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运用
——以嘉兴地区银行为例

2020-03-22 18:31:48李晓爱胡洛滨方靖瑶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0期

李晓爱 周 欣 胡洛滨 方靖瑶 颜 晔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引言

人脸识别是通过运用特定算法,对每个人脸部细微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层次的金融领域,如银行、社保、证券、互联网金融等高新产业,其应时而生使金融服务形式日益多样化,并契合了银行客户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金融领域作为人工智能最好的落地场所,为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石。在弱实名电子账户开户、远程辅助核查身份开户、刷脸支付等业务中,人脸识别充分发挥了其特有的高效性和便捷性。而人脸识别新增的人证合一识别功能,可有效防止他人利用虚假或冒用别人的身份证进行开户。[1]此外,由于人脸图像特征的稳定、不易盗取、且系统还具有“以貌识人”的特性,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公共场合的监控系统中。[2-3]鉴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现实表现,多层次、多方位、多场景的应用将是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必然路径。

从市场应用角度来看,人脸识别将会和大数据进一步加深融合,尤其是在银行系统,利用海量照片数据大幅度提升整个银行信息化的管理水平;而2D人脸识别技术将逐渐被3D产品代替,未来3D技术和TOF技术会与时共进,这些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人脸识别技术现有的发展状况,而且它也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同步地更跌与创新。

总体来说,人脸识别技术未来的影响不可小觑,并且其发展现状十分客观,加上政府和大众的支持,它将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尽管有政府和大众的支持,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脸识别技术本身的识别度有待提高;第二,人脸识别技术在行使支付的过程中存在支付安全问题;第三,国家缺乏完善的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法规。

二、人脸识别技术在银行业务的运用状态

(一)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的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背景下,人脸识别在银行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柜面、线上和终端业务系统三大方向。

1.柜面业务。农业银行的超级柜台是在“中心共享”运营模式下,基于社会迫切要求将个人业务向集中模式迁移的需求,自主研发了新型作业模式的业务处理系统。超级柜台在办理业务时,首先由后台审核中心进行人工审核,以确认客户身份;其次,人工审核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客户现场影像图片和公安部联网核查图片进行比对,将返回结果作为人工审核的重要参考标准。[4]

建设银行的智慧柜员机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现场照片上传至公安部门,将公安部已存的身份证照片进行对比、核查,计算出相似度。若相似度达到标准则身份审核通过,反之拒绝通过。

2.线上业务。人脸识别技术现在已经初步应用在银行的线上信贷的业务、手机银行用户身份认证、辅助Ⅱ类和Ⅲ类账户远程开户等方面,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已在手机银行中利用人脸识别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支付业务前端受理线上化将会是智能时代的所趋大势。

人脸识别技术结合人脸识别系统数据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和关联,实现身份识别的智能化。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将各类必须临柜受理的支付业务前端受理流程线上化,实现客户线上发起、填单、预签约、自动预审,线下临柜只需审核交易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最终交付产品和服务。[5]

3.终端业务。通过技术手段简化用户输入的信息,用户只需在自助终端前进行人脸识别并确认账号信息即可完成简单的业务办理。[6]谈到人脸识别技术在刷脸终端的应用,蚂蚁金服、财付通、京东等支付机构,目前已经进一步使用。在银联方面,2018年末,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初步终端试验;2019年起,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试点方案逐步取得验证,并于2019年10月正式发布刷脸支付产品。

(二)银行为推广人脸识别技术所采用的方法。为迎合时代的潮流,银行业采取相应措施来推广人脸识别技术。

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的发布,银联联合全国各商业银行、收单机构、终端厂家,通过一次人脸注册,即可支持多个银行的刷脸支付业务,充分体现产业升级,互联互通。[7]

银行ATM机风险报警系统的实现,采用基于STM32的OPENMV来进行人脸识别,使得该系统在原有的ATM安全措施上更高效地完成系统实时监控和防范的功能。[8]

(三)人脸识别技术产生的效用。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当前生物识别领域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技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缩短了客户等待时间,提升了客户的服务体验,更科学、客观的实现“人证合一”,降低了“肉眼”观察的主观臆断和失误辨认,减少了审核人员占用,提高了业务办理的效率并且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使银行的服务更加简便化、精细化、专业化,大大提高了银行业务的安全性,避免了非法人士盗用身份开户等不安全隐患,可显著节省银行经营成本,进而为银行的利润提升做出贡献。[9]

(四)嘉兴各家银行对人脸识别技术所做的应用。目前,嘉兴市建设银行嘉兴分行完成了智慧柜员机人脸自动识别应用推广,升级了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如刷脸取款、身份识别、智能防护等业务服务。在VTM渠道应用人脸识别技术之后,建行又率先推出“ATM刷脸取款”业务,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和手机号码验证、密码验证来确认、审核客户信息,可以确保错误识别的概率在万分之一及以下。[10]

嘉兴市招商银行采用了与建设银行智慧柜员机相同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辨别是否本人办卡时,工作人员进行远程观察,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现场照片与公安部已存的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核查,更客观、科学地实现“人证合一”,减少“肉眼”观察导致的失误辨认事件。

中国农业银行海宁支行的自动取款机已经完成了“刷脸取款”的需求。

三、人脸识别技术在银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深入各个行业,并在各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1]以下主要以客户体验为研究对象讨论人脸识别技术在银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为调查问卷法,实际发放问卷2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33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一)客户对人脸识别技术在银行业务的应用不“感冒”。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我们发现有33.33%的客户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在银行业务的应用是可有可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80%的中年人因为好奇心偶尔去尝试一次新的体验;2、75%的老年人安于现状,认为这种技术无关紧要;3、9.66%的调查用户未听说过人脸识别这项技术。

(二)客户担心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安全问题。据统计,62.3%的客户认为人脸识别技术不安全,是因为不法分子会利用该项技术进行犯罪,虽然在个人私有财产安全方面,国家已经制定了许多完善的法律制度,但不法分子依旧做违法的事情,这正响应了当前流行的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一些在客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不法分子极有可能偷偷描绘用户的面部特征,紧接着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以猎得一些不法之物。近日,有商家在网络商城上公开兜售“人脸数据”,他们的主人有明星、普通市民,还有部分未成年人。而这些脸的主人们不仅对自己的“人脸数据”被出售毫不知情,甚至不清楚自己的面部数据何时被采集。基于此种忧虑,客户不愿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因为他们在行使支付功能过程很可能泄露个人面部信息以致个人私有财产的损失。

(三)客户不满意人脸识别技术的识别度。通常情况下,随着客户的年龄增长,一些常规性变化是可以被计算机识别的。但是计算机也会出现无法识别或者识别率低下的情况,比如遇到整容、过浓的妆容时。另外,双胞胎、多胞胎这类人脸信息的分辨在人脸识别技术中是一个待攻克的难题。最后,在拥挤环境中,人脸识别系统可能会一次性捕捉到多张人脸,这对识别的准确度产生一定影响。

(四)客户忧虑人脸面部的损毁程度会影响银行业务的办理。客户的人脸面部特征除了常规性的变化外,还存在由于意外事故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人脸特征。对此客户产生了这样的忧虑:人脸面部达到多少损毁程度会影响银行业务的办理?客户的忧虑源于:如果事前已经在银行业务中运用了人脸识别技术,那么大面积的人脸面部特征的损毁将不便办理银行业务。

四、人脸识别技术在银行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对策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调查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在银行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将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

(一)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率。虽然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客户的使用体验问题以及人脸识别的普及和规范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依据客户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体验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不仅便于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率,还有利于提升银行业务的办理效率和安全性。

(二)提高人脸识别周围环境的安全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旦生物特征数据被盗取,将给客户带来无法预计的风险。对此,银行业仍需要不断提高人脸识别在相关应用软件和储存设备方面的技术水平,以及人脸识别周围环境的安全性。银行业可以通过AI识别人脸情绪+心理学分析的手段来一一排除人脸识别周围环境的可疑人员,提高人脸识别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从而有效的保护公民隐私。

(三)加强支付渠道的安全保密性。鉴于客户对支付渠道安全保密性的担忧,银行业将会在客户办理业务时,提醒客户支付环境是否安全。若客户在线下办理业务,银行柜员将以口头的形式提醒客户;若客户在线上办理业务,银行将会提前设计一个界面,每当客户办理线上业务时,该界面会自动弹出窗口,提醒客户支付渠道是否安全。同时银行也会委托专人在后台监测支付环境是否安全。

(四)定期更新客户的人脸信息。由于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客户的人脸面部特征不同时期可能存在差异性,对此银行业应该实时与公安系统保持同步,定期更新客户的人脸信息,以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五)协同相关金融机构提高行业规范程度。根据公民个人隐私的保障和社会信息安全系统完善的需求,各大金融机构间可以制定相关有效条约,共同提高行业规范程度,加强对于人脸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