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2020-03-22 18:31:48熊绍帅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0期

熊绍帅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金融开放相关的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金融开放的概念界定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开放已成为多数国家实施金融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并付诸实质性行动。许多学者也阐述了自己对金融开放的认识,有学者认为金融开放概念可以等同追溯到麦金农和肖分(1974)分别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政策会抑制经济增长,应当取消金融管制,由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学者们对金融开放所囊括的内容存在不同看法,Bekaert and Harvey(1995)认为金融开放包括股票市场开放、资本账户开放、国家基金发行、金融业改革、私有化、资本流动和国际直接投资等;Kaminsky and Schmukler(2002)认为金融开放包括资本账户开放、国内金融部门开放和证券市场开放;其中,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市场开放是金融开放的最核心要素(陈雨露和罗煜,2007)。也有学者基于运动状态的视角对金融开放进行界定,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给出金融开放的定义,静态指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状态,动态则是由金融封闭状态向金融开放状态转变的过程(姜波克,1999)。同时也是国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互相拥抱融合的过程(钱小安,2002),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服务和资本“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外国金融服务和资本“引进来”实现本土化(张金清,2008)。因此,一些学者从资本跨境流动的视角定义了金融开放,张震(2008)认为金融开放就是取消资本跨境流动的限制,开放金融市场,促使金融资源充分合理配置,助推经济增长。而资本跨境自由流动就是金融开放的具体表现(张玉鹏、王茜,2011)。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合本文的研究论题,本文认为金融开放是一个双向开放,通过法律、法规对影响跨境金融活动有关的限制和管制进行放松或取消,以此推动本币的贸易支付结算需求向国际金融计价交易需求和国际储备需求拓展延伸,增加国际市场对本币的需求,从而促进本币国际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市场化环境建设,放松或逐步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形成真实有效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机制;二是资本账户开放建设,放松或逐步取消资本跨境流动的管制,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和取消资本交易的限制;三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放松或逐步取消本国金融市场准入限制,推动自由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完善多层次金融体系。

(二)金融开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1.金融开放的正向收益效应

根据前文的研究和本文对金融开放的概念界定,本文认为金融开放的正向收益效应即一国或地区通过推进与自身经济相匹配、适宜的金融开放进程,获取开放性收益,从而促进本币国际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大多可以从制度落差弱化、金融市场效率提升和经济增长三方面进行概括。

首先是金融开放会倒逼一国金融制度改革,推进该国金融制度体系与国际先进发达金融制度接轨,弱化制度落差,为本币国际化提供市场化的制度环境支持。

其次是金融开放会通过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加剧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模仿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促进一国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和金融效率的提升Levine(1996),为本币国际化提供深厚的金融市场基础。我国学者郭妍和张立光(2005)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和竞争效应对我国银行业效率提升有显著影响。最后是金融开放会通过资本流入、金融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金融业产值增长、资金融通便利、金融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等途径显著促进经济增长(Ranciere、Tornell、Westermann,2006)。金融开放促进了资本流动(Evans and Hnatkovska,2014),发展中国家会面临净资本流入(Reinhardt,Ricci and Tressel2013),资本的流入将会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章合杰,2015)。同样,金融开放的资本流动会促进股票市场的发展,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Henry,2003),并且能够全球配置资产,分算经济体系风险(Kose,Prasad,2009)。

2.金融开放的负向风险效应

金融开放在带来正向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负向风险效应,主要可以分为宏观经济风险、金融体系风险和危机传染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开放后投机性资本逐利而周期性羊群式流动对经济稳定的影响,Diaz-Alejandro(1985)最早对金融开放时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风险的关系进行研究,他认为投机性资本周期流动不仅会引起经济频繁波动,形成投机性繁荣,加速泡沫形成,还会冲击汇率稳定,恶化贸易条件,损害实体经济。金融体系风险主要体现在金融开放进程与国内金融体系完善程度不协调时,投机性资本大量冲击而引起金融市场动荡,最终投资者信心丧失,衍生成金融危机(Aoki,Benigno,Kiyotak,2009)。危机传染风险主要体现在金融开放后,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一体化程度加深,金融危机能够快速随着跨境资本自由流动渠道传染。

二、货币国际化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货币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货币国际化”概念是由Chetty(1969)基于货币替代理论上首次提出,他将货币国际化定义为一国货币超越本国法定流通范围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流通,并且发挥部分或全部货币职能。在其之后,亦有许多学者对货币国际化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陈雨露(2005)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将货币国际化定义为一国货币超越国别限制,在国际贸易领域和国际金融领域发挥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等货币对外职能。在此基础上,徐奇渊和刘力臻(2009)基于动态的视角,将货币国际化从狭义和广义二方面进行定义,狭义的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的货币职能使用范围由本国拓展到世界的动态过程;广义的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作为资本载体的范围逐渐发展到世界资本载体的动态过程。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货币的使用范围逐渐超越法定区域、职能层次不断拓展延伸,最终发展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充当国际支付结算货币、国际计价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动态过程。基于此,结合本文的研究论题,本文将人民币国际化定义为人民币走出国门,在国际贸易领域、国际金融领域和国际储备领域逐渐扩大使用,充分发挥国际货币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职能,最终演变成为国际支付结算货币、国际计价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

(二)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根据上文中对货币国际化的概念界定,我们知道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货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动态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该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呢?对此,学界进行了诸多研究,大多是基于货币选择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认为取决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实力、贸易实力、币值稳定程度及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程度;历史因素主要体现在国际货币的历史惯性;政治因素表现在该国政治是否稳定,在国际政治中是否拥有强大的政治地位(黄梅波,2001)。但在实践研究中,由于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难以量化,因此,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多是基于经济因素的视角(刘越飞,2015)。经济因素通常可以概括为币值信心和使用便利两类(Hyoung-Kyu Chey,2013),币值信心的支撑主要源于该国的经济实力、贸易实力和币值稳定程度,而使用便利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为货币的广泛流通提供交易网络和流动性支持,据此,许多学者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首先是币值信心方面,Bergsten(1975)认为一国货币想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在经济因素上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价格水平,同时该国国际贸易规模世界占比越高,则该国货币的交易需求越旺盛。Richard Portes and Helene Rey(1998)同样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贸易规模将直接决定该货币是否会成为国际货币。一国经济实力是指该国经济产出占全球经济产出的比重,与该国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成正比(Chinn and Frankel,2005),因此,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将有助于货币国际化(Eichengreen and Flandreau,2012)。贸易实力主要是该国贸易规模在世界的占比,反映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需求,对推动货币国际化发挥基础性作用(徐奇渊和李婧,2008)。除此之外,学者Calvo和Vegh(1992)基于货币选择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认为币值不稳定将产生信心成本,从而增加交易成本,减少对该货币的需求,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对内币值稳定主要体现在通货膨胀率低,对外币值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基础通常表现为汇率稳定(李建国,2014)。

其次是使用便利方面,Tavlas(1990)基于货币流动的角度认为想要成为国际货币还要拥有一个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为货币的流通提供自由安全的投融资渠道和丰富高效的金融产品支持。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流动性,是推动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Chinn and Frankel,2007)。广度要求金融市场集聚大量的投资主体,提供丰富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深度要求金融市场是一个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拥有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形成环境,各类市场深度发达;高度流动性要求金融市场资本账户开放,金融交易高度自由(杜萌,2016)。

综上所述,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合本文的研究论题,从前文中对金融开放的概念界定和影响效应的研究可知,金融开放的市场化环境建设、资本账户开放建设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将推动金融市场的发达开放。因此,基于实践研究可行性的考虑,本文拟使用金融开放度来衡量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程度,并从经济因素的视角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具体因素包括经济实力、贸易实力、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对外币值稳定程度和对内币值稳定程度。

三、金融开放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

基于前文的文献研究所述可知,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是否金融开放是由货币供给方决定,而货币国际化与否则是由货币需求方决定(李雪琴,2016)。但是二者却又存在着互利促进的关系,金融开放的正向收益效应有助于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建设,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达开放,而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则是推动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Chinn and Frankel,2007),因此,金融开放有助于推进货币国际化。而货币国际化的广泛流通交易使用必然要求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因此,其程度的加深将进一步倒逼金融开放度的提升,并同时能够分散金融开放引致的风险,为金融开放保驾护航。

(二)金融开放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

根据上文中货币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和影响因素研究可知,一国货币在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一个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为货币的广泛流通提供自由安全的投融资渠道和丰富高效的金融产品支持,最终在广泛的自由流通中履行交易、计价和储备等国际货币职能,实现货币国际化。因此,需要金融开放推动资本账户开放,畅通货币环流渠道,具体可以分为流出、境外离岸金融市场循环、回流、境内金融市场循环、流出……,以此循环,生生不息,扩大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同时,金融开放将推动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丰富的投资主体将为广泛流通中的货币提供丰富高效的金融产品,促使其广泛的交易和使用,最终实现货币国际化。

当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自由流动仍有管制。因此,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府基于货币环流视角的考虑,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在资本账户下安排了RQFII、RQDII、沪深港通和沪伦通等制度,将境内金融市场和境外离岸金融市场进行联通,以此扩大人民币的流通、交易和使用。

四、总结

基于前文文献研究可知,金融开放主要包括市场化环境建设、资本账户开放建设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三方面;金融开放的正向影响效应有制度落差弱化、金融市场效率提升和经济增长。因此,金融开放的推进将有助于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机制,这是发达开放金融市场的基石;有助于资本自由流动和交易,这是发达开放金融市场的源头活水;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这是发达开放金融市场的保障;三者共同推动金融市场的发达开放。而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助推货币国际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Eichengreen(2009)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相对于国际金融市场严重落后,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更甚者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低、市场化机制缺失和市场体系单一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因素(Berry,2005)。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我国学者赵锡军和宋晓玲(2009)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时认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相比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在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和条件时认为金融市场开放度、利率和汇率弹性和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金融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