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影响研究

2020-03-22 18:31:48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0期

韩 笑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00000)

回顾2019年,“数字货币”成为谈论最多的关键词。2019年6月18日,美国社交巨头Facebook正式对外发布了数字货币项目Libra白皮书。这一消息刚发出,就引来了世界各国央行的关注以及各领域专家的热议,全球央行开始在数字货币研发上密集发声。显然,世界即将迎来数字货币的时代。

中国央行也积极地参与到热议中。从2014年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成立开始,一直到现在,技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初步构想

我国中央银行将要推出的“央行数字货币”,简称“DC/EP”,“DC”即Digital Currency,是指数字货币,“EP”即Electronic Payment,是指电子支付,简言之,这是作为电子支付的数字货币。

首先,将要与大家见面的央行数字货币可以理解为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本质上等同于纸钞,是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无限法偿,属于现金(M0)范围。从这一本质来看,与Facebook要发行的Libra完全不同。

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是注重替代M0。这是为了解决纸币和硬币(M0)存在的许多问题:发行、印制、回笼、贮藏等环节以及防伪技术研发的成本较高;不如电子支付便捷,应用场景逐渐减少;容易被匿名伪造和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目前的电子支付手段依赖银行账户,无法实现公众匿名支付的要求。

其次,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使用“双层运营体系”,这与现行的纸币流通模式相同。“双层运营体系”就是指传统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即先由中央银行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将其兑换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兑换给公众,并提供相应的存取等服务,一同维护好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体系能够良好运行。

最后,在管理方式上,始终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央行数字货币由中央银行主导发行并管理,使其在整个流程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不仅能强化社会公众对央行数字货币的信心,保障货币政策和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还能防止过度发行引发通货膨胀从而维护金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二、央行数字货币会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产生影响吗?

在电子支付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央行数字货币认识模糊,自然会将其与已经熟识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进行比较。那么,究竟央行数字货币会产生挤出或替代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吗?

(一)区块链底层技术尚不成熟

目前的主流数字货币,如比特币、Libra等,都是运用区块链技术。按照央行数字货币重点替代流通中的现金,实现货币去现金化的构想,其使用场景将主要是小额高频的零售支付场景,而高并发是这类场景最主要的特征,那么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首先就要满足这个需求。根据相关人员给出的信息推测,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系统的性能至少要达到30万笔/秒以上的程度。当前的区块链技术很少可以满足这种性能要求。比特币是每秒只能完成7笔交易,以太坊平均每秒能完成20笔交易[1]。

但这样的交易吞吐量是无法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进行比较的。2019年天猫双“十一”电商购物节的支付宝数据显示最大流量洪峰是54.6万笔/秒,几乎是2017年25.6万笔/秒的一倍[2]。微信支付交易峰值也早在2017年的就达到了15.8万笔/秒。单纯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央行数字货币还未能构成足够的威胁。

(二)或浪费电子支付已形成的资源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只是电子支付方式,是在现有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基础上,对货币层次中M1、M2的数字化。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普及程度说明M1、M2现在已经完成了电子化、数字化。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实现M1、M2在银行账户中的流转,需要使用的各种系统,比如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内部系统以及其他支付机构的各种网络支付手段等,都已趋于成熟,并且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不断演进、日益高效,支付效率和性能都足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属于流通中的现金(M0),是用于替换处于流通体系但未能通过电子支付方式数字化的那一部分现金,是对现阶段电子支付的有效补充,无意对作为电子支付方式的支付宝和微信造成过多影响。

(三)支付宝和微信也能使用央行数字货币

目前的支付宝和微信是使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也就是人民币进行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变成了使用央行的存款货币,也就是数字化人民币进行支付。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只不过是支付工具发生了变化,支付渠道和场景不仅没有改变,其支付安全性和功能反而增加了。当然,这些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但对用户而言,在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时不会感到明显的改变,只是支付工具的可选项会更多,用户体验更佳。所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能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话,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四)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无法替代

在现在的货币体系中,商业银行将吸收存款的一部分按部分准备金制度交由中央银行,剩余部分进行贷放从而形成多倍存款创造。货币供应量的源头是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准备金组成,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量,再经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形成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给量。

央行数字货币是由中央银行按照100%准备金制度兑换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将央行数字货币兑换给公众,属于流通中的现金。如果公众对央行数字货币的需求增加,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会相应减少,货币供给量的规模缩小。为了维持货币供给量的稳定,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进行对冲。

中央银行不对央行数字货币付息,商业银行会在兑换央行数字货币的便利性方面设置门槛,小额支付需求可直接使用数字钱包,大额兑换和支付需上传身份证或银行卡信息,并需要与银行预约。这都透露出央行不希望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对电子支付体系产生过多影响的意愿。

三、结论

支付宝和微信的普及率虽然很高,但在网络未覆盖的偏远地区、停电或自然灾害导致通信中断的特殊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支付壁垒。而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现“双离线支付”,只要收支双方都安装了数字钱包,即使在没有网络和通信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支付。这是只有纸钞才能完成的交易。

可以看出,无论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还是运行框架,中央银行都旨在替代电子支付无法实现数字化的纸钞,避免其挤出支付宝和微信等电子支付,引起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货币体系未知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