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辉 张 俐 许泉纯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尖山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长坝镇南部,距里长坝镇政府8.5公里,东与合朋镇一江之隔,南部乌江流经,西与长青村相邻,北至万古村,现辖9个居民组,包括老鹰岩、田家沟、王达山、枫香坝、枫香沟、芋头湾、黑沟、甲蜂岩、安仁。共337户,1246人,国土面积达6.1平方公里。耕地现有1011亩,稻田508亩。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有53.2%,女性46.8%,这样的人口比例与我国的人口比例大致相当,说明样本的选取比较合适,能够基本代表当地情况;年龄分布中,80岁以上的占15%,60-69岁的占24%,70-79岁61%。在调查时有意识的选择了年龄较大的人群,便于研究;文化水平分布中,大专及以上的10.4%,高中的5.5%,初中的17.4%,小学及以下的66.7%,其中高中及大专的比例较少,初中的比例也不算太高,小学以及下的人口比例最多,这与我国人口普查时的农村居民的文化状况相比,要稍微低一些,是因为调查样本偏向高龄人群,那个年代的人还未普及义务教育,受教育的人口和条件都有限;在做数据录入的时候,将未婚、丧偶、离婚三种类别都归类到了无配偶的类别里,占总人口的22.9%,有配偶的占77.1%;健康状况分布中,19.4%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差,19.4%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38.8%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22.4%的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好,其中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差的人比较少,可能是因为在农村,只要不是严重到需要卧床的病症,大部分居民都觉得自己身体状况还不错。
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当他们缺少孩子的照顾和陪伴时,首要的问题就是经济收入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农村地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老年人可以选择继续工作,使他们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保证他们的日常基本生活费用,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但收入水平不高。在尖山村,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养老模式下老人家庭月收入情况
如表1,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人月收入的最小值为500元,月最大收入为3500元,月平均收入为1482.09元,高于自我养老,低于社会养老;在自我养老模式下,老人月收入的最小值为300元,月最大收入为4000元,月平均收入为1339.68元,为三种养老模式中最低;在社会养老模式下,老人月收入的最小值为700元,月最大收入为4500元,月平均收入为1835.2元,均高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三种养老模式中最高。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低于社会养老究其生理原因在于由于老年人年龄增大,行动不便,难以从事高强度劳动,而社会原因在于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水平不高,从事职业多为农民,经济来源方式单一且具有较明显的不稳定性,收入低导致难以完全依靠农业养老超过由政府代表的社会养老金支持。社会养老随着我国对于民生支出的投入加大逐年递增,导致该种养老模式在经济收入上收益最高。
尖山村的老年人在看待养老问题上,仍然坚守居家养老这一传统观念,社会养老模式没有深入到该村老人生活之中。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养老观念依然影响着该村老人。尖山村的老年人基本上倾向于自己养老,在村中养老,对一直生活的故土和村庄有着强烈的依恋。在尖山村,老年人到了晚年主要生活地点为村中家里。虽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养老模式逐渐深入,但是村里的老年人却对这样的养老机构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保持传统孝文化的影响,认为养老院中养老是子女不孝的表现,也是丢人的行为。所以,尖山村老人更愿意呆在他的家中养老。以往传统社会强调的是“养儿防老”,在尖山村中也有较为充分的表现。村中老人他们认为子女成家立业之后,自己到了晚年就会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并由儿子负责生活照料和赡养。但是老人也觉得自己的养老不能完全依靠子女和家庭来解决。老人同时讲求老有所为,希望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负责自己的养老。
1.老年人物质生活状况
我国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尖山村农村老人的消费支出情况如下。
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月最小支出为300元,月最大支出为2500元,月平均支出896.27元,高于自我养老低于社会养老,处于中间水平。在自我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月最小支出为200元,月最大支出为2200元,月平均支出705.56元,低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处于最低水平。在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月最小支出为300元,月最大支出为3000元,月平均支出1056.3元,高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从此表也可以发现无论是何种养老模式,尖山村老年人的消费支出其实并不高,也反映出该村的经济条件较差。
2.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
(1)心理慰藉
该村老年人在调查中存在着孤独的现象,许多人抱怨寂寞和失落感。在生活中经常有孩子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看老人,没有时间听老人的想法。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人的孤独感最不强烈,44.8%的老人觉得不孤独,高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在自我养老模式下,39.9%的老人觉得不孤独,占比高于社会养老低于家庭养老;而在社会养老模式下,仅有30.3%的老人觉得不孤独,在三种养老模式中占比最高,老人孤独感最强烈。
表2 三种养老模式下老人心理情况
在老人情感倾诉对象的调查中,大部分老人的情感倾诉对象是配偶和子女,家庭养老模式下,大部分老人跟配偶和子女倾诉,占比达到83.6%;在自我养老模式下,大多数倾诉对象为配偶,占比54.4%,高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但跟子女倾诉的占比仅为25.8%,低于其它两种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下,与配偶和子女倾诉的占比为64%。低于其它两种养老模式,而和谁都不说和无人可说的占比却达到了25.4%,为三种养老模式中最高,符合社会养老模式下老人孤独感最强烈的实际情况。
(2)休闲娱乐
在家庭养老模式下,大多数老人在闲暇时选择看电视和串门聊天,而需要一定文化程度和花费的,如打牌、看报听广播、参加文体活动、散步健身这四项的占比之和仅为22.5%。老年人闲暇时间休闲娱乐活动依次为看电视、串门聊天、打麻将下棋、什么都不干、玩手机看报纸听广播、跳广场舞和散步健身。在村里活动参与上,除22.4%村里没有活动的老人外,经常参加的仅有6%,说明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休闲文化活动内容最为单调,参与度为三种养老模中最低;在自我养老模式下,老年人闲暇时间休闲娱乐活动依次为看电视、打麻将下棋、串门聊天、什么都不干、跳广场舞和玩手机看报纸听广播。在活动参与上,4.8%的老人经常参加活动,有时和很少参加活动的占比39.6%,说明自我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休闲文化活动内容与参与度在三种养老模式中低于家庭养老,高于社会养老。
其中三种养老模式下老人的闲暇活动安排如下:(1)闲暇活动看电视(家庭养老55.7%,自我养老42.9%,社会养老39.8%),串门聊天(家庭养老12.4%,自我养老18.9%,社会养老9.8%),下棋麻将(家庭养老11.9%,自我养老23.8%,社会养老25.3%),手机报纸广播(家庭养老5.1%,自我养老2.5%,社会养老6.9%),跳广场舞(家庭养老4%,自我养老3.4%,社会养老5.3%),散步健身(家庭养老1.5%,自我养老0%,社会养老2.1%),什么都不干(家庭养老9.3%,自我养老8.6%,社会养老10.8%);(2)参加村里(院里)活动,经常(家庭养老6.0%,自我养老4.8%,社会养老30.7%),有时(家庭养老9.0%,自我养老79%,社会养老13.3%),很少(家庭养老16.4%,自我养老31.7%,社会养老24%),从不参加(家庭养老46.3%,自我养老39.7%,社会养老24%),没有活动(家庭养老22.4%,自我养老15.9%,社会养老8%)
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制约下,老年人的闲暇生活相对单调。聊天成为老年人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老人不愿意过孤独的生活,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当他们的孩子不在身边与他人沟通己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
3.老年人身体和医疗状况
(1)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
在所调查的116位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分为三个维度,即“很差”和“一般”和“很好”,其中52.6%的老年人选择一般体质状况,身体状况为19.8%“很好”,有27.6%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差”,可见。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很多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几种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顽固的疾病越来越严重,而且不容易治愈。因此,许多老年人常年吃药或不正规诊所就诊,因此医疗费用成为大多数老年家庭的主要开支。
(2)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来源
老年人的医疗费用由谁承担,在调查的过程中,提供了五个选项,“自己储蓄、子女、亲友帮助、医疗保险、国家救助和补贴”;其中,61.2%的老年人选择依靠的“子女”,35.3%的老年人选择取决于“自己储蓄”,而3.4%的人选择依靠“政府援助和补贴”;没有人选择“朋友和亲戚帮助”和“医疗保险”。他们只在生病时用孩子的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在孩子独立时打扰他们。最后3.4%的部分取决于国家援助和补贴。分别是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五保户享受国家免费医疗服务。除了一般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地方民政部门外,贫困和贫困家庭享受额外补贴。
1.家庭养老困境
(1)经济供养困难,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低
尖山村的农村家庭结构的缩小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密切关系,老人们普遍没有什么收入,每月的养老金也是杯水车薪,子女在外打工也是生活不易。夫妻两个人必须要对四个或者更多的老年人进行赡养,孩子的负担正在增加。伴随着生活压力的变大,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老年人受到的照顾和投资明显不够。在许多农村家庭中,中年人长期在外打工,由于自身缺乏知识和技术,工资也不高,对孝敬老人更多的是“有心无力”。
(2)精神慰藉困难,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压力,农村青年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有的赚了钱后就从农村迁到了城镇,而尖山村的老人大多不习惯在城市生活,习惯了在村里的生活,只能一人住在老房子里,从而直接造成农村家庭养老的观念正在下降。目前尖山村大多是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中年人带着孩子去外地务工,偶尔过年回来看望。目前的农村家庭户籍农户中大多数老人的孩子在外工作或从事副业,老年人和孩子不在一起生活,分离时间长了,老人与孩子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疏远了,老人与子女关系的疏远,更是会使得他们缺乏关爱。
2.自我养老困境
(1)无养老储蓄,缺乏资金支持
自我养老不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一个理想的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的老人。尖山村老人自我养老的首要困境就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家长一般要负担子女上学和结婚的费用,剩余储蓄养老的并不多,甚至还要欠债;而且在农村务农,生产劳动强度大,但是收入却微薄,人们到了晚年只能种点蔬菜、养点鸡来获得一点财富。再加上他们的子女也大多是在外打工,也无法给予他们很多资金支持,他们的自我养老就更加艰难。
(2)自我养老对老年人身体素质要求高
由于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个人健康保健意识的缺乏,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严重的老年人,甚至很难实现个人的生活护理。其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只是一般,他们大多有大大小小的毛病,但是为了自我养老,还是得干农活,顾及不了自己的身体。比如我们进行访谈的徐先生,现在已经70岁。徐先生身体不好,有肿瘤干不了活,只能干一些轻松的活,农活主要由其配偶承担。徐先生一家的开支主要是生活水电费、医疗费、保险费、药费,没有钱去支持更高层次的消费。
3.社会养老困境
社会养老方式单一,发展滞后。
尖山村中,虽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的老年人,但其维持水平较低,每月在30-90元不等,不足以维持晚年的生活。贵州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245元甚至更低(1245元,贵州省100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支持低于国家标准(国家2645元、贵州省2022元),分散供养标准低于400元全国平均水平(1898元全国。全省1455元)。
此外尖山村目前还没有养老机构,就是在其所属的长坝镇也没有一家养老院可供村里的老人入住。且不说尖山村的老人愿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就算有的老人愿意,也找不到养老院入住。一些半失能老人只能独自呆在家中,子女在外打工,生活质量很低。
1.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是给家庭养老的老人提供一些补贴,给予家庭一些适当的补助,使老人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保障,支持家庭负担沉重的负担。政府也可以给那些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食品等,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些必需的用品。其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家庭照顾者。如果我们可以采取增加假期政策,给照顾家庭的孩子多一些假期,让孩子有时间回家与他们的父母放松,满足舒适的需求。再有,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照顾者病情减少照顾者的上班时间,以方便照顾老人,而又工作家庭两不耽误,并开设基础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课程、开设心理辅导和培训专业,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者的养老,这样老年人的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2.加强文化教育,提供思想保障
孝观念一直根深蒂固于中华儿女的心中,解决家庭养老模式下农村老人问题的首要关键就是重新建立孝文化。光是政府和社会努力不够,也需要家庭成员和子女的一起努力。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可以和老年人的子女建议签订关爱协议,监督经常回家看望在农村留守的老人,要求他们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健康状况、情感交流时时关心了解。基层政府要做好思想上的引导作用,提倡尊老爱老。
3.维护与发挥家庭养老的相应功能
可以依托当地现有的基层组织,如村委会等,适当的开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活动,如村医、村干部等可以定期的看望留守、孤寡老人,时时的与老人们保持的联系,以便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依托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提供相应的条件或组织成为老人与子女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般来说,“老年自我保障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否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否具有健康的身体”。因此,一方面,当地政府要逐步推进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体上改善农村社会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当地政府可以整合多方面的社会人士来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当地的经济发展的政策或道路,也可以借鉴邻县或者是其它地方的优秀经验,争取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不断地提高总收入,鼓励在外务工子女们回来建设家乡。其次,要积极发挥土地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要稳定发挥农村土地的养老作用,让身体条件好的老年人凭借自身的劳作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保护农村老人的宅基地,住房承包地等各种土地财产的权益,提升老年人的财产性的收入。
另一方面就是提高农村贫困老人健康意识。在农村,政府在百姓心中是十分有威望的,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点,向老人们大力宣传健康的重要性,让老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等,使得老年人自愿参加锻炼身体的活动。村委会可以组织一些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
1.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提高农村老年医院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机构。例如建立一个日托中心(位于养老机构,这个地方的居民可以分为天和寄宿家庭型),一个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措施,为老年人提供集体住房养老机构、老年公寓、养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在城市养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养老可以借鉴城市养老的经验,完善农村养老的硬件设施,为农村养老创造条件。
2.加强政府监管,养老资源有效利用
制定法律法规,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宏观规划,严格遵循规范管理的运作,加强对行政检查的监督。目前,虽然鼓励养老机构发展的国家政策,但尚未形成法律和养老机构运行,收费标准法规规范完整,护理人员的养老机构的比例和行业的要求,更混乱,重复建设的部分,大量的在建房屋资源的浪费,为老人家工作不符合标准等。在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应发挥其监督职能,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养老机构,建立更多的同时,政府应研究对策和开展的社会养老机构的规范管理的监管措施。
3.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养老模式
政府要帮助创造相应的条件,不断健全自己资源整合已经资源利用的能力,健全养老服务的内容,比如说可以开展定期的生活照料,康复理疗,文体活动等内容;充分发挥相应的当地的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和志愿者资源的利用,也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团队,进行相应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破除农村养老市场的技术壁垒扩展,农村养老的市场,推行医养结合,建立公立养老院养老服务水平,要畅通公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政策,通过内设医疗机构,或者是与其他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推动医养结合,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公立养老院推行营养结合,需要政府做引领示范,因此要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与农村养老机构合作试点成功以后,再逐步的推广;允许民间的资金的进入开办民营养老机构,促进同当地的企业股权融资,特许经营权出让等融资方式的改善,或者也可以推动当地的民间养老机构与当地的旅游等方式。
充分发挥当地响应领袖的作用合适的人选,比如说从当地农村种的退休干部,或者是教师等当中寻得,他们大部分是具有积极性人格的,乐意进行社会交往,可以发他们的相应社会价值,政府也要定期的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服务技巧,或者是相关方面政策或者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尖山村农村养老工作虽然迈开探索的步伐,但依然任重道远。为了早日实现农村老人安享晚年,中央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基层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农民需要强化参保意识,老人需要提高自养能力,从依赖家庭赡养转向互助养老、村居养老、机构养老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全社会积极行动,共同搭建坚实、无缝隙的社会养老保障网。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孝文化,巩固家庭养老,广泛宣传参加养老保险的诸多益处,依托社会进步的坚实保障,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的“养儿防老”传统观念,鼓励老人冲破种种束缚,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