼斯的石头》中,罗斯金都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是没有用的”,这时,他还被人称为“唯美主义的朋友”[8],主张艺术只给人提供高雅的感官的快乐,而无实际的用途。但在1848 年前后,也即《现代画家》第二卷写作出版前后,罗斯金的思想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学者认为他这一时期“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怀疑最终在1858 年达到顶峰,导致他决定放弃这种信仰。”[9]罗斯金思想上的这一变化来源于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冲击,这使他关注到处于社会底层工人的艰辛与心酸,一方面,轰隆隆的机器生产带来了批量复制看似精美实则粗糙的产品,另一方面,工人们付出了更多的劳动而食不果腹、健康状况堪忧。因而,罗斯金直接参与到起于30 年代的手工艺运动中,用理论与实践提倡实用艺术。
罗斯金的艺术观将真实、实用、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对艺术家提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也对受众提出了要求。他认为艺术家要担负起改造社会教育人民的责任。在他的眼里,“采用任何方式传递给观众最多最伟大意识的绘画是最伟大的作品,并且我认为的伟大意识是被高层次的观众所接受的,在它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会变得更加高尚。”[10]他批判为少数人享用的贵族艺术,他认为,“所有精美的艺术——以贵族的个人权利为支撑,从未估计到这一阶级以外的广大人民的舒适和安逸——如此运作、如此成长的艺术,都只会加速它们所装饰的国家衰亡。”[11]自始至终,他都将艺术、道德的发展上升至国家兴亡的高度,基于此因,他认为必须要对人民大众实施艺术教育,“对我们而言,已不再有大理石做成的王座,也将不再有黄金制成的拱顶,但是,我们有更加高尚和美好的特权,那就是使艺术的才智和魅力能够被地位低下的人和穷人所享用。”[11]罗斯金关于普及艺术教育的思想及举措受到了英国很多有识之士的赞赏与支持。英国爵士罗伯特和其夫人塞恩斯伯里女士认为,罗斯金比其他任何一个人对英国民族艺术的普及、欣赏以及人民鉴赏力的提高都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这也直接影响了罗伯特·塞恩斯伯里夫妇对于艺术普及的热情,该夫妇后来在东英吉利大学建立了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为艺术学习提供“不拘礼节的愉悦体验”。
罗斯金还以实际行动践行其艺术教育思想。在他担任牛津大学美术教授期间,做了多场有关艺术的重要演讲,并到英国其他地方给普通民众和学生宣讲他的艺术主张。他同时还在工人学院担任风景画教师,其目的“既非旨在把他们训练成艺术家,也非是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目前所从事的某种职业的能力”,而主要是通过感知力的培养提高工人们的审美力与创造力。他还分别在伦敦和老牌钢铁工业城市谢菲尔德开设了以普及审美为主要目的教育型博物馆,其中谢菲尔德的博物馆用于帮助工人建立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水平。他尤其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他认为儿童天生就有各种潜能,包括艺术的潜能,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让这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同时也是对十九世纪英国艺术团体和社团赞助最多的个人。受他的经济上赞助的人除了拉斐尔前派成员,还有约翰·布雷特和约翰·威廉·英奇博尔德等人。他还赞助社会改革家奥克塔维亚·希尔购买贫民区用以改善下层阶级的住房条件。[7]也正是基于这些身体力行的实践举措,西方有很多学者将罗斯金视为伟大的艺术教育家,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艺术学院,以此纪念他对艺术教育做出的贡献。直至今日,始建于1899 年的英国牛津大学罗斯金学院仍通过提供各种项目与课程专门为成人提供教育机会,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妇女教育、工人阶级的教育。
正确的财富观在罗斯金艺术设计思想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在他对实用艺术的倡导方面,而且反映在他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人类生存问题、人与社会的异化问题等宏大的思考方面。艺术设计与财富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罗斯金明确指出,我们需要精炼的作品,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设计。“制造不仅要设计美丽、精巧,而且要适应于日常应用,并且在简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中也大方得体,这些应该是所有的制造商制造产品时的首要目标之一。”但是人们常常因为追逐金钱和利润忽略了这一首要目标,对于艺术设计自身将是有损的,“如果目光短浅并且不计后果地追求财富……想方设法通过产品的独特、新奇以及华美来吸引众人的注意……如果这样,你永远不会有什么好的设计,也察觉不出什么是好的设计”,这样做也许偶尔攫取了市场或获得了财富与成功,但极为严重的是,“你的人生成功地妨碍了艺术的进步,使美德蒙受灰尘,并且使国家的行为举止变得混乱。”[5]
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偏离了艺术设计的初衷,也产生了人与社会的异化,使原本拥有创造力和主动性的手工艺者沦为了社会底层工人,“每天有十个小时,凭借严格的精确性,可能不会出错,但灵魂和眼界会变得很疲倦,整个人最终迷失,就像是一堆散乱的碎屑一样”,工业生产将人变成了工具,使得赖以谋生的工作毫无乐趣,所以“将财富视为快乐的唯一来源”,最终变得“不知感恩,发现其整个存在坠入不可名状的深渊,被归为一堆以轮子来计数、以锤程来计重的机械,这样一来,本性不会激起……人性无法持久。”[12]而另一方面,作为压榨底层工人的资本家们,在财富的掩盖下,“其实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别人的支配权。简而言之,就是获得佣人、技工、艺术家的劳动来为自己谋利;广而言之,就是拥有支配全国大批劳动力的权力以达到自己的种种目的,”在这样的财富观支配下,“致‘富’的艺术最终不是绝对地为自己积累钱财,而是还要想方设法让周围的人变穷,更准确地说,是‘使对自身有利的不平等最大化的艺术’”。[13]这一观点已经部分认识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但罗斯金仍将其归结为道德问题,并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改变这一状况,这是他与几乎同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相比不够革命性和彻底性的方面。但他能够意识到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他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仍然使他成为十九世纪英国受人尊敬的社会改革家。
罗斯金的种种努力虽然未能阻止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但他的艺术设计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与19 世纪英国同样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表现在艺术教育领域,即艺术教育的趋利性与脱离实际。因而,重温罗斯金艺术设计思想,无疑有着极为深刻的警醒意义。当下应从罗斯金艺术设计思想中汲取以下启示。
首先,为民而艺是新时代艺术教育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艺术生发于民,二是艺术必须为民,三是艺术必须爱民。罗斯金认为,艺术生发于人的情感,经人的情感创造出的艺术作品才是伟大的。例如对于人类所建造的大型建筑物,“我们并非是被神圣的建筑所引领,而是满足于对存在的事物的思考……正是人类在克服外在困难中所展示出的才智与决心才是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才是我们歌颂的对象。同样地,在装饰或者美观方面,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与其说是所建造的建筑外观上的宏伟,不如说是建造过程中所做的抉择和所想的创意;更大程度上,是建筑师投入的热情以及思想,而非他的作品。”作为“美的使者”,罗斯金在论述美的两种形态时,认为无论是“典型美”还是“活力美”(又译“生命美”),人类在对美进行凝神关照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邃热烈的情绪释放。典型美是对自然界无限性的忠实再现,这个过程是自愿而感同身受的;而活力美则是生命之美,更加注重内在情绪的表达。这两种表达都与情感与德性相关。今时今日在批判性地接受罗斯金的这一教育思想时,首先应清楚地认识到其思想中的宗教信仰因素,罗斯金对于美的创造尽管生发于民、生发于人,但主要是受到上帝的召唤,这一点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其中蕴含的在艺术设计创作与欣赏中“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是可取的,我国陶瓷艺术家李砚祖曾指出“人是设计的主体和根本”即是这一含义。其次罗斯金主张艺术不是专为贵族所享用,应该更为关注普通大众的需求,也不应当追求过于繁华和复杂的装饰,而应简洁实用并使人愉快。这一思想尤为符合当下“绿色设计”、“为人民的设计”之理念,新时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更多、更高。因而,更应当“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真正“为民而艺”、“以民为本”,才能创造出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艺术作品,提供更为符合人民需求的艺术教育。
约翰·罗斯金作品
第二,人、艺术与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是艺术教育永恒的主题。有西方学者将罗斯金称为“一个拥有丰富洞察力的预言者、一个一直活跃在艺术、社会和环境战场上的勇士”[14],主要是基于他对环境的忧虑以及保护环境的身体力行。他采用普及艺术教育的手段和建立社会团体的方式,起初以艺术的手段,进而以社会改革的举措实施其主张,他的关于人、艺术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艺术在自然与现代文明之间如何定位与实施的问题。一方面,罗斯金倡导艺术家在创作时敬畏、忠实、热爱并表现自然,另一方面,他寄希望于通过艺术教育重塑人心的美好。他不满于现代文明破坏了自然,更不愿意看到资本家对工人的欺压,但他并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而是将其归于“道德”的因素,由于罗斯金坚信艺术可以“完善道德”,因而认为人、艺术与环境之间应当互为促进、统一和谐。罗斯金的这一思想体现出极其显著的乌托邦错误,正如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曾指出,“同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的乐观主义和合理的人道主义一样,乌托邦的错误也源于同样的哲学根源:相信一旦改善了教育和生存环境,人会表现出初期的善良和追求完美的能力”。[15]但罗斯金的这一思想却适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艺术与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环境问题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不涉阶级关系,人类破坏环境或艺术破坏环境皆源自教育的不到位。反之,高尚的艺术教育可以促使人类保护环境,从而实现人、艺术与环境的有机协调。
第三,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当下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006 年,一位外国艺术设计教育家G·马蒂亚斯在总结自己亲身经历15 年中国艺术教育的感受时谈到:艺术和设计院系顿时蜕变成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中国的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这种教育正在不负责任地背离它应担负的革新社会的使命,而一门心思地遵循资本主义的利益最大原则。[16]时隔十年有余,如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如何呢?查阅近年来关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论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教育环境良莠不齐、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与现实应用脱节、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状况,即利用当代艺术丑化中国人形象以博取世界所谓“主流”话语的认同,获得高额利润。这样的价值引导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无疑是令人忧虑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宗旨,“立德树人”要求以德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建立放在首位,在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中,以教育为载体,引导全社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艺术设计作品和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价值。19 世纪时罗斯金尚且能够将艺术的发展程度与国家道德水平密切关联,更何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以更强的文化自觉与更坚定的改革决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设计教育赢得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