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适度性把握策略

2020-03-22 23:49陈文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桃花源文本语文

陈文昌

(福清市高山育才中学,福建福清 350319)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1]于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小组讨论、排练表演、纵情吟唱、辩论演讲等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许多教师都引进了新教学方式——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并且似乎成为新课改课堂的“招牌菜”。

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其学习意识、动机行为等多个方面都是主动的,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拥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习的专注度、参与度以及学习效率。其主要特征是拥有积极主动性,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导权,自主地进行问题的探究和知识的钻研,并具有一定的自我监督能力。自主学习还具有补充性,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知识掌握不够完善的地方,及时地进行补缺补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狭义地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没有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度,过分追求自主学习的模式,违背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真实,使课堂教学走入了单纯追求形式的误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演变成了放任自流,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自主学习过“度”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1.形式花哨

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花费大量精力来安排许多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赏析语言,一味让学生去分组自主讨论一些问题,上台表演、才艺展示,导致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课。

2.脱离文本

有些课堂师生对话热热闹闹,课文却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不走进文本去好好品读教材的现象,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活”就是热闹。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散文《春》这一公开课时,在用几张精美的图片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朗读了几分钟后,就让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根据文章内容在纸上画出描绘春天的美景图;有的去给文章朗诵配乐……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的空洞”,一节课下来看似每个学生都在动,都在学习,然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走进文本,解读教材,这样只重视活动却忽略文本阅读,是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这样空洞的热闹不可取。

3.角色失位

在热闹的课堂上,自主学习背后透露出一些教师对教学的放任、随意。自主学习是有尺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只看到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怎么说就怎么说。自主学习变成简单地让学生自己读书讨论或上台表演,而看不到学生到底是否真正自主学习,那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在这时已经缺位了。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当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则他的学习压力和难度就比被动学习要减轻很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减负。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精神负担,摆脱学习是一种包袱的思想观念。“与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2]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也就是说,自主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想学”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时,把握适度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不能把握好适度点拨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不能把握好时机进行引导点拨和挖掘拓展,那么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更深入地把握文本,自主就变成了“放任”。

二、初中语文自主学习适度性把握策略

1.适度点拨,收放自如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是,为了自主交流,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争辩,这就使自主学习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师的适度点拨?如果需要,那么教师又如何做到适度点拨?这是目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七上综合性学习课《黄河,母亲河》,精心设计了小组活动方案,使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使人人有事可干,有话可说。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课堂上让他们带着不同的任务,查找资料,归类整理,忙得不亦乐乎。活动中,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得到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这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尤其在画出“心中的黄河”这个环节中,学生笔下的黄河充满着奇异而丰富的想象。然而,学生的学习劲头并没有带到下一个环节“品读黄河”中,这时教师及时进行适度引导点拨,抛出问题:文中的作者又是如何用精美的语言去赞颂黄河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品读黄河的魅力吧!于是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很快就把学生从小组合作活动的兴奋中调整回来,静心阅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不能失去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有效地完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度”,收放自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

2.适时点拨,把握重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应当统筹全局;但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也不是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课堂上置疑解答就能替代。自主学习不应该是一种脱离了教师适时引导点拨的学习,相反,更需要教师的作为。这里就出现一个尺度的问题: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多少?教师须引导点拨多少?若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出现两种极端:一方面学生自己掌握不了的知识教师却偏偏不讲或讲得不透彻,就像只让牛儿自己找草吃,却总吃不饱;另一方面学生已明白的,但教师仍滔滔不绝,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厌烦,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所以说教师要做到“适时”引导点拨,应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上。

例如,教师在教《桃花源记》时,扫除文字障碍后,就有学生提出:桃花源真的存在吗?教师如果任由话题说开去,学生显然就跳出文本,从现实的角度去讨论存在与否,显得生硬。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桃花源的环境优美,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等内容的分析,由此学生产生由衷的羡慕——到桃花源里生活多好呀!又有学生提出文有“复寻桃花林,未果,寻病终”,可见桃花林不存在。学生一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就意识到:引导点拨的机会又来了!于是就顺势加大火候:就桃花林存在与否展开讨论,若不存在陶渊明为什么要写它?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对陶渊明写此文的目的、理想、志趣便水到渠成地掌握了,教师也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中把握适度有效的组织、适时的引导点拨。

猜你喜欢
桃花源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桃花源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