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伊迪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为评价我国公司监事会治理水平,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所公司治理评价研究小组构建监事会治理指数,并多次运用该指数对我国监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2004年,研究小组选取2002年130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监事会治理对公司治理绩效没有显著影响。2006年,研究小组利用1249个样本对监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监事会治理指数等级分布表中看出,监事会治理状况在总体上仍不乐观,并且不同公司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从治理指数前100的上市公司统计检验分析结果发现,监事会治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绩效。2008年,研究小组对1162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从连续4年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数中看出,与2006年相比,监事会的治理状况明显提高。2010年,研究小组对2008年的公司治理水平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监事会治理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监事会仍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监事会的有效性逐渐提高。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监事会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是“形同虚设的”。Jia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程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力度极小。王世权等人指出,对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并不乐观。即使是由国务院直接任命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派遣的监督人员也没有真正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袁萍等人通过设定监事会平均人数、会议频率、硕士以上学历的比重均低于平均水平等指标,对监事会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监事会在整体和单方面对企业绩效指标均无重大影响。韩葱慧等人从监事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出发,选取监事会成员持股比例、监事会成员领取薪酬所占比例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显示监事会成员持股以及监事领取报酬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我国监事会的影响力被严重弱化。
与采用单层次治理模式的英美国家相比,由于外部监督的强大作用,它们建立了独立的董事制度,没有监事会,因此对监事会的管理较少关注。而国内对监事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事会制度的建设上。学者们主要从法律的角度探讨监事会制度的建设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探索监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1999年,道尔顿等人发现,监事会规模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因为规模更大的监事会可以改善其对CEO的咨询功能。Puspit等人也证实了这一发现,他们发现监事会规模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Arosa等人找到企业绩效与监事会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形式,这意味着如果监事会规模不太大或不太小,监事会的效率是最佳的。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监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的绩效越好,因为监事会规模越大,知识面越深,监督效果越好,并且其咨询作用也越好。相反,其他研究表明,监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此外,Cramer证实了监事会规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权衡。
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监事会和企业绩效的研究大多选取监事会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李维安等人赋予监事会独立性与监事会行为有效性权重系数构建监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的独立性从人员安排的独立性与权力构造的独立性两个层次上衡量,分别选取外部监事占内部监事的比例、监事会主席是否兼任党政职务两个衡量指标;监事会行为有效性选取监事会会议次数衡量。杜永奎等人通过研究监事会规模对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监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袁萍等人选用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会议频率、监事持股情况、监事的学历,来研究监事会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得出监事会的所有相关变量对公司业绩指标都没有显著影响。
目前国内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考虑了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而对监事会的治理和绩效的研究则不太关注,主要是因为监事会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对公司、对业绩的影响相对隐藏。探索监事会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监事会的改革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