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的综合实践活动构建

2020-03-22 17:11陈金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想生活活动

陈金海

(莆田第一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设计有效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由于人们对人才观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存在唯分数论的误区以及对该课程的偏见,无法真正发挥该课程应有的实践育人功能。因此,笔者提出构建“有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主张,是基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做到有行动、有思想、才会产生新价值,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培养全人中的真正作用,也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有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主张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他在教育实践中的伟大创举,其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以“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为核心的“生活力”,而且“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与陶行知提出的“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的高级“生活力”相一致。因此,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论基础与源头活水。[1]

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指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前进,两者不能割裂开来,生活就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炼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体验中接受教育,这样与生活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活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生活力。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活即教育”的重要前提。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社会的一切场所就是学习的地方,“社会即学校”,真正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让人人可以受教育、处处可以受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没有教材和教参,但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便是教材,日常的生活就是课堂,社会是学生接受教育很好的学校。因此,我们要打破教育篱笆,拆除鸟笼式学校,将社会当作一所开放的大学校,真正解放小孩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他人,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吸取成长的营养。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做是相辅相成的,是生活的三个方面,对于事是做,对于个人的成长是学,对别人的影响是教。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而问题解决就是做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三大特征。“有行动的思想”和“有思想的行动”都很重要,我们要一面行,一面想,才能产生新价值。“做”不是盲干,要以实际生活为中心的做,是有目的的、有思维的做,通过做,师生获得直接经验,然后经过思维加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不能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在课堂上教,而是要融入社会,走进生活,在做的过程中实践性学习,教师也要在做的过程中教,做到教学做合一。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事物的理解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2]这说明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受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认知倾向影响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学习过程则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主动学习行为。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之一的价值体认,要经过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的过程,实现了行动—思想—行动的双向交互过程,达到新价值之产生。综合实践活动常见的学习方式有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操作性学习,需要建构主义理论支撑。

(三)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立足生活情境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提高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3]其资源开发贴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学生根据自身成长需要,主动参与活动的实践体验,不断思考、不断感悟,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思想。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资源开发缺乏思想性,活动缺乏连续性,内容窄化、泛化、学科化,实施过程僵化、不规范、形式化,活动方式老套、无教育性、熟化,在新时代人才需求及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有思想”综合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二、“有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主张的核心内涵

思想,亦称“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一个人的思想如何将直接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其为人处事。《辞海》中称“思想”为理性认识;《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思想”是相对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成果;“思想”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4]

(一)课程论思想

课程论思想主张综合实践活动是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是活教育。一是从课程名称来看,包含了综合、实践、活动三个词语,决定了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的实施形式是以活动为主,学生在活动主题下进行实践性学习,包括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操作性学习,在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建构知识、内化自身能力,形成相关思想,以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四大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注重跨界思维及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的养成。[5]二是从课程的指导纲要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开设,又有别于学科课程,主张课程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的良好品格培养,强调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等核心生活力的培养;[6]课程实施常见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几种活动方式,但又有别于传统的活动,是一种新常态的活动形式,其思想性体现在学生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与内化过程;课程评价是多元的、质性的,强调学生全面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打破传统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有利于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论思想

思想是想法,“思”者,上为“田”,下为“心”,“心之田”,意识运动的引起;“想”者,上为“相”,下为“心”,“心之相”,目的性的意识行为。无思想的行动是盲做蛮干,无行动的思想是胡思乱想。教学论思想主张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在课堂上“教”中学,而是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实践,是“做”中学。“做”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对于学生而言,“做”即为问题解决,强调在劳力上劳心,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等特征,这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相一致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单向输入行为,而是与情景互动中的建构过程,是双向行为,既有掌握前人优秀文化及系统的科技知识的继承性学习,又有掌握技能方法、探索未知等的实践性学习,这些都是源于生活。与生活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活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解决问题,即做事,而在做的行动过程中要进行思考,即意识运动的引起,再由做事的简单行动引发自己的想法,目的性的意识行为,即为思想,再由此思想指导行动,做出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东西,即为新价值的产生。这种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是物质创造的过程;还有一种是在行动中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产生新的观念,即思想不同,导致的意识行为结果不同,这种由新观念引发新价值产生的过程是心理的创造。

(三)成长论思想

思想是经验、是意识活动的结果、是知识内化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随着生活的不断前进,人生的阅历及生活经验也不断丰富,有个性的思想也不断形成,代表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成长论思想主张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新,着重学生心智的成长,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强调师生的共同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德才兼备、报效祖国之志向,具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之情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师生的共同成长,在实施的行动中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有新想法,不断探究、不断产生新价值,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过程,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在行动中内化,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思想。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活动指导能力、跨学科协作教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造力也得到提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在劳力上劳心,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能想,去探索自然;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会做,发展创造力;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观能察,培养意志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问能讲,提高思辨力;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接触广泛,能全面发展;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学习自由,个性化成长。[7]

三、“有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主张的实施策略

无思想的行动是盲干蛮干,培养不了综合素质;无行动的思想是胡思乱想,不具备指导意义。做“有思想”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劳力上劳心,才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创新思维、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一)活动主题选择要有新视角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倡导在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种主要活动方式中“做”中学。[3]因此,做“有思想”综合实践活动从问题开始,主题的选择必须要有新视角,遵循“自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7]在每天的生活中,只要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独特,行动及时,就能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生成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主题。例如:有一个农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题“关于蔬菜病虫害常见种类调查研究”的实施中,发现有一种烟粉虱的病虫害对蔬菜及棉花危害很大,菜农只能靠喷大量的化学农药起到消杀作用,但化学农药的残留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况且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让病虫害具有了耐药性,这一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天,他偶然发现辣椒上没有烟粉虱,而且辣椒旁边的蔬菜上烟粉虱的数量明显比较少,这一行动的发现再次引起他的思考,有了新的想法,烟粉虱的数量比较少是否与辣椒有关,于是就生成了新的课题“辣椒碱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及生化机制研究”,该研究成果为生物农药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也荣获“明天小小科学家比赛全国三等奖”。这种学习生活中的偶然发现,引发了从不同视角选择活动主题进行探究,是做“有思想”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

(二)活动方案设计要有新思路

有了合适的活动主题,接下来就是活动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也是行动,是问题求解的计划过程,主要是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地点、活动材料及工具选择、人员的分工等的设计。由于人的思想差异,选择的方法、设计的方案及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就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很多教师开发设计了以此为主题的居家活动方案,但是大家的想法思路不同,活动目标、内容的设计及由此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有新思路,根据活动主题及目标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每一种活动方式所选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考察探究着重于研究性学习,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形成理性思维。例如:“辣椒碱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及生化机制研究”课题探究中,学生选用了单变量可控实验法,初步探究辣椒碱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及生化机制,形成新的想法是生物农药的研制。社会服务着重服务性学习,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获得自身发展,形成责任担当的品格。设计制作着重操作性学习,在创意设计及操作中手脑并用,进行物质的创造,培养创造力。职业体验着重体验性学习,在劳动体验中丰富生活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活动实施过程要有新观点

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过程、实践体验过程,在劳力中劳心,按照活动方案做每一件事是行动,但如果只是按照计划做事,简单模仿,而没有思考、没有想法,那事情做了也无法产生新价值;只有在行动中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过程的想法是思想,而将这种想法实现了是新价值的产生,这也是物质创造的过程。例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要解决口渴喝水问题。于是,他用泥土烧制瓶子盛水,其中他用手捧水喝是行动,发现泥土烧后变坚固是行动,将泥土做成瓶子烧制后也很坚固是他的思想,瓶子盛水喝的计划实现就是新价值产生。这种由行动、思想到新价值之产生的整个过程,体现了“有思想”的设计制作活动。

还有一种是实践体验中对某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产生新的观点,这也是新思想在行动中的体现,比如保洁员的职业体验中,让同学亲自去洗刷又脏又臭的厕所时,有些人会破口大骂,而有些人就会想到如何教育大家讲究卫生,这种心理创造形成的思想,会变不利为有利、变阻力为动力,促进新价值的产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行动都要进行思考,从中发现生成新的想法,将想法付诸于实现,产生新的价值,这是做“有思想”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有利于培养一个“有思想”的人。

(四)活动总结交流要有新收获

活动总结与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活动的总结包括对整个活动开展情况的回顾、活动开展的效果、活动受到的教育等,并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收获及不足之处。总结反思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经验,吸取教训,利于个人的成长;而交流与评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交流不但是与其他人交流活动开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展示作品、交流自己的观点,与教师、同学进行思想碰撞,或许会产生新的观点、有新的收获;评价也是促进提高,建议都采用质性、鼓励性多元评价。不管是总结、反思,还是交流、评价,都是行动的过程,在行动中会让人产生新的想法,形成新的观点,会有新收获、新价值。

猜你喜欢
思想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