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成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面向“新发展阶段”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的基本理论前提。深刻把握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是我们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以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的致辞中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而不是制造隔阂、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深入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意义及要求,必须从科学认识党中央关于时代主题的最新判断入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演变大势的深刻洞察,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面对西方国家的集体“制裁”,我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環境。如何看待这个环境?邓小平认为,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据此,继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后,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据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21世纪之初,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以实际行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大潮。据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到了2007年,美国深陷“反恐”泥潭,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强劲。据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经过五年的开拓奋进,我国经济逐步转入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要求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怎样看待发展大势,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回答,“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成为这个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尽管世界上并不太平,国家间的矛盾较多,有时各种纷争还有激化的危险,世界大战终究没有打起来,总的看“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依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而普遍的愿望。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党领导人民牢牢把握一个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致力于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才成功开创并且继续向前大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当前,在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如何看待“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如何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便成为关乎全局、关乎根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变化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来,我国成功地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巨大跃迁,迎来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我国开始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其中,不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化的是因为内外环境的互动交织而导致的“机遇”和“挑战”的内涵和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郑重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给予的最新、最权威的论断。
一是“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从多年前特别是近年来习近平同志的相关重要论述上加以认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上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徘徊、复苏乏力,国内各类矛盾进入凸显期、改革面临攻坚期、发展处于关键期。如此等等,不免引起人们对于下一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担忧,集中起来就是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对此,201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齐心协力推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同年5月18日,他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时指出,“未来几年是发展中欧关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逐步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这一转变是否意味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结束,人们在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
针对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的抬头,经济全球化潮流遭遇逆流,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因素明显增多,“世界怎么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等时代之问越发凸显。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二是“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历史机遇期”是机遇与挑战的矛盾统一体,没有“挑战”,就无所谓“机遇”,化解了“挑战”,也就成了“机遇”。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那么,应如何看待“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呢?
对于“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与此同时,“机遇”也不再是静观意义上的,而是越来越取决于我们的主动作为、积极引导;也不再是简单的“順应”,而是“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大变局之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比对,更加说明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最稳定、最确定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引领着大变局的方向和趋势,所谓“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等均与此有深刻关联。正所谓“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对于“挑战”,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现有的国际格局及其既定秩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正所谓“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机遇与挑战”的关系上看,当前我们面临的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这其中有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大机遇、大挑战。第二个特点,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现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但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力有序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为发展赢得了先机,占有了主动。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就是“机”。
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而统筹“两个大局”,必须切实维护、用好和延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把握机遇以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历史的机遇如同电光火石,稍纵即逝。我国历史上因为缺乏必要的机遇意识而痛失发展良机的事例也不少。当前,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务必确立高度自觉的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和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深入认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当前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再创中国发展“新的更大奇迹”。
一是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建议》针对“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提出以“十四五”时期为开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并在原则方向、目标要求、工作重点等各个侧面给予了明确安排。这个历史定位,有着坚实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撑。所谓“新发展阶段”,实质上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成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步”,为我们乘势而上、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体现在位居世界第二的GDP以及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更体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体现在社会文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全体国民的身心协调发展上。“新发展阶段”的时间跨度是以2021年为起点到2035年,前后达十五年。此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首要任务、根本目标;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的确立,使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新的提升。
——协调是内生特点。相比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眾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例如,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物质财富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软实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全面加强,要求把“文化”放到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绿色是普遍要求。“绿色”不仅是一项全球性发展指标,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更有着鲜明的国情特点。全会将“绿色低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辩论上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接下来,“十四五”时期将直接决定能否完成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为此,全会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开放是必由之路。开放而不是封闭,多边而不是单边,共赢而不是零和,对话而不是冲突,反映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我们借以“赶上时代”进而逐步引领时代潮流的制胜之道。全会特别针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整个新发展阶段,提出了“制度性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意在以更加坚决、更加有力、更加全面的态度和举措,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促进派。第三届上海进博会的成功举办,特别是2020年11月15日成功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的问世,给低迷之中的经济全球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以实际行动深刻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愿和恒定意志。
——共享是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向着“共同富裕”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以此为前提,全会针对现实中收入分配上的差距,着眼“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发展目标,提出通过促进充分就业、第一次分配向劳动要素倾斜、完善再分配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等改革措施,将差距逐步加以缩小,彰显“共享”作为“十四五”期间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正在全面落实。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也是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要“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责任编辑 / 罗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