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婷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物流产业也随之成为各大企业为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的对象。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的交流程度也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近几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物流产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收益,降低成本,同时改善了企业的经营效力,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多的区域内部开始注重其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稳增进的主要保障,据专家说明,恰是由于长江经济带的特别角色,国家才决定将其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上世纪80年代,国家首先提出“一线一轴”的重要战略构想。长江经济带的长江作为战略里的“一轴”,引起了国家的足够重视。2014年,政府又提出了“打造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响亮口号,意在鼓励和支持长江经济带发挥内河航运的优势,带动上、中、下游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来说,又推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拥有不容小觑的战略地位。
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以黄金水道为纽带,贯穿动、中、西部。其内部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差距和现实复杂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研究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对于更好、更快的发展和改善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鼓励和支持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口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当正确面对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2016年1月,国家领导人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争取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环境优美、交通顺畅、经济协调、市场自由、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7]。
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很多种类,我们根据实际的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观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反映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概况。
近十几年长江经济带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游地区的2006年的投资总额是988.4亿元,2015年增加到7041.3亿元。中游地区2006年的投资总额是819.6亿元,2015年增加到4018.4亿元。下游地区2006年的投资总额是1971.9亿元,2015年增加到5502.2亿元。十年之中,上、中、下游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化较小,但是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用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产业结构是物流产业的内部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反映了物流产业内部的发展倾斜点和缺陷。研究物流产业结构对于把握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和物流的未来走向,进而制定正确的物流产业政策,推进物流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就全国范围来看,道路运输的就业人数在所有物流产业中占比最大,说明全国范围内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仍然以公路为主,邮政业在2016年发展态势良好。对比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数据发现,在所有物流产业就业人员构成中,上游地区的道路运输就业人员数位居第一。其次是铁路运输,而邮政业发展缓慢,其可能原因自然条件限制了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阻碍了上游地区快递业务的发展。同样,中、下游地区的道路运输业就业人员位居第一。总的来看,长江经济带内管道运输的就业人员下游最大,上、中游明显数值较小,说明物流产业结构中,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导致上、中游地区没有充分发挥管道运输的优势,需要进一步物流设施优化建设。
通常情况下,物流产业的产值、就业人数、企业数以及所完成的物流量的大小被称为物流产业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指标和长江经济带的实际情况看,一般将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产值作为物流产业的产值。
近十几年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及邮电业地区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200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额为92136亿元,其中上游地区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生产总值为102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中游地区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生产总值为115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下游地区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生产总值为26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额为11837.6亿元,其中,上游交通、运输及邮电业地区的生产总值为320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中游地区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生产总值为236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7%。下游地区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生产总值为626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
根据过去十几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上、中、下游地区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推进作用,但是在近几年的贡献比例有所下降,说明长江经济带的物流产业发展处于转型期,物流产业规模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潮流。
长江经济带的物流产业存在着很大的区位优势,根据统计年鉴数据,长江经济带总体进出口总额波动不大,2006年为19648.1亿万美元,2015年为16690.1亿万美元,略微有下降。其中,上游和中游地区增长明显,前者从2006年的188.6亿万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878.9亿万美元。后者从2006年的307.8亿万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917亿万美元。其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物流产业经济发展环境好。下游游地区略微下降,从2006年的19151.6亿万美元下降到13894.2亿万美元,其可能的原因是下游地区减少进口总额,加快产业转型。
除此之外,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物流需求,对物流产业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长江经济带大中型工业企业个数总量达到27080个,其中上游工业企业个数为5036个,约占总数的18.5%。下游工业企业个数为6800个,约占总数的25.2%,下游工业企业个数为15244个,约占总数的56.3%。依靠长期以来,中、下游地区的工业发展优势,特别是下游地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中、上游地区可以借鉴其发展模式和特点,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完善工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下游地区,可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加快产业转变,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换,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存在的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整体建设较为完善,但个别地区的建设条件差。铁路营运资源总体充足,但经济发达区域较为紧张,落后地区公路有效利用率低,内河航运生态环境差,物流园区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2.物流产业结构整体较为协调,但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现代物流业服务功能并不完善,且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
3.经济发达地区高素质物流人才比较缺乏,大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且缺乏专业的物流操作培训和知识讲解。
4.区域之间经济联系较强,但区域之间物流产业联系较少,上中下游地区尚未建成完善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和控制平台,难以实现理想的规模经济效应。
5.物流产业的潜在业务量巨大,但是目前被挖掘出来的业务量有限,未能充分利用重要区位优势,缺乏创新,未能建立新的经济带动点。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仅包括铁路、公路和内核航道建设,还包括开展物流活动需要的硬件设施,比如专业的物流运输车辆、物流产业园区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等。虽然中、下游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但是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显然还不够成熟。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的时间较久,但是后期收益不可估量,因此,建议长江经济带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上游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可能无法利用内河航运这个低成本的运输方式,但是可以继续加大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建设,加强与中下游之间的经济联系。
结合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速度,建议各地区物流企业进行兼并,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提供更为全面的物流企业服务,加快大中型物流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其中,中下游地区由于物流企业发展已经较为完备。建议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进行产业重组,互相利用的硬件设备和运输网络,培养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产业。而上游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其物流产业的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反而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成本低,因此,建议对当地中小型企业加强引导。
物流人才作为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要在具体的操作中探寻实践经验。争取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想效果。一方面,各大高校要把握全社会经济和物流发展的大趋势,结合学术理论知识,设置专业的物流工程科目,更新最先进的教学教材,安排经验丰富的物流专业师资。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内部也要注重对基层物流从业人员技能的培训,设置一套完整的入职培训,制定员工技能培训成长计划,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培养紧跟时代发展的全能型物流人才。
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物流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的整个区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上游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相比之下,中、下游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强。建议在上、中、下游交界处建立大型物流中转基地,打破行政界线、区域界线,形成覆盖整个经济带的物流运输配送网络,以下游发达地区为带动点,拉动上、中游经济与物流发展。除此之外,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将上、中、下游地区的物流活动全部实施实时监控和统一调度,扩大地区的对外开放,增加物流业务量。
地区政府应当加大对当地物流产业在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如提供中小型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奖励物流业务量较高的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提高货物进出口总额,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物流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政策门槛限制。政府还可以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资,鼓励和支持大中专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型高素质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