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可持续城市交通运输规划

2020-03-22 18:31:48向华林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0期

向华林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1)

一、传统交通运输规划的特点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规划方案的产生通常是在现状交通网络(或在现状交通网络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而得到的初始网络)上进行交通量分配,对分配得到的网络交通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交通需求预测是规划方案产生的基础,交通质量评价是规划方案评价的核心内容。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不断提高的交通要求。但正如当斯定律(Downsw Law)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规模道路建设所描述的: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量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些现在,许多城市出现的情况正如当斯定律所描述的湖,不仅城市交通问题没有有效地缓解,而且还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不仅导致了拥挤到交通建设后又回到拥挤局面的出现,还破坏了城市环境、浪费了城市资源。

道路交通噪声、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交通系统产生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震动、电磁波干扰等,其中交通系统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尽管我国的车辆拥有量远比发达国家小,但道路交通对环境影响的相对程度已经接近(有些指标已经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对环境影响的相对程度。

二、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的内涵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基于城市交通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态宏观关系的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规划目标和评价体系。通过研究上地利用、资源分配、生态环境保护和交通需求管理等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考虑信息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交通系统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变化及由此引发的城市交通供求矛盾,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协调:(1)要充分考虑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形态的差异协调城市人口、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式的相关关系。(2)要充分考虑城市交通发展的资源条件,协调城市交通需求与城市交通供应能力的相关关系。(3)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质量要求和目标,协调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规模、结构与城市交通环境容量的相关关系。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立足中国国情,瞄准国际前沿,通过对21世纪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发展趋势分析及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建立适应中国情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模式以及实现此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体系,要实现此目标,需要解决规划理论体系中的四个个关键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模式、高度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技术、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分析与预测技术、城市交通系统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技术。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针对中国21世纪初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的逐步高度信息化这些特点,通过研究城市居民总体出行特征的变化及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变化研究城市规模及城市形态对城市交通用地的要求及对城市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对人口集聚、土地开发的发作用。

2.城市交通系统总体容量分析技术研究。通过分析中国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及货车等)的运行特点,研究个交通工具的动态时空消耗模型及对道路网络,停放空间的需求,提出具体城市在具体道路空间(道路网络及停车场分布)条件下不同交通结构的城市交通系统总体(车辆)容量分析方法。

3.城市交通系统环境容量分析技术研究。通过对中国主要交通工具废气排放因子及交通噪声强度分析,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指标、平均噪声强度与城市交通结构及车辆拥有量的关系,根据环境保护要求,提出具体城市在不同交通结构条件下的城市交通系统环境(车辆)容量分析方法。

三、基于传统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的建议

(一)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应与当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研究社会高度信息化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包括对居民出行产生机理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居民出行目的、方式、时耗、分布、密度等出行特征的变化,提出社会高度信息化后的城市居民出行量预测方法,以此作为城市交通(客运)需求预测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一般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利用性质、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因此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的前提是对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全面了解及掌握。这需要调查大量的基础数据,人、财、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时期,城市交通设施和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很快,花很多代价得来的数据生命周期却很短,投入产出比不尽合理。基于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变动及不确定性,为科学合理预测城市交通需求,提出以下两条建议:

(1)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实现城市居民出行信息的可知性。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SI)的设计与开发为研究交通问题提供数据依据,特别是城市居民出行信息的可知成为可能。北京市目前正在开发的城市居民出行信息库以家庭为单元,集居民构成特征、家庭构成、职业特征、出行特征及收入特征于一体,从城市全局把握土地利用布局、居民分布状况、交通小区间的流量与流向。同时,该信息库能实时反映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

(2)从交通的角度出发,实现路网流量信息的可知性,目前,各大城市所安装的城市交通面控系统,为城市交通信息采集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北京、上海、威海等城市相继安装城市交通面控系统,对交叉口、路段的车辆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检测与电视监控,车辆的运行速度、运行车辆类型、车队排队现象、平均延误等交通指标均可获得实时采集。

(二)城市建设过程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合理结构的确定必须考虑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及城市性质,并对自行车、私人小汽车、摩托车、公共交通等主要交通工具在未来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及在各大城市交通结构中的合理范围作深入研究,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及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新型公共交通方式作重点研究。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是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的核心内容。

四、结论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日趋突出,围绕着服务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这一根本目的。建立一个以解决交通拥挤、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资源利用为目标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