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城镇建设策略

2020-03-22 18:31:48李力夫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0期

李力夫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0)

一、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规模达到空前水平,经济体量也在不断扩大,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上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问题处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一直以来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快速发展,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难以为继。人居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阻碍地区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内涵。从广义角度而言,生态城市指人们对建立在人与自然更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基本原则建力的一种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关系,是一种对资源环境进行有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从狭义上而言,生态城市是依照生态学理论原则,以城市为对象进行一系列设计,以期建设一个和谐、高效、可持续的人类聚居环境。

(二)生态城市提出意义。作为对传统城市化运动的反思与扬弃,生态城市理念体现的是城市化同工业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交融,生态城市理念是人类开始反思“城市病”,由灰色文明开始转向绿色文明转变。在本质上符合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标志着传统的唯经济增长价值观开始向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有机协调的价值观转变。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新时期下,随着发展观念的转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环境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城市病”由大城市开始向中小城市展开蔓延。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多种矛盾极易产生的突发期,生态城市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调查,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全国部分的生态系统改善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仍然不强,生物多样性仍然处于下降趋势,致使遗传资源在不断流失,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人为开垦、超载过牧、破坏生态用地等行为使得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二)系统性政策缺失。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计划到实施,再到完成,这一过程离不开系统性政策的推进。随着生态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生态作为城市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但在政策执行端,由于长期缺乏相应的监督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政策完成效果一般不尽如人意,经常会出现以偏概全、追求政绩工程的现象。

四、生态城市建设动力

生态城市作为集经济、自然、社会人文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其建设是以人为本为核心,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三者协同发展、渐进融合的过程。生态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很多方面,包括完善制度、调整能源结构、创新技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口素质等。

(一)政府主导。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政府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主体,扮演着着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师”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政府的价值理念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样的,在经济与环境关系协调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上,各级政府享有有充足的资源和公共权力优势,应当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制度创新、政策引导、监督监管、考核评价等多方面作用。

(二)市场推进。由众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其中某些要素不仅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需要由政府展开实施,同时还具有资源资产的属性,这就需要复合市场规律展开推进。一方面,资源要素有效流动强大内在动力是参与市场竞争,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也可以降低行为主体的寻租隐患。从这个角度而言,市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企业合作。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城市繁荣的主力军,企业也是各类污染物的制造者。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企业既是建设者同时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因此,企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的表现事关生态城市建设的成败,企业承担着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职责。

五、策略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及发展规划,从而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展开。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民性的公共行为,政府要注重发挥其职能作用。首先应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实施框架,确定其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各阶段目标等,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其次政府要制定相关法规,让生态城市建设有法可依,从而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最后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制定相协调的政策以保障各阶段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要注重科技创新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加大对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投入,对重大技术项目需组织国家级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成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来支持重大项目的研究。其次要加快构建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其中包括生态农业的技术、循环经济的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生态工业的技术、太阳能利用的技术等,形成全面系统的生态城市技术体系。最后要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确立,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协作交流,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三)选择优先行动领域。针对我国不同的城市生态特征与建设状况,选择优先行动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而促进建设目标的实现。按照生态理论原则,首先应调整城市的总体功能布局,包括对交通运输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建筑规划和布局的调整等,促进城市功能开始向生态化布局的转变。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对选择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实施能源节约与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