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钰燕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推动法律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在这些贫困地区,生活水平比较低、生活不够富裕,因此地方政府也将侧重点放在了脱贫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上,对于法律发展以及人们本身对于法律的认识就没有那么重视,法治建设也没有很完善。但是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些地区的人们思想文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大,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意识,比如封建迷信意识等,所以如果要想使贫困地方彻底脱贫,不仅仅要使人民群众在物质上的生活有所改善,也要重视建设人们精神世界以及加强法律的普及,推动人们思想的发展,破除封建迷信。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齐心协力,根据实际情况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和法治实践的互动关系表明,法治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和关键性因素,而且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处要推动治理现代化和治理体系化,这就意味着治理要通上下联动的方式进行开展,要在扶贫工作中后融入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国家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脱贫的过程中,要结合法治的治理制度才能快速顺利的实现这一目标。国家要制定适当的符合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干预,并进一步使政策转变为法律,这是使一个地区和谐发展的保障。由于各贫困地区的贫困缘由不同,立法不能一概而论,国家要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使地方政府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的建设一定要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借鉴、直接照搬,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真正推动地区发展。政府要健全农村法律法规,这是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健全法规需要将有关农村的法律制度作为法律体系重点内容,注重法律条例的完善和实施,但是在完善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地区的人文传统,避免立法与习惯法的冲突。只有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村民特别是弱势村民解决法律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使村民们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及其价值,才能实现农村的法治建设。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村委首先要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起到更好的带头和监督作用,带动全村人知法懂法守法,当地部门可以建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有效避免因重复执法或“多头”执法带来的执法弊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法律方面也不能落后,如果不能做好精神文明建设,那么经济的发展必然不能长久,要使人们认法懂法,要让老百姓知道哪些事情是法律的底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触碰了底线的话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会得到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发展长期进行下去,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共同进步通过发展,才能真正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且加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养,对建设中国新农村是非常重要的,农民自身法治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法律政策。那么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下如何普及法律呢?一、政府可以在贫困地区设立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专项资金,积极鼓励法学大学生到贫困农村就业,并完善普法教育,规范贫困农村法律服务工作。二、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消除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法律服务盲区盲点。全力做好贫困人口法律援助工作,突出抓好法治宣传教育,保障贫困人口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要加快促进贫困地区的法律服务发展,不能存在法律服务盲区,要能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法律服务,在遇到问题时要能第一时间想到寻求法律的帮助。三、为脱贫攻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保障,助力坚决打赢歼灭战。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合法性审查,在扶贫脱贫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机会“大捞一笔”将用于脱贫的资金纷纷放入自己的腰包,所以在审核脱贫文件时一定要十分谨慎,要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老百姓身上。开展脱贫专项法律服务,开展特殊人群法律扶贫工作,为脱贫攻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保障,助力坚决打赢歼灭战,要使老百姓们都深深认识到脱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的脱贫,使老百姓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提高人们的参与感。
在促进贫困地区人们精神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知道贫困地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非常大,当遇到矛盾纠纷时,农民往往会选择依靠传统方式或者民间调解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依靠法律途径,由于这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数量少,业务水平低,质量也令人堪忧。要促进法治建设发展,这一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要如何解决呢?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可以借鉴参考福建省政府的做法,福建省积极加强普法宣传,福建省各地在全国法制宣传日围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采取行动,高度重视贫困农村地区的普法工作。例如,宁德市政府编印了六千册《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到贫困地区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以此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落实,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和谐福建的建设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送法下乡活动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法律水平,提升其维权意识。但是就分发法律知识读本这一方法来看,宣传方式单一,法制宣传影响范围和能力有限,可以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新的法治宣传方式。在贫困地区开展法制运动促进法制建设的发展还存在着大多数老百姓不识字不认字、知识比较匮乏的问题,因此发放宣传手册也好宣传单也罢,作用可能微乎其微,老百姓可能随手一放也不会想起来再去看,因此,村干部们可以分成几部分,一家一户的去介绍,跟他们讲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或者是通过村广播向村民们传播法律,一定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了,法治建设才能更有效的推进,才能更好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的,一定要齐头并进,不能只抓一个重点。老百姓们生活没有保障,哪里还会去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为了填饱肚子可能什么触碰法律的事情也会做得出来,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就乱套了,社会秩序紊乱又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同样如果不重视法治建设,推广法律,只注重发展经济的话,当人们生活有了保障,就会去寻求新的发展新的刺激,这个时候如果心里没有一杆秤,没有道德底线、法律底线,肆意妄为,胡作非为的话也会破坏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因此要想彻底脱贫,就要两手并抓,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更高效更快速的发展起来,摘掉“贫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