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思考

2020-03-22 12:27林立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数字化校园

林立

(福州市群众路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5)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独特的学校文化也赋予学校更加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008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1]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学校文化建设从不同维度做了专业论述,这些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必定是基于学校的外部和内在的多种因素和条件状况提出的各种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如显性文化有校标、校徽、校歌、建筑、景观等;隐性文化则有思想、校风、班风等。当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发生改变时,如何与时俱进,完善和补充学校文化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管理者的新命题。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的提出,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建设方式。

一、研究现状

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在这一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研究上较为深入:有彭亮庞茂君所著《学校品牌建设与管理》;刘正伟、邱建辉提出的《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与品牌》;汤瑛的《学校品牌研究综述》;张光义的《品牌学校的构建与传播》;丁芳针对学校国外办学思考研究《英国伊顿公学办学特色研究》;赛维尔(英)在《A Brand as Relevance.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E》提出创建学校品牌的七大步骤;劳勒(爱尔兰)的《Brand Identity.Currents》建立品牌识别系统等,诸多的学者对学校文化建设作出详细的阐述。

数字校园建设方面,如:2018 年提出的建设规范,研究内容相对单薄;有王卉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李兴洲的《中小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意蕴》对提升数字校园的文化品质、文化内涵提出了思考;张著、袁宏伟的《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西部中小学为例》,对西部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如何建设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的构成广义上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文化既是过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又是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的文明。数字校园是一个平台,也是一种校园文化,会影响学校学习生活和管理模式,如何在《规范》提出的背景下进行融合创新,文章基于上述的要求以及研究现状,提出数字校园环境下校园建设的思考与操作策略,旨在和同行在分享探索中共同成长。

二、学校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

《规范》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推翻原有的,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深入探索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应将信息技术和手段,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学校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应是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应该形成与学校其他文化建设相融相促的和谐局面,才能对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全局管理提升产生有效影响。

(二)整体性原则

数字校园建设应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整体规划、有计划的组织实施。[2]由于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要将数字校园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两者相结合,协调发展,就需要整体统筹规划,进行顶层设计。

(三)前瞻性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让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其中“独特”是学校文化品牌的魅力。《规范》提出“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对校园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进行一定的前瞻性设计和实现”“突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某些方面的应用创新。”两者不谋而合,形成共同愿景,可以让学校文化建设适度超前,特色发展,从而引领管理者、实践者以及受教育者在数字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中形成特色与个体发展。

(四)人文性原则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同,表现为对人的尊重、价值、关切、追求等。而校园文化数字化方式建设中所呈现的大量数据,它是冰冷的,缺乏温度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也应认识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校管理,更多的是刚性的基础指标,在刚性管理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柔性手段,注重效率提升而忽略了学校管理最终达到的是人的发展[3]……学校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学校文化建设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上,坚持人文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坚持人文和科学规范相一致,发挥所有人的潜能,激发所有人的创新精神,在“刚”“柔”相济中促进学校文化的长足发展。

三、学校文化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物质文化的数字化呈现

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是学校内涵的第一层面,是其他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括校标、校徽、校歌、建筑、设施、绿化、景观等。物质文化是各学校都十分着力打造的基础文化形态,也因“地”而异、各具特色。在传统模式下,这样的文化氛围必须让参观者、学习者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其魅力所在。

数字校园的打造可以让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如学校标识logo 在互联网模式下要有统一明确的使用要求,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官方网络渠道,要在显著位置统一规范标识;学校中的教师个人网络空间、教室及校园多媒体展示电子屏也要统一模式化呈现。其他物质文化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等内容)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也可在互联网平台呈现,利用校园网站、学校公众号、学校微博等,以精创编排、图文结合呈现,以实时更新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内容等生动形式展示。同时,学校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平台的相关反馈,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效应,为管理者从全局角度反观思考与调整跟进,以更好地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布局和落实。如此,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就能跨越时空维度,全方位让学校的文化建设渗透于社会大众及广大师生的视野之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提高学校品牌的影响力与学校文化的浸透力。

(二)制度文化的数字化运用

完善的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刚性要求和底线。同时,制度的执行也应当有一定的标尺,从而能发挥制度建设的引导价值,规范行为的作用力。它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要师生执行的标准。各学校在经年发展中已形成一整套的有效制度,但在检查落实过程中要安排相关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效率不高,制度落实不到位。如何高效规范的实现制度管理?借助数字校园的软硬件建设就可以轻松达成。《规范》提出“教育管理以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与设备资产管理”。如教师出勤制度,利用数字识别系统,人脸或指纹识别等方式,方便高效地实现数据的采集、统计汇总工作;教师教研工作制度,可以运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课程社区”应用,就可以为教师的课程开发,备课授课,观课评课,集体备课,教研学习等提供系统化的服务。其他的教学日常管理制度,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等都可以高效运用相应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日常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也可以运用“钉钉”这样的软件,打造学校自己专属、开放、高效、安全的数字化办公平台,定义学校自己的数字化工作学习方式。

采用融合信息化手段下的制度文化建设,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提升校园管理的效能与决策水平。[4]如此,也可最大化体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特色。

(三)精神文化的数字化分析

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内核,而这种文化是由长期意识观念浸润下的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所组成。既然有显性的行为习惯模式来体现精神文化,那同样也能利用数字化分析统计教师、学生的行为模式。大数据应用的提出会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海量的数据收集,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数据和轨迹记录下来,让数据说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找其内在的联系,从而反映出学校中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变化。这也正是《规范》中提出的“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如学生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学校可以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分类细化,形成可量化考核指标,再运用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实时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一段时间后,统计分析汇总的数据,就可以形成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图表。大数据的数字化分析工具,就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习惯养成、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对学生成长发挥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于教师的教也真正落实了“为学而教”“为学生的问题而教”的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数据的个性化研判,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这种师与生的共同成长的氛围,体现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要求,也为办学目标的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管理者也非常注重教师优良教风的形成,如何依托数字化分析平台来反映?运用相关数字化平台,对每位教师的备课行为,多媒体课件使用频率,评课中提交的线上反思,共享资源的分享次数等大数据的信息可以真实、直观地,便捷地反馈到管理者与参与者的面前,保证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另外,数字化平台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了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向公众展示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成效。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有必要也必须重新审视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策略。这种思考不是去否定学校多年的积淀,否定一以贯之的学校文化,而是多维度融合创新,为学校文化创建提出新的内涵,新的方式和建设策略。针对传统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局限性,依托数字校园的打造,让我们构建新型的、特色的开放式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数字化校园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数字化制胜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