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煜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山西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全国明清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市。古城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极高,集中在平遥古城某一方面或领域的研究众多。如在法律保护、古城墙坍塌、古建筑修复、古城道路规划、城区改造、平遥方言、古城美食等方面都有进行专门研究,但这些研究普遍缺乏对古城的整体掌控,其大都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而缺少了与其它领域的联系。本文的研究方向则是在分析平遥古城景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古城文物、古建筑等方面进行专门研究。旨在得出对如何继承与弘扬古城所承载的晋商文化、改善平遥古城旅游结构以及满足旅客多层次旅游需求等问题的答案。最终对平遥古城生态化健康发展对策进行合理分析。
平遥古城文旅产业开发与保护意义重大。在平遥古城的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政策为主导,民间资本做辅助为主要力量,来推动平遥古城文旅产业全面发展的基本格局。古城的人文建筑景观在景区整体旅游资源中占极高比例。在整个古城构造中,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的通行网络,成为其“骨架”,以金井市楼为中心,南北大街大体为中线,东道馆西寺院,左县衙右城隍为代表的古建筑,形成“支点”,最后以四千余处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历史原貌的古民居建筑和商铺填充了“血与肉”。
平遥古城的旅游容量是决定其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平遥古城在此方面是具有其特殊性的。其特殊性就体现在古城既是居民区又是旅游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古城的旅游心理(感知)容量、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生态容量。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景区范围内文物古迹众多,至今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以及3797处年代久远的历史名居建筑。现下常住人口约3.5万人,但是在专家的建议下,古城内常住人口应控制在2万人以下。且古城全年接待游客在1400万人次左右,在国庆、春节、五一等旅游高峰时期日均接待9万人次左右,[1]对古城的旅游容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增加平遥古城的环境容量成为了一大难点。
除游客和古城内居民外,旅游业的服务人员及其配套设施也成为了影响古城旅游容量的一重要因素。在社会化开发的力量推动下,全县形成了以21处旅游景点、6条特色产业街区、200余家旅游特色商铺、2个大中型文化娱乐项目等为主的文旅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又见平遥”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等文化名片。客栈发展到375家,客房7568间、床位1.5万余张,旅行社发展到24家,导游697名,特色旅游电瓶车辆340余辆,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6万余人。[2]古城文旅产业体系的完善,大大增强了古城的旅游心理(感知)容量和旅游资源容量但对古城的旅游生态容量却是一大挑战。
古城内的规划用地,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景区用地,二是居民用地,三是其它用地。景区用地以景点、城墙、古建筑占地为主,居民用地则指古城居民的居住用地,其它用地是包括道路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而在实际用地中,规划用地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除政府所有的景点外,多处景区用地与居民用地或其它用地混杂在一起,对于景区保护增加了难度。以古城内的各级保护类院落为例,由于多数院落属个人私有,且仍有居民居住,甚至有私人改造为旅馆与商铺。由此导致了古城内乱拆乱建和破坏性建设现象的出现,也为进一步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文物古迹的保护带来了矛盾。
古城内,古建筑所有权基本分为两类:国有公房和个人私房,其中国有公房3000余间,除少数房屋作为政府办公所用外,绝大部分房屋被房管会以较低价格租赁给居民使用。公房实际情况破损情况较为严重,政府无力进行全面维修。便以政府指导下旅游产业社会化发展的方法,将部分国有公房的经营权转让出手和采用合作制、股份制的方法进行社会化开发。近年来,古城内20余处古建筑产权和100余处古建筑经营权进行过公开拍卖。以古城内南大街(明清街)国有公房经营权的转让为例:在引进社会资本的帮助下推动平遥古城城市总体布局,南大街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旅游产业街,以南大街为核心,连接了西大街、东大街、北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东西南门头街等古城区的修复。这一举措,不仅弥补了政府在古城开发维修资金的不足,而且在加速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平遥人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有利于古城城市总体规划的推进。
平遥古城法律保护体制的制定和完善为古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法律。[3]并在2018年9月30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进行新一轮修订。平遥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以及城市旅游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大纲都在此条例的基础上相继颁布。并且先后出台了《平遥县县城总体规划》、《平遥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的出台,为推进平遥古城文物保护的法制化进程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在平遥古城文旅产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到了古城文旅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平遥古城追求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1997年,与平遥古城共同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古城城郊的双林寺和镇国寺。“两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但在吸引游客的表现上不温不火。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北宋时改名“双林寺”。位于古城西南方向6公里的桥头村,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重修。寺内现存2000余尊木胎泥塑作品,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之精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真正、独一无二的珍宝”。镇国寺则位于平遥古城东北方向12公里的郝洞村,始建于元代,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镇国寺占地面积10892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保存着国内仅存的五代寺观彩塑。[4]但在平遥古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宣传不够到位、配套旅游设施和景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出现了“两寺冷清”的状况,其文化价值所蕴含的旅游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
除出现“两寺冷”的情况外,还有以平遥牛肉、长山药和推光漆器这些为代表的土特产品,都存在着开发程度不足的问题。其中,作为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的平遥推光漆器,是平遥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体现出极高的传统艺术水平的同时也具备着不低的收藏价值。并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制作漆器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小等因素,平遥推光漆器并没有在外有较大销量。平遥牛肉和长山药以及布鞋、剪纸等土特产品也遭遇了相同的困境,仅在当地有名气,对外则并没有过多的知名度,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由此可见,平遥的旅游文化资源挖掘程度不深,仍然有待开发。
旅游业管理秩序混乱。部分古城游览车发生欺客、宰客现象。部分游览车主以旅游接待人员为名,哄骗游客必须坐游览车才能进入古城。多以两百元包车和一人十元送进古城的方式来进行服务。其中包车方式多是将游客送达旅游景点后便由游客自行参观,待游客逛完景点后再接送到下一景点,实际做车时间不到一小时。而十元送至古城内,实际情况是平遥古城进出城门并无限制,且停车场至古城距离为二百米左右,一般步行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以及举例古城内的游客消费回扣,一般其中住宿费用回扣为三成、餐饮为四成、特产购买则两成到六成(根据消费价格和种类不定)。
古城建筑的违法改造。古城古城内的近4万居民,由于古城居民对改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对所拥有的民居进行了商业化改造。古城墙附近,不少居民擅自修建地下室,对了古城墙的地基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擅自修建停车场、拓宽道路;平遥古城内民居擅自拆除重建、新建、改建等问题突出,破坏古城风貌的建设活动缺乏有效监管。现代化物品的介入使传统民居破坏了其最原始纯真的状态,损害了古城的历史坏境。
古城居民保护古城文物古迹意识淡薄。在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政府开发建设项目和居民建设项目在不同程度上侵占了古建筑文物保护原有的范围,对古城的古建筑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损害,在古城旅游项目开展的同时,施工单位未采取适宜措施保护现象普遍,甚至出现了部分拆毁古建筑的现象。部分古城居民出于个人思想和私人利益等原因,随意占用和破坏古建筑的行为也时有发生。[5]
古建筑保护资金不足。平遥县属于典型的人口大县,但财政力量薄弱,平遥县2018年财政收入6.7亿元,但截止2018年底平遥县债务限额30亿元,全县人口52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4.9亿元。而围绕城内古建筑保护、城内人口外迁、古城环境整治和旅游配套设施升级等项目的实施需要约40亿资金支持。以及在未来三年政府规划综合整治古城环城地带、综合地下管道建设、旅游通道升级等项目至少需要150余亿元,政府配套资金压力紧张。[6]
平遥古城因其古老的建筑和难以估量的价值而闻名国内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基础设施方面先天不足的弊端。由于古城位于黄土高原,又处在全国煤炭集中产区,沙尘天气频繁以及受雾霾天气的影响,粉尘、烟尘污染严重。使古城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不佳,秋冬季节成为其生态环境恶劣时期。在当前人们更加追求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平遥古城秋冬季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极大影响到了平遥古城文旅产业的发展,例如秋冬季就成为了古城的旅游淡季,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已明显阻碍了平遥古城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平遥古城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商文化已经深深植根在古城的灵魂当中,平遥古城在明清时期曾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一度是被称为“中国金融的华尔街”晋商精神中的开拓、敬业、诚信、刻苦和团结等精神也烙印在三晋大地人民的灵魂深处。积极宣扬以平遥古城为代表的晋商文化,有利于唤醒古城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增强其思想意识建设。因此,大力传承和弘扬晋商精神,借此来充分保护和挖掘平遥古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将平遥古城的优良传统文化作为打造平遥古城品牌的强有力工具。
这一战略符合平遥古城新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既有对过去发展思路的继承有具有创新意识。以创新、科学的态度来打造平遥古城生态化健康发展新局面。自2001年以来,平遥已经举办了十九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参加摄影展节的有来自法,英,德,俄,美,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和内陆各省的优秀作品,大大提高了平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古城的文化衍生品《又见平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见平遥》作为一种大型实景演艺项目是与平遥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大型演艺项目,在提升游客旅游满意程度的同时也大力的宣扬了以平遥古城为代表的晋商文化。同时在平遥县政府积极打造下,又建成了《又见平遥》文化旅游产业区,《又见平遥》项目的完成势必将成为古城旅游的深度立体式开发的典例。还有在平遥建立的国内首家故宫文创中心,要借此创作一批具有平遥文化烙印的文创产品。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平遥古城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在满足旅客对于理解晋商文化需求的同时,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平遥古城的知名度,产生了品牌效应,但在开发的同时也应避免文化遗产过度的商业化,保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在古城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应重点在以下方面:一是积极实施城市公共绿化,除政府投资建设公共绿地和公园外,古城居民因在私人庭院中积极进行植物栽培,这样不仅能够美化古城容貌还可以局部的影响到生态环境。二是要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古城内居民及周边居民大都使用自家烧锅炉的方式在冬季取暖,应由政府主导,逐步取缔这种取暖方式,改由统一供热或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平遥大气环境的破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三是要调整古城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要在政府的号召下,搬迁高污染企业,降低烟尘、粉尘排放量。改善古城生态环境,就是要在保证古城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力提升游客的旅游质量。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推进古城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因此,多渠道引进资金保障发展,是解决古城经济困境的制胜关键,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古城的生态化健康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出,除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外,平遥古城的特殊保护要求还需要省、市政府甚至是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以此来缓解县政府财政紧张的状况。其次就是要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寻求创新合作机制,以此来缓解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对于经营权的转让和产业产权的出售来吸引有能力承包经营古建筑和景区规划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可以和民间企业共同进行平遥古城的生态健康化发展道路建设,在政府设立监管模式和确定好古城维护方案的前提下,吸引民间资本来解决平遥古城生态化健康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平遥古城是一笔不可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后人无法重建,只能去尽力保护。关于平遥古城的生态化健康发展绝非一朝一夕或部分人努力而能够实现的。要开发与保护并重,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起来统筹考虑,最大程度上实现立体式的创新性的开发局面。向全国甚至世界人民展现出一个具备深厚文化内涵和的良好精神面貌的古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