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驳岸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以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20-03-23 05:1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驳岸亲水景观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21003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追求精神富有,渴望对话自然、崇尚野趣;而自然资源的破坏,导致了人们对于生态景观的高度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城市化的滨水活动空间,而是追求自然滨水风貌,这就导致了湿地公园的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湿地公园是以水为载体的公园,兼具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宣传、科普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驳岸作为水陆交错的区域,其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湿地公园设计的成败。如何为游憩观赏者提供兼具生态、美学、娱乐、安全于一体的亲水空间,为湿地公园设计增添优美的自然格局,成为如今湿地公园设计的重中之重。

一、研究背景

(一)驳岸

驳岸是指界于陆地与水域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域,是为了稳定湖岸、保护湖岸不被冲刷或淹没的构筑物,也是人与水互动的最终媒介。作为承担联系作用的介质空间,驳岸的设计处理对于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景观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驳岸处理与湿地公园整体息息相关,设计时必须结合湿地公园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人文风光、种植材料来选择其形式,要求贴近自然,融于周围景色。驳岸发展至今主要经过自然和谐驳岸、人工化驳岸、重新自然化生态驳岸三个阶段,驳岸建设由利用枝条、山石等天然材料发展到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化形式,严重破坏了湖泊水体的生态、压缩水陆交错带生物繁衍空间、减少物种多样性,生态驳岸的概念由此兴起。

(二)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湖岸或具有自然湖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湖岸岸与湖泊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可通过人为措施,重建或修复水陆生态结构,岸栖生物丰富,景观较自然,形成自然岸线的景观和生态功能。生态驳岸具备防洪减灾、净化水体、提供栖息地、景观游览、亲水活动、烘托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目前比较常见的生态驳岸有自然原型驳岸做法、自然型驳岸做法及多种人工半自然驳岸做法。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太湖上游,隶属江苏省常州市,跨金坛、溧阳两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是太湖流域第三大湖,常州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之一,江苏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系古太湖分化湖之一。是一个集蓄洪调节、航运灌溉、生态农业、渔业生产、文化传承于一体浅水草型湖泊。长荡湖近年来实行退圩还湖政策,整处于生产型湖泊向生态型湖泊的转型期,天然湿地逐步恢复开发。

长荡湖湖底平坦,水草丰茂,水生种类繁多,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公园内现有维管植物208种、水生植物占据全湖面积的50%;鱼类5目13科,鸟类多达90于种,为整个太湖流域秋冬季节鸟类的主要栖息区域之一。

(二)长荡湖驳岸现状

经过实地调研,长荡湖湿地公园现存驳岸处理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塘浦圩田退化或自然堆积形成的近自然驳岸,土地大片裸露,植物自然散乱,缺乏有效的固土措施;第二类是由当地政府参与的人工类驳岸,人工建设痕迹严重,破坏生态空间;第三类是居民自发建设形成的半自然驳岸,以农业为主,植物栽植起到一定的固土作用,但缺乏视觉美感。

图1 长荡湖驳岸现状(笔者自摄)

(三)长荡湖驳岸存在问题

1.处理生硬僵直,缺乏生态性

长荡湖部分驳岸处理方式僵直。硬质护坡、高筑湖堤多采用混凝土、简单石笼等传统的工程措施处理手法,阻碍水土交换,破坏了湖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湖岸水生植被分布锐减,水质环境变差,缺乏贴合自然风光的亲水设计和针对季节性水位变化的处理,导致土地大量裸露;部分驳岸植被品种单一、视觉单调,缺少植物群落层次的搭配,降低自然抵御能力,导致驳岸生态结构容易被破坏,且季节性植物感受不丰富,也会降低游客对于湿地景观的观赏感受。

2.形式老旧呆板,缺乏趣味性

重视驳岸的防洪排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驳岸在景观上的丰富性。形式上局限于混凝土垂直驳岸和简单的草坡入水生态驳岸。近年来,由于施工技术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材料的更新升级,出现了很多更加拉近人与水面距离,满足人们亲水心理的驳岸。整体上长荡湖湿地公园的驳岸形式老旧,仅仅满足固土护岸,缺乏趣味性。

3.空间功能单一,缺乏吸引性

部分驳岸形态过于人工化,缺乏自然度和亲水性,很多垂直驳岸没有可靠近的亲水空间;部分驳岸植被密集,阻隔人与水景的互动,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亲水戏水的各种天性以及对于情趣性心理调节环境的需要。在整体建设上,重视大尺度的环湖道路的建设,导致尺度过大,阻断了观赏者和自然水域的对话,破坏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渡,导致整个湿地公园景观肌理断裂。

4.文化特色不足,缺乏特色性

长荡湖作为古太湖分化湖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资源,水八卦、美食、塘浦文化、生态湿地、佛寺宗教、康体度假都是其文化特色的产物。然而在长荡湖实际驳岸处理上,自然的驳岸被大量硬质涂层所取代,没有很好的结合不同区域的历史人文,展现不同的文化特色,没有将良好的人文景观资源充分利用,并不能让人感觉到其独有的特色。

5.开发不到位,缺乏经济性

驳岸形式单一,线形僵硬,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种植经济作物没有很好的保护很容易被水土冲刷,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游人的观景感受。驳岸建设进程缓慢,采用相对昂贵的人工式驳岸和自然种植都未达到很好的湿地景观效果。

三、长荡湖湿地驳岸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驳岸设计以维护和保护现有的水生、陆生资源为主,整体规划以自然型驳岸为主,在必要和恰当的地方规划城市性活动,加强对于湿地景观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多样化发展。驳岸设计考虑到垂直绿化以及竖向景观效果,注意乡土树种群的构建。增加水生植物的利用,发挥植物的净水功能,改善水质。

2.人本性原则。生态驳岸设计不能忘却“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满足人们对于亲水的需求,结合地形,增加能够亲水,近水的亲水平台;满足人们观景的需求,打造流畅优美的驳岸,驳岸种植疏密变化,避免临湖不见湖的尴尬局面。

3.地域性原则。需重视地域文化特色,继承和保护长荡湖现有湖荡文化,将塘浦圩田、农田景观、水八卦融入滨水湿地驳岸景观建设中,在相对应的位置采用相得益彰的驳岸形式,如靠近人文景观区域增添活动场地,自然区域以自然型草坡入水为主,水八卦区域设置水花园等,将地域文化与驳岸设计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湿地驳岸景观序列。

4.经济性原则。生态驳岸建设也需要考虑经济性,不能一味追求生态的恢复而采用昂贵的代价。根据不同水位选择合适的材料,打造层次性驳岸景观。在驳岸选材上就近取材,选择附近地区的抛石、植被等进行驳岸的设计,以经济代价实现驳岸生态设计。

5.安全性原则。驳岸设计规划要和水文变化相结合,与防洪措施结合,在保证常水位下游人活动安全的同时,满足区域行洪调控的需求。

(二)驳岸设计形式

针对长荡湖周边环境资源,将驳岸分为以下三个段落:

1.自然生态保护型驳岸:本身生态很敏感不适宜做开发的驳岸,驳岸形式以自然型为主,是沿湖驳岸的主要形式。做法主要是以缓坡入水的形式为主,根据水位来考虑不同区域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生活区域和建设材料,采取自然缓坡、植草、块石加固、千层石叠石挡土墙、粗砂抛石护坡、松木桩等多种材料护堤,利于植物生长,动物繁育。(图2-1)

2.自然生态游憩型驳岸:本身不够稳定但可用生态方法固岸的驳岸,驳岸形式以半自然型为主,以自然与硬质相结合的驳岸类型,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驿站以及绿道临水较近处等边坡较陡的区域。可结合周边环境设置水上栈桥、亲水平台、沿湖绿道、等不同的游憩亲水场地。采用自然景石堆叠、石笼、块石加固、松木桩等搭配置石,形成近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固土互堤,稳定湖岸。置石可以随意散置,其间种植各种各样适宜生长的乡土水生植物,既能抵抗冲蚀,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图2-2)

3.自然生态开发型驳岸:本身生态不够敏感适宜少量开发的驳岸,驳岸形式以人工型为主,以台阶入水的形式来体现,主要分布在节点、广场、游憩活动场所等防汛要求较高、场地偏小的区域。做法可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分层出力形成台阶式驳岸,附近其他类型段落可梯田式种植植物、台阶式生态砖等方式以形成湿地梯田或水花园的景观,与台阶入水的驳岸形式相呼应。(图2-3)

图2 长荡湖生态驳岸做法(笔者自绘)

四、结语

湿地景观营造作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游憩养性的环境活动空间,其景观营造体现了湿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湿地景观设计中,驳岸设计作为水和陆交接的最前沿,担负着重要的衔接和保护作用。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同时又以人为本,以大众行为心理为出发点,做到景观,生态,文化三合一。

猜你喜欢
驳岸亲水景观
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
城市公园驳岸设计研究
——以临夏市东郊生态公园为例
景观别墅
江心岛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高温引爆“亲水”经济
聚偏二氟乙烯亲水改性专利技术分析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驳岸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