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视角下济宁段运河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2020-03-23 05:11浙江理工大学31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济宁大运河运河

(浙江理工大学 310000)

一、大运河与济宁城市发展关系

1.运河与城市发展相互依存

京杭大运河在元代改造之后,弃河南走山东,从此山东担起连接南北的重任,加强沟通,成为南北运输的主航道。起初,大运河开凿通渠孕育城市萌芽,是一种先有运河后有城市的单向交流,运河沿岸城市(如济宁)凭运河功能逐渐发展,城市规模相应扩大并反哺运河馈赠。一方面,城市依托运河吐故纳新,另一方面,运河在城市的作用下历久弥新。济宁因运河贯通而崛起,见证了大运河的兴衰历史、沧桑变化。各功能之间相继而生,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互为结果。

2.城市发展契机对运河景观的促成意义

古人云:济宁通则全河通,济宁不通全河停1。济宁作为鲁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并将水文化放在突出位置,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依托,为塑造济宁现代水城、勾画古城新貌带来动力,为济宁这座拥有悠久运河文化的城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

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彰显出运河之都照人的风采。2运河景观作为成就运河不可或缺的部分,包容了丰富多样的运河文化内容,展现了运河城市文化的独特精神和艺术魅力,运河景观追随时代发展,作为济宁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可以说,济宁因河兴商,因商兴市,因市而荣。3

二、情境化理论支撑营造模式

1.情境化产生的社会条件

运河沿岸城市更新为情境化创造了条件,渗透着情境的内涵,营造运河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情境所表达的含义比直观显现的表面形象更为深刻,情境和情景的本质区别在于情境以情景为基础,透过情景看情境。

以情境化的创作方式关注研究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历史文脉与文化民俗等,关注大运河保护的整体发展走向,关注人与环境的相处模式,从生态环境整治和业态活化方面对运河景观更新内容有所侧重,达成设计目标,唤起在城市热潮中失去的运河记忆,保留运河与城市之间的哺育关系,恢复大运河在济宁地区的繁荣景象,感受运河文化散发的无限魅力。

2.情境化营造的理论方法

情境营造过程中注重社会反馈,考虑人文精神,在需求和需要的基础上创建新的认识和感知,既满足人们诉求,又通过人对环境的影响做出适当合理的调整,上升成为一种新氛围和新体验。人与场所的互动载体即建构感情符号,促进交流。没有人的活动,情境是毫无生气的,没有人的活动,场所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综上情境的共性包括:①亲近和回归式的环境基础;②还原和体验式的历史斟酌;③真切和互动式的文化契合。

3.运河景观中的情境化体现

本文的情境化营造方法是指运用情景再现的设计手法对济宁段运河景观实现复原,从地理情境、历史情境、文化情境三方面阐述:首先,地理情境的营造是大运河景观发挥基本社会功能的动力。恢复江北水乡意境,缩小河岸与古运河道之间的高差,还原北方“小苏州”印象,让历史水系得以重生,提高人的亲水感受,再现漕运繁盛场面;梳理历史线索对漕运场景和产业文化复原,借鉴外在符号对传统街巷进行改造和创新,强调体验和服务,变成聚集人气的场所;融合百姓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重视场所内的人性设计,关注人文价值,4抓住旧城更新的契机串联活化资源,实现造血功能。依据地域文脉协调城市传统风貌达到统一,三者互为结果,共同推进。

三、济宁段运河景观设计推演

针对济宁区位条件、现状及问题、资源和文化产业进行整理与归纳,得出相关数据如下:

1.场地调研梳理

(1)区位条件

济宁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处黄淮海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带,包括12个县市区,总面积10685.7平方公里,被称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交通条件

济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邻,受济南都市圈的辐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连接华东与华北、中原与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发达的铁路和航运系统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3)水系构成

济宁以五条水系为轴线向外拓展部分城市用地为城市范围,覆盖包括老运河、越河等运河古道以及小府河、洸河、任城河等历史水系。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五大水系的联动推动了济宁市“水穿城”的规划布局,注重强化河道内外融合。

2.现状问题归纳

(1)生态景观存在的问题

运河水岸缺乏宜人的比例关系,水绿占比不均,近河不亲水造成人与水在空间和心理上的隔离;河道高差大,亲水感受不佳,可达性低,江北水乡意境黯淡;河道两侧建筑风格各异,运河风貌特色不显。

(2)历史景观存在的问题

清平巷、竹竿巷文化休闲设施不足,漕运场景褪去;体验空间狭小,环境简陋;统一规划,缺乏特色,关联性低,造成记忆丧失及场所缺失。

(3)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

滨水空间距离周边居住区近,中老年人居多,方便到达,易形成老年社交圈,造成广场文化功能不足,利用率低、缺乏活力。历史文化资源点分布呈碎片化,缺少合理联系,运河文化特色模糊。

图1 济宁民俗与传统文化汇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资源及文化产业

济宁是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区。孔子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催生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化活动场所。经济模式方面,济宁的商品经济发展与水道和漕运路线密切相关,以商为业替代以农为本。漕运经济不仅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而且推动了商品农业和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民俗文化上,“依河而居,以水为生”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工艺和传统的文化习俗5(图1),包括饮食文化、音乐戏曲、工艺美术等。

四、济宁段运河景观设计策略

通过上述现状问题分析得出设计策略,即通过水绿融合、城水融合、多元融合实现情境再现,融合周边环境与空间主体的互动,为运河景观更新提供新思路。

1.生态角度:连通运河绿脉,打造环城水系

为实现水绿融合注重场地优化、引导亲水活动形式,水绿过渡空间为人提供亲近河流、重回水乡意境的空间。寻找运河记忆,进行局部用地调整,控制整体建筑高度,增加滨河绿地空间形成环水绿带,增加慢跑步道和休闲场地,鼓励时尚商业设施植入,营造可赏、可玩、可互动的水绿之环,营造与地理情境相关的河岸水闸景观。

2.历史角度:控制古城节奏,重塑特色风貌

把握历史线索,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传统风貌意象重现人们视线,达到城水融合。以运河文化、历史遗存为核心,结合城市更新区,打造以商业、绿地、生活于一体的特色街巷风貌,强化传统建筑元素符号的当代运用,弥补街道设施表达不足现状,营造与历史情境相关的商铺街巷景观。

3.文化角度:串联文化景点,构建文化水环

通过多元融合达到绿脉交织,融景于岸,串联慢行空间,衔接河岸与历史城区之间的起承转合,设置露天讲堂、公共座椅等,强调公众参与和精神场所,通过文化设施、景观环境的改变整合文化景观,创造与文化生活相关的公园绿地景观,形成串联流畅的文化绿环。

五、结语

情境化语言丰富了运河景观特征新内涵,塑造了既具有传统意象又具时代气息的雅致小景,实现了大运河济宁段作为承载社交活动、通勤交通、乐活亲水的人文运河功能。

注释:

1.胡伯良.我们的大运河[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2.邹立新,郭虹,李爱萍:运河之都——济宁 [J].城建档案,2006年8期.

3.李慧.济宁运河两岸滨水公共空间研究[J].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严亮.《城市公共亲水空间情境营造方法研究》[J].中南大学,2011.

5.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济宁大运河运河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银河哪比运河乡——《诗咏运河》读后感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运河博物馆: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济宁有线“屏屏通”便民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