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社团学术会议质量评估的作用

2020-03-22 18:31:48程梦思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0期

程梦思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102206)

一、科技社团学术会议与评估

学术会议是一种会议形式,也是一种学术交流形式。目前学术界关于学术会议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共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对其进行界定。对科技社团而言,学术会议不论是从主体、形式还是目的而言,都体现出浓厚的学术色彩。因此,本文认为:学术会议是科技工作者为促进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下,以某种特定的形式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具有学术性、交流性、传播性、国际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支撑点。21世纪初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科技便利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社团数量激增。同时学术会议在规模、投入、数量、形式等方面与日俱增,不仅促进学术发展,而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学术成果与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社会的发展。

学术会议评估是指对科技社团召开的各类学术会议,依据一定的评估指标对其进行评分。从《2017年学术会议质量报告》可以看出,科协主要从“学术吸引力”、“交流互动力”、“成果传播力”三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的会议主题、交流形式、学术成果传播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我国学术会议的现状

通过对BJ市科技社团学术会议年检数据分析发现,虽然我国学术会议发展迅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学术会议质量低

当前我国学术会议的主要问题是效益与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学术会议的数量和规模而忽视预期目标和效果,会议主题的时代性、吸引力不足,主观性强;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的收集数量少且论文筛选不严格,参与人员学术水平和积极性不高,重复研究情况严重等。

(二)会议议程设定不合理

会议议程是促使学术会议如期乃至如期举办的保证,充备的议程能够是学术会议的效果和目标更加吻合、事半功倍。但是就目前很多学术会议而言,其议程都不完善甚至是被忽略。在议程的前期、中期、后期都存在缺陷,会议交流互动缺乏,使得与会者交流不畅;在时间分配上,报到时间、专题演讲、讨论时间等分配不均,“交而无流”现象普遍。

(三)交流平台缺乏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免费而又便捷的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形式越来越网络化、便捷化。但是从目前所召开的学术会议来看,大多数学术会议的主办单位没有利用会议网站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而仅仅限于使用纸质文件来传播信息。信息化时代最关键的是信息传播速度,对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不重视、不采纳,必然使得学术会议要面临低质量的局面。

(四)会议成果传播等会后追踪工作未受重视

从部分学术会议数据来看,大多数学术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形式都是内部出版,说明学术会议成果的传播力不够,其所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惠及所有参会利益相关方。政府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够完善,限制会议成果的获取。缺乏对会议成果及其可能产生引导作用等的追踪,可能导致学术会议效果将低于预期值。

三、学术会议质量评估的作用

在学术会议质量评估过程中,科协越来越重视评估指标的完善和评估效果的凸显。学术会议的召开不仅对科协本身有利,而且能够满足科技工作者需求,促进学科发展,达成学科共识和品牌塑造。

(一)评估可以提高学术会议和社团影响力

打造国际一流学会是科协的目标,学术会议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评估在推动学术会议的开展专业化的同时,吸引更多学者参加并积极发表观点、热烈讨论,扩大学术会议的规模和影响力、传播效果,培育学术会议示范品牌,打造国际化社团,提高影响力。

(二)评估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社团的主体成员,他们需要借助学术共同体平台施展才华、展现成就,因此学术会议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对科技工作者极为重要。学术会议的评估是提供这个信息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评估可以及时、直观的看到会议效果;另一方面,科协组织的评估公正客观,以第三方立场为会议效果做出更为专业、极具信服力的评价。

(三)评估可以促进学科发展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构建新的概念体系,发展壮大学科界限。通过评估,及时公布结果,能够促使开展的学术会议与时代、社会经济热点紧密联系,有利于扩散学科思想、积累和共享知识,从而不断推动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创新多元交叉学科,实现学术会议目标与宗旨。

四、小结

学术会议质量的提升依赖于会议评估及评估方式,因此要提升会议质量,首先要建立健全并全面实施学术会议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提高学术会议质量的关键。如何完善评估指标、克服评估局限,将是科技社团未来探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