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激励性语言艺术的运用探究

2020-03-22 17:11林赛棋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激励性泡泡美术

林赛棋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6)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尽管有些教师教学形式多样,也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但课堂的气氛却枯燥、沉闷。不难发现,教师语言的随意性和贫乏性,是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往往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美化,而忽视了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枯燥乏味的语言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更无法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在当今核心素养的课程观下,美术教师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讲究课堂语言艺术尤为重要。

一、通过趣味性语言导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有趣的课堂导入语,如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在三年级美术《会演“戏”的玩具》一课导入中,教师这样创设导入的情境。

师:今天课堂上老师请来了两位新朋友,同学们想认识吗?

生:想!

教师顺势展示自己制作的教具“手偶”,表演它们的对话——

手偶A:大家好!我是逗逗。逗,就是那个逗你开心的逗哈。别看我长得有点意外,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我可是我们偶戏大家族中最有才华的演员啦!

手偶B:哎哎哎,做人要谦虚,要像我这样,虽然才高八斗,但我从来不说嘛。呵呵,大家好,我是捧捧。你们喜欢我吗?(喜欢)这节课我们将带大家一起走进偶戏家族,学习《会“演戏”的玩具》这一课。

看着教师绘声绘色的角色表演,学生乐不可支。心理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大脑活动的效率与认知操作的质量。[1]笔者利用本节课的主角“玩偶”创设了风趣的语言情境,有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二、采用导向性语言提问,提高学生探究实效

导向性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与创新思维。要让学生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导向性,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符,使学生有条件、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如一年级美术课《泡泡乐》,笔者这样设置问题:

“同学们,泡泡里藏着许多小‘秘密’,等着细心的孩子去发现。你们想知道吗?”

“想!”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

笔者:“好,咱们一边吹,一边注意观察泡泡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看谁找到的秘密最多?”(板书: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由于问题导向明确,学生边玩边观察,很快就发现了很多“小秘密”:

“老师,泡泡有大的,还有小的。”

“泡泡是圆的。”

“刚吹出来的泡泡有点扁,像椭圆!”

“真是不小的发现!”笔者适时肯定。

“老师,泡泡五颜六色的,好漂亮!”

“看,我吹的泡泡像葫芦一样黏在一起了!”

学生不断地发现泡泡的形态与色彩的“秘密”,观察力得以培养,审美能力得以滋养,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基础。

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瞧,老师这样一甩,甩出了一个超级大泡泡。看看,里面还有啥?”

“老师,我发现泡泡像镜子一样,里面还有我们呢!(影子)”

笔者:“是啊。看,泡泡带着我们在飞呢。泡泡飞呀飞,要飞去哪里,想做什么呢?”

学生1:“泡泡飞呀飞,要飞去草原,看看草原有多美。”

学生2:“泡泡飞呀飞,遇到小鸟,还有太阳公公,向它们问好。”

……

学生在笔者创设的语言情境中进一步放飞,想象力就此迸发,情感得以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向性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时,学生画出来的泡泡不仅仅是表象的泡泡,更是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充分展示,是带着学生思想情感的富有生命力的儿童作品。

三、巧用形象性语言迁移,使学科术语通俗易懂

美术是一个专业性知识较强的学科,教学中涉及概念的部分,一味枯燥地讲解小学生很难理解接受。教师在介绍这些学科术语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尤其对低年级学生,少用或不用抽象、难懂的词汇,尽量将科学性、生动性统一起来,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比喻的手法,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如上《点、线、面》一课,上课伊始,当学生排着队走进教室入座后,教师这样说:“你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点;当你们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时,就组成了一条线;当你们全都坐在座位时,就组成了一个方方的面。”在叙述的同时,还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来配合教师的语言。简短的几句话,形象又生动地解释了“点、线、面”的概念,[2]使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此节课的知识点。

四、运用激励性语言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机械或冷漠的评价语,会阻碍甚至伤害学生的成长。研究表明,“采用积极语言会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友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形成、增强教育者所期待的行为。”[3]而激励性语言是积极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教师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要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评价时忌机械、空洞、重复。一句“你真棒”说多了,必然逐渐失去效应和热度。对于有天赋的孩子,教师可以由衷赞美:“哇哦,我感觉你的鱼儿游呀游,要游出画面来了呢!”小小的心灵受到教师的肯定,得有多高兴。

对于绘画能力一般,但是态度认真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

“老师从你专注的眼神感受到了你对美术课的喜爱。”

“林威同学的这张作业虽然不是最好,但从每一笔稳重的线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完成这张作业时非常认真,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为他鼓掌!”

此时,学生受到的鼓舞又何止是一句表扬。对于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也要从正面积极肯定学生的优点:

“你今天画得多认真呀,美术工具也带齐了呢,老师为你高兴!试着把物体画大一些,一定会更好看。瞧,可以这样试一试。”

教师在肯定的同时,中肯地指出存在的差距,学生才能够欣然接受,增强信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五、善用煽动性语言描述,增强学生情感共鸣

艺术教育不在于单纯的技能传授,更在于情感被唤醒、被激励与鼓舞。美术作品是画家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每一幅作品都向我们传递着浓浓的情感。教师应善用语言来传递艺术家作品里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之与艺术家的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水平。

如在一节欣赏课上,笔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毕加索的美术作品《格尔尼卡》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笔者先播放了二战时期的一个短片,学生谈感受后,笔者说道:

“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讲的,看了刚才的画面笔者的心情也同大家一样沉重:那烈火中的房屋、那痛失幼儿的母亲、惊恐无助的孩子,似乎还在眼前。受伤的身体、痛苦的呼叫,这些惊心动魄的画面,似乎还在眼前。可造成这一切,是什么呢?!”

“战争!”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

“是的,战争!我们愤慨,生命被无情地践踏!目睹着这样的一幕幕,画家毕加索会表达些什么呢?”教师简洁生动、富有煽动力的语言,将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带动起来“,同学们,画家已不只是在画画,他是在控诉!他在控诉什么呢?”

此时,学生对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对如灾难般的战争的愤慨以及对处在战争中无辜的人们的同情,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制止战争,呼唤和平”的情感愈发强烈。教师充满煽动性的语言使学生入情入境,情绪被深深感染,心灵被震撼,也理解了艺术家作品的意义。这样的美术课堂就有了深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激励性泡泡美术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发展和完善——从抑制性规制到激励性规制
创意美术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巨型泡泡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