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视角下消费的就业效应原理分析

2020-03-22 18:31:48李文希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0期

李文希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过去依赖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拉动、服务业带动和内需支撑。这意味着中国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明确了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过去五年的发展中,良好的就业形势无疑是经济转型背景下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一、劳动力供需分析

就业人数与就业结构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结构的比重与产业发展情况,因此就业人数与就业结构可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关于消费的就业效应原理分析需以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分析作为出发点。

(一)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政府和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所需要的劳动力。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超过政府,因此为便于分析,本文关于劳动力需求的探讨仅限于企业范畴。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本质是一种派生性需求,是由消费者对产品市场的需求即直接需求引起的。消费者的直接需求影响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企业需求的满足则需要通过减少或增加投资来实现。因此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分析需结合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进行讨论。

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为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消费品产生的需求,投资需求是指企业为进行社会再生产对资本品产生的需求。二者作为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同时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独立存在。关于二者的互动关系,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做了很好的揭示。

加速原理由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A·C·庇古等学者提出并发展完善,是指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增长带动企业对资本品需求即企业投资需求的增长,强调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的作用。乘数原理由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揭示投资需求的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企业的投资能增加资本品生产者的收入,收入的增加将带动资本品生产者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增加消费品生产者的收入,并引发消费品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求,如此循环往复,便会带动消费者收入与需求的成倍增加。

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相互依存性,因此反映二者相互作用的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循环往复、交互作用,即消费需求的变动会引起投资需求的成倍变动,而投资需求的变动又将进一步引起消费需求的成倍变动。在二者的交互作用下,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动。

(二)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因素(人口规模、人口的自然结构、身体素质等)、经济因素(闲暇娱乐、教育培训、工资等)、社会制度因素(劳动制度、劳动条件、社会传统等)。其中大部分自然和经济因素都受到消费的影响,如衣食住行等生存资料消费是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影响人类的繁衍,进而影响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康体保健、教育培训、闲暇娱乐等发展型和享受型资料消费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增强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消费对于劳动力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合前文对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可知,投资和消费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劳动力需求的波动。而消费又影响着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投资和消费是影响劳动力供需态势即就业水平的两大重要因素。但若要对就业水平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须把握好投资和消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例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在研究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该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精神,认为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非一味地扩大生产。生活品质的保证有赖于发展型和享受型资料的消费,即需协调好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在新的发展阶段,依靠资本投入扩大生产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经过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我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兼顾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注重经济收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共生。因此,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坚持扩大内需,消费与投资协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个发展方向明确了消费对经济繁荣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究其原因,具体如下。

(一)投资乘数效应的局限性。一方面,乘数原理强调依靠投资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企业投资一般是在经济状况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萧条期一般不会出现,因此从投资时段来看企业投资具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政府投资作为企业投资的补充,尤其在经济衰退期,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对增加就业机会、恢复刺激消费需求具有促进作用。但投资转化为消费的能力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加上投资本身作为资本存量增加的手段,又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距,加剧产能过剩危机。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调控手段是应对经济衰退的临时措施,所以居民在调控时期增加的收入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决策取决于长期稳定收入,而不是暂时性收入。因此居民暂时的收入增加并不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增长,投资的乘数效应受到限制。

(二)消费加速效应的有效性。首先,消费对于经济周期具有稳定的作用。根据相对收入假说,消费不仅受到现在收入的影响,更受到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这说明了消费相对于投资来说,波动较小,其自身的稳定性也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人类生产的最终目的,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由于消费反映的是最终需求,因此应以消费为导向进行投资和社会生产,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三、结语

就业水平的高低是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在本质上又是由消费和投资两大引擎所驱动的,即消费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劳动力供需态势即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由于消费反映的是直接需求和最终需求,与投资这种派生性需求相比,波动性更小,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需的变化起着稳定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经过前几十年以投资为主的高速增长阶段,我国增强了经济实力,积累了实践经验,在新常态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学原理,符合国情和市场规律的变化,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促进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