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铁刚 向星 曾统坤
摘 要:研学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开展研学旅行,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文章通过介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绿色之旅”的开发与实施,重点探讨中学生野外考察活动的课程设计及课程实施要点,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重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生存能力,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绿色之旅”;创新能力;跨学科学习;生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4-0078-0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绿色之旅”是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实践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生物和地理教研组联合组织,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及创新能力,旨在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开展跨界学习,通过野外考察中的采集、观察、讨论过程来获得和应用生物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并提炼出有价值的小组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转化为符合基本规范的研究报告;同时在团队活动中落实价值体认,促使学生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2019年7月开展的“绿色之旅”中参与的学生57位,教师11位,共历时8天,跨越长江、黄河,由江南到大西北,贯穿七个省级行政区,历经两千多公里,考察沙漠、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如何通过优质课程设计、抓住课程实施要点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总结提炼出如下经验策略:
一、确定指向实践创新能力的“绿色之旅”课程内容
(一)重视植物形态学实践学习
蒲公英的果实(瘦果)为什么会进化出冠毛,起到降落伞的作用?榕树的气生根为什么挂在枝头如此繁茂?……实地考察过程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分析。
植物形态学是植物分类学的基础,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初中学习中,学生只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基本的六大器官和五大组织,对植物其他知识知之甚少,走到野外考察植物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形状的千姿百态,我们提前进行知识教授,并在实地考察中让学生学会判断木本、草本,描述叶序(对生、互生、轮生等)、叶形(线性、披针形等)、叶脉(平行脉、网状脉)等分类关键特征,掌握标本采集相关实践技能,学会详细记录植物的产地、生长环境、性状等。
(二)充分研究區域地理综合特征
提前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综合特征资料进行搜集,形成初步认知;进一步带领学生对考察区域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保现况等进行综合调查,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初步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建议,如“贺兰山岩画宣传推广的创意”“宁夏沙湖自然保护区候鸟迁徙观景台合理性分析”等。
(三)注重学科融合及创新能力培养
“在高原上种植植被需要考虑哪些地理因素?”“沙漠草方格选草类型和防沙效果的研究”“宁夏回族人民饮食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在每日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配备学科指导教师,教师整合各学科知识,带领学生在学科融合中加深理解。同时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各小组结合考察地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课题,运用多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来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二、开展学生主动参与和开放生成的课程实践
(一)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
确定“绿色之旅”大致目的地后,学校邀请学生代表一起讨论研学时间、兴趣线路以及具体研学任务,经反复修改后敲定,印制成课程手册。此外,学生综合个人兴趣爱好、交际能力、性格特点、思维习惯等自主组团并推选出团长。团长协助教师管理团队,组织团队同学预习课程手册,观看视频了解宁夏、甘肃省概况,下载研学中需要的“三只脚”等学科学习工具(App),准备采集标本的工具等。
(二)开展项目式学习,打开兴趣之门
西北“绿色之旅”并不局限于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有趣的项目式学习无时不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和反思,每个学习小组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教师在每个环节亦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同时不断根据项目主题和学生表现指导学生调整项目计划。
“如果你是长沙市市长,应邀前往银川开展访问调查并为黄土地上的孩子讲授一堂生态环保课,你会介绍哪些内容?”高铁一离开长沙,各团队的指导教师就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发学生就沿途地形、植被、气候等的变化进行探究。
“如果你是一个植物学家,你会怎么样去研究沙漠地区你不熟悉的动植物?”在实践中,学生尝试通过眼观、手触、鼻闻甚至口尝来亲身体验,并通过查找资料自主探索来进一步总结分析生物的具体特征,如研究沙漠红柳时,学生亲自挖沙来探究主根长度,区别沙蜥和壁虎时,用手触碰来直观感受质地等。
每天的魅力晚课是学生对项目化学习进行评估和调整的最佳时机,每小组2名学生代表汇报项目化学习的进度和困惑,小组教师针对性开展微课并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驱动下真正提升学习能力。
(三)在野外考察中大力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绿色之旅”强调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能力,学会在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灵活变通地利用现有条件创造生存条件。
野外使用哪些材料最容易取火呢?首先寻找干燥纸屑等易得的引燃物,再添加小树枝、大树枝,取暖或加热都非常实用。水是生命之源,用纸杯和塑料袋“冷凝取水”、用衣服砂石木炭过滤污水、通过观察动物足迹寻找水源,这些技能充分守护我们的生命底线。同时带好防潮垫,选用加帽式睡袋,根据风向和沙地特点搭建帐篷,在浩瀚的沙漠之中露营、仰望星空识别星座,学会辨别方位、充分休息补充体能。缺少食物、迷失方向又怎么办呢?我们带领学生识别车前草等常见可食用的植物,同时学会用手电、烟发出求救信号。此外,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
(四)发展性评价助推创意物化
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撰写“化石揭秘进化之美,森林捕捉生命之光”等8篇校园呈现活动动态和成果,同时在“绿色之旅”家校群不间断上传学生的考察视频、标本作品、精彩摄影与每日心得等,充分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此外,在每天晚课后,指导教师召开团队总结会,就一天的常规活动、学习、心理建设等方面进行发展性点评,及时肯定进步、提醒不足。各团队经过分工协作和总结提炼,在研学结束前围绕选定课题进行汇报,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研究方法是否符合基本科学规范,同时鼓励创意展示,如一团的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幽默呈现了三趾马动物生存环境与进化可能性分析;三团的学生用实物展示法介绍了沙漠草方格制作方法和不同草种防沙效果……
三、建立“绿色之旅”课程实施多元支持网络
(一)多方合作是研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绿色之旅”的成功组织得益于教师的统筹安排和家长的信任支持,也与研学机构的全力配合密不可分。学校是“绿色之旅”的组织方,主导讨论出研学主题、时间与任务路线;在研学中,教师全程陪伴学生,给予学生探索问题的引导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帮助;研学机构负责优化线路,安排交通、食宿,与研学场馆接洽等。三方良好合作才使我们集中精力投入研学指导中,没有后顾之忧。
(二)开好前置课程是研学成功的前提
前置课程是保障研学安全顺利的前提,首先对报名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其兴趣特长、思维习惯以及知识能力水平层次;接下来细致准备课程手册和植物检索表让学生充分自学,储备相关知识。此外,在行前课上,导师们选用具体案例生动展示往年研学精彩,介绍项目化学习方式,讲解课题规范化研究步骤,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在研学前从知行两方面都做好准备。指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会议的开展能够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的,助力研学安全顺利进行。
(三)师生深度参与是提升研学品质的关键
师生的参与度决定了“绿色之旅”是普通游学还是真正蕴含生命体验的科学考察。而学生的参与度往往又由教师决定,在本次研学中,教师都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课程设计上,教师群策群力确保科学严谨;课程实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及时指导学生调整计划和思路,每天晚上的微课还会就学生白天的实践及疑问做深度剖析;课程评价中,教师随时进行信息反馈,不时进行表扬点评,指导学生实现创意物化。
四、结语:让“绿色之旅”成为生命的行走
“绿色之旅”遵循实践育人的教育规律,通过体验、体悟、体认、践行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特殊地區动物、植物、生态专题探究,特殊地区地形、地貌考察为主线,让学生用双手去触摸,用眼睛去观察,用智慧去思考。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融合式学习中,学生建构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最终完成9篇优质的学生小组论文,400余份学生研学日记,8篇实时新闻于《新湖南》等媒体上同步推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绿色之旅”的广泛关注和向往。
参考文献:
[1]曾文斌,刘文胜.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83):16-18,37.
[2]曹院平.拓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高教学刊,2020(9):84-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