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颖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普通高校,师范类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承担着为中国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任重而道远。
在政府的支持下,不少师范类院校积极探索开展“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笔者所在的岭南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响应国家政策于2018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统筹管理。近三年学校积极谋划,成功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一系列实训实验基地,并积极与湛江市和广东省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平台;此外在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下,学校调整了学生的课程体系,将创新类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的范畴,增设了许多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讲座和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此案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我校学生也取得了不少喜人成绩。但应该看到目前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整体规模、发展速度、教育效果等方面仍与国内“双一流”等高层次大学以及国外发达国家大学存在一定差距,亟待探索出一条更适合我校这类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路径。
目前大部分师范类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单纯地在原有课程的体系上增加创新创业必修、选修课,但新增设的课程内容无法体现专业教育特色,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将创新创业知识与自身专业知识融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大部分师范类院校双创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兼任,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大部分毕业后就直接来到高校就业,没有企业工作和创业的经历,即使接受过相关的双创培训经历,培训内容也以理论知识为主。他们的教学理念也较陈旧,无法有效地将慕课、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在教学方式上仍然以“教师-教材-PPT”三步法为主,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方式只能机械地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适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虽然各大师范类院校都在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设立仿真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办知识讲座、学科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创业实践的机会,但这些实践平台和活动主要依托校内资源开展,然而校内资源有限,这种“封闭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市场需求,急需建立一些综合性的跨校、跨地区的创新创业实践交流平台。
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如何将创新创业核心知识嵌入到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可以按照基本素质课、基本技能课和实践课三个层次来搭建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课面向大一全体学生,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可开设的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发展与规划等;基本技能课适合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的大二、大三学生,包括创新技能课和创业技能课两个大类。其中创新技能课需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例如计算机专业开设大数据挖掘和云计算等课程,而创业技能课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提供商务礼仪、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旨在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向各年级各专业学生提供包含创新实践、科研实践、创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甚至创业注册公司。此外针对不同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区位优势,课程体系可做相应的优化调整,如岭南师范学院可以开设“琼州海峡旅游模式与创业”、“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产业模式与创业”等特色课程,结合师范类高校女生多的特点也可开设诸如“女性创业”等课程。
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师范院校应将内部选拔和外部聘任两个渠道结合使用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首先应在校内选拔一批来自不同学科专业具有全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学校要鼓励这些教师走出校门,去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同时组织创新创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对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要大胆改革,适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将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获奖情况列为评优和职称评审的优先条件,激发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此外,有丰富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也是重要的双创师资来源,学校应鼓励企业家进课堂兼任创新创业导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弥补本校教师在创业实操方面的不足。
针对对外交流不足、过度依赖校内资源的问题,各师范院校应以现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基础,积极探索与企业和国内外其他高校开展合作的新途径,通过构建校企、校校以及国际合作的育人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构建双创实践平台时,还应考虑将多学科特色融合,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